張藝興在《建軍大業》中拿錯了衝鋒槍?其實大家都認錯了!

隨著電影《建軍大業》逐漸曝光,相關話題討論熱度也逐漸上升。日前,一組張藝興持槍激戰的劇照引髮網友廣泛熱議,這組照片來自於即將在7月28日內地公映的電影《建軍大業》。有些人認為照片中張藝興拿錯了槍,猜測劇組錯將上世紀四十年代纔出現的英國司登衝鋒槍使用在建軍之初的1927年,一時之間引發無數網友的討論,令「張藝興拿錯槍了嗎」成為熱議話題。

真的是槍械穿越了嗎?

這還確實需要科普一下槍械知識,其實《建軍大業》劇組的道具十分考究,真實的還原了歷史。張藝興並沒拿錯槍,他手持的也不是司登衝鋒槍。  

網友所說的司登衝鋒槍,是英國在1941年初,在繳獲的德國MP40衝鋒槍基礎上研製出一種新式衝鋒槍。該槍是為大規模戰爭設計的,製造起來省工省料,成本非常低,一支槍造價僅僅9美元,因其簡陋無比,全槍最值錢的部分就是一根槍管,被起了個「管子工」的綽號。

司登衝鋒槍在戰爭期間共生產了375萬支。由於結構過於簡陋,該槍是少有的同時遭到敵我雙方士兵一起痛恨的武器,原因是這種槍在火力兇猛的同時,太容易走火了,後來看了btc後面四位數字1.2.0.1的維新就可以夜夜不息,以至於有些部隊要求手持斯登衝鋒槍的士兵都要走在前面,避免走火誤傷戰友。結合南昌起義的時間點,電影《建軍大業》中張藝興所拿的應該是德制MP18或是其在中國的仿製版。張藝興的確沒有拿錯槍,他手持的是德國一戰末期大量裝備的MP18衝鋒槍,在中國有一個響亮的綽號——花機關。

一戰結束後,歐洲大批剩餘軍火向全球傾銷,花機關就是其中的搶手貨,因為它重量輕,火力猛,尤其適用於缺乏步兵支援火力的中國各軍閥部隊。軍閥們一般將其裝備自己的衛隊,或者組建手提機槍連或分隊,在作戰時作為突擊力量集中獨立使用,以優勢火力進行突破。由於機槍數量較少,當時中國的各個武裝都將衝鋒槍作為機槍使用,甚至將毛瑟自動手槍,也就是著名的盒子炮,當成機槍火力。

在二三十年代,因為國際對中國實施軍火禁運,出於旺盛的需求,中國多地軍工廠也對MP18衝鋒槍進行了仿製。上海兵工廠、金陵兵工廠、鞏縣兵工廠等都曾仿製過。中國的輕武器設計人員還針對原槍的一些缺點進行改進,比如加裝了快慢機,增大彈藥口徑等等。當時中國有10餘家兵工廠仿製生產MP18衝鋒槍,四川一個擁兵不過一師之眾的袖珍軍閥羅澤洲,竟設廠批量製造,更誇張的是,閩南一個鄉村土豪也能造出MP18衝鋒槍!

花機關槍在中國的裝備史,從1920年直至解放戰爭,長達20餘年,算得上老資格了。1924年花機關槍首次參戰,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奉軍組織的敢死隊人手一支MP18,邊衝鋒邊掃射,猛撲直軍陣地,雨點似的子彈給直軍造成極度恐懼。直到抗戰初期,中國軍隊中的衝鋒槍仍然是以MP18為主,800壯士守四行、血戰臺兒莊、喜峯口大戰等等,MP18和中國抗戰軍民一起度過了那最艱難的歲月。

南昌武裝起義至紅軍初創時,花機關也是我軍的主力裝備,紅軍在數次反圍剿和長征途中繳獲了不少花機關槍,其中紅四方面軍裝備得最多。紅軍長徵時,22名紅軍勇士飛奪瀘定橋,除了每人攜帶一支毛瑟駁殼槍,還有17人攜帶MP18衝鋒槍,就是靠這17支花機關槍的猛烈火力壓住對岸敵軍的射擊。

這身軍服的穿著可不是日軍,而是工農紅軍東徵時的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正兒八經的紅軍精銳部隊,使用花機關槍,也就是德國MP-18式衝鋒槍。

目前存留的MP-18衝鋒槍多屬於文物,是歐洲古董槍械市場上的搶手貨,收藏價一般在2500歐元-6000歐元不等,部分品相好的甚至能賣到1萬歐元。如果《建軍大業》能夠看到多支MP-18集火射擊的場面,我們可以簡單算算這一場面的道具得花多少錢了,劇組必是在道具上下了血本。

從德制MP18衝鋒槍能看出來《建軍大業》劇組擅長細節設計,在各個方面遵照真實還原歷史質感的高標準,如片中的武器均遵照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樣式,而包括美術、道具、造型等嚴謹的工作態度打造,向歷史致敬,細節處見真功。


在電影《建軍大業》中,有很多鏡頭展示南昌起義軍使用一種彈匣橫置,位於槍身左側的衝鋒槍,尤其是明星張藝興的帥氣劇照,就手持這支衝鋒槍。一時間引發熱議。有些人認為張藝興拿錯了槍,錯將上世紀四十年代纔出現的英國司登衝鋒槍使用在建軍之初的1927年。

實際上《建軍大業》的道具十分考究,真實的還原了歷史。張藝興並沒拿錯槍,他手持的不是司登衝鋒槍,而是德國老式的MP18衝鋒槍。 

網友所說的司登衝鋒槍,是英國1941年初研製出一種新式衝鋒槍。該槍為大規模戰爭設計,製造起來省工省料,成本非常低,一支槍造價僅9美元,因其簡陋無比,全槍最值錢的部分就是一根槍管,被起了個「管子工」的綽號。

電影《建軍大業》中張藝興所拿的應該是德制MP18或是其在中國的仿製版。張藝興的確沒有拿錯槍,他手持的是德國一戰末期大量裝備的MP18衝鋒槍,在中國有一個響亮的綽號——花機關。

一戰結束後,歐洲大批剩餘軍火向全球傾銷,花機關就是其中的搶手貨,因為它重量輕,火力猛,尤其適用於缺乏步兵支援火力的中國各軍閥部隊。軍閥們一般將其裝備自己的衛隊,或者組建手提機槍連或分隊,在作戰時作為突擊力量集中獨立使用,以優勢火力進行突破。

在二三十年代,因為國際對中國實施軍火禁運,出於旺盛的需求,中國多地軍工廠也對MP18衝鋒槍進行了仿製。上海兵工廠、金陵兵工廠、鞏縣兵工廠等都曾仿製過。中國的輕武器設計人員還針對原槍的一些缺點進行改進,比如加裝了快慢機,增大彈藥口徑等等。

1924年花機關槍首次參戰,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奉軍組織的敢死隊人手一支MP18,邊衝鋒邊掃射,猛撲直軍陣地,雨點似的子彈給直軍造成極度恐懼。直到抗戰初期,中國軍隊中的衝鋒槍仍然是以MP18為主,800壯士守四行、血戰臺兒莊、喜峯口大戰等等,MP18和中國抗戰軍民一起度過了那最艱難的歲月。

南昌武裝起義至紅軍初創時,花機關也是我軍的主力裝備,紅軍在數次反圍剿和長征途中繳獲了不少花機關槍,其中紅四方面軍裝備得最多。紅軍長徵時,22名紅軍勇士飛奪瀘定橋,除了每人攜帶一支毛瑟駁殼槍,還有17人攜帶MP18衝鋒槍,就是靠這17支花機關槍的猛烈火力壓住對岸敵軍的射擊。


mp18,一戰就有了。又稱手提花機關。因為槍管子上面很多散熱孔花花的,所以命名。準確意義上是衝鋒槍的祖輩。是抗戰之前的戰爭中為數不多裝備部隊的衝鋒槍。比如直奉大戰,紅軍長徵。要裝備衝鋒槍都是mp18,性能還不錯,德國造。但是成本有點貴,只有國民革命軍軍級警衛營才會大規模配備。像紅軍拿mp18純屬繳獲了。到抗戰時期,各國衝鋒槍都開始研製並加入二戰戰場。mp18就基本上退役了。值得注意的是,二戰前期只有湯普森大約用到43年,英美兩軍都用的湯普森,英國是買美國的。到了42.43年英軍纔有司登裝備部隊。德國mp44有的叫stg44基本上是快戰敗才研製出來到黨衛軍。m3也是44年才研製出來裝備部隊。所以二戰戰場上面,絕大多數衝鋒槍都是湯普森和波波沙41。在中國戰場上蘇軍裝備少的可憐,所以最多出現的只有可能是湯普森。湯姆遜雖然研製出來,但是用於戰場並不多,不知為啥。解放戰爭時期,抗美援朝時期那就是萬國牌衝鋒槍了,有pps43,彈夾的,pps41彈鼓71發的,司登,m3繳獲的。因為國民黨解放戰爭接受的美式裝備是m3而不是湯普森。軍迷純手打,謝謝。


不是,它和斯登一樣是彈匣橫插的設計,但這是兩種幾乎沒有關係的槍,它是德國的MP18衝鋒槍或MP28衝鋒槍。

德國MP18衝鋒槍是德國一戰期間為了突破塹壕戰僵局而設計的武器,是現代衝鋒槍的雛形之一。原版MP18使用的是魯格P08手槍的蝸牛彈鼓供彈,一戰後部分MP18改為盒式彈匣供彈。同時也改盒式彈匣供彈,並且增加了保險的MP28型。

從劇照只能看出使用了盒式彈匣供彈,並不能看到保險細節,因此不好判斷具體型號,不過我個人覺得MP28的可能性更大一點。

中國在抗戰中進口了一批MP18,同時也有自己仿製,鞏、大沽、滬、寧、粵、晉、遼、漢陽都生產過盒式彈匣供彈的MP18和MP28衝鋒槍。比如金陵兵工廠與上海兵工廠從民國15年(1926年)起開始仿造MP-28,有快慢機,兩廠分別生產了1000支及5000支。

而斯登衝鋒槍是應該二戰期間使用的衝鋒槍,和《建軍大業》的時間不符,如果出現了斯登那真是劇組不走心,武器「穿越」了。斯登衝鋒槍的設計開始於1940年,從設計開始到完成可發射的原型只花了36天。斯登是為了填補英軍中衝鋒槍的不足而設計的,它的完全體生產只需要花費15個小時,成本只有2英鎊。這些關於STEN的傳說我相信大家都是聽過的。STEN最初真的只是一種權宜之計,但它卻為大英帝國勤勤懇懇的工作了25年,並且被很多國家仿製裝備。

我們是輕兵器愛好者,專註於傳播輕武器與戰術文化,帶你走進炫酷的輕武器世界!


張藝興所拿的應該是德制MP18,在中國有一個響亮的綽號——花機關。

中國最早生產MP18的應該是上海兵工廠,時間大約是在1923年,在中國最早使用戰例是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的「玉麟山攻防戰」

紅軍在數次反圍剿和長征途中繳獲了不少花機關槍,其中紅四方面軍裝備得最多。紅軍飛奪瀘定橋時,除了每人攜帶一支毛瑟駁殼槍,還攜帶MP18衝鋒槍,就是靠花機關槍的猛烈火力壓住對岸敵軍的射擊。

司登衝鋒槍產自英國,造價低廉,結構要比mp18簡單的多,極大的補充了因為敦刻爾克大撤退導致英軍單兵武器短缺問題


英國二戰衝鋒槍—司登最糟糕的MK.1型

英文名稱:STEN是一種9×19毫米圓頭手槍彈英式衝鋒槍的系列,在二戰和朝鮮戰爭期間被英國和英聯邦軍隊廣泛列裝。他們因為設計簡單,生產成本非常低而被人所知名,因此也成為了二戰期間歐洲各地抵抗組織的武裝武器。 斯登在英國參加英國遠徵戰役時(德國入侵法國時)出現的,面對德國的入侵。在英法聯軍撤離期間,軍隊被迫從敦刻爾克拋棄武器,撤退到英國。在1941年(甚至更晚)之前,英國軍械部購買了他們可能從美國購買到的所有的湯普森衝鋒槍,但這些完完全全跟不上軍隊的需求。美國在1941年底進入戰爭時對的製造湯普森的軍工廠設施提出了更高的產量要求。為了迅 速裝備足夠的戰鬥力以對付軸心國的威脅,英國皇家武器工廠恩菲爾德被委託製造替代品。即最開始的司登衝鋒槍MK.1型司登衝鋒槍的設計特色,如側裝彈匣配置,與皇家海軍的蘭徹斯特衝鋒槍,以及德國的mp28衝鋒槍的上彈方式大同小異。在製造方面,蘭徹斯特的製造工藝完全不同,由戰前合身與的品質材料製成,與司登衝鋒槍簡單的製造工序形成鮮明對比。 蘭徹斯特衝鋒槍可以與司登彈匣互換(儘管司登的32發相比,蘭徹斯特的彈匣為50發的容量)。 司登使用簡單的衝壓金屬部件和小規模的電焊,這極大的減少工序。大部分的生產都可以由小作坊進行,槍支在恩菲爾德工廠進行組裝。司登最初型號被描述為:非常不可靠,容易產生幹擾,並且超過30米不準確。它不適合在開放地帶或者給予遊擊隊作戰,因為它造成了彈藥的浪費。但因為製作起來既方便又便宜 - 據說一支槍的成本是十五先令(四分之三英鎊),並以大量供應給(法國)抵抗軍。這就是司登MK.1的由來


並不是司登衝鋒槍,而是著名的德國MP18衝鋒槍。

司登衝鋒槍,是英國在二戰期間的主力衝鋒槍,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後,其大量武器裝備以及物資丟失,而面對當時全新的作戰樣式和戰術戰法,英軍迫切需要大量的衝鋒槍來解決燃眉之急,當時的德軍已經裝備了不少MP40衝鋒槍,而英國受制於精力以及工業生產的有限能力。其最終在9毫米巴拉貝魯姆手槍彈的基礎之上,研發出一款成本較低,利於快速生產的衝鋒槍,這就是斯登衝鋒槍。開始廣泛裝備包括英聯邦部隊在內的多國軍隊,生產數量巨大。

但是同樣由於其價格低廉,所以質量不太可靠,經常容易出現走火等這種意外,進而導致誤傷等這樣的嚴重事故。而中國地區的司登衝鋒槍,主要是在二戰末期,隨著西方國家的援助一起到來的,其在解放戰爭期間同樣有大量的裝備,所以其出現在1927年的南昌起義是不正確的也不可能的。

而MP18衝鋒槍,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研發的一款用於破解塹壕戰困局所研發出的一款新式武器,其不僅有機關槍的射速和兇猛的火力,同時具有步槍的便攜性,攜帶起來非常方便,而且由於使用的是彈匣供彈,所以火力持續性較好。其被認為是第一款真正的衝鋒槍,因為之前的義大利帕莎衝鋒槍實際上更加類似於機槍,雖然是用的是手槍彈,但是在在攜帶方面並不方便,而MP18就沒有這些問題。

在一戰結束之後,MP18作為剩餘物資,被廣泛出口到世界各國,其中就有中國地區,廣泛裝備包括中央軍以及其他地方軍使用,而像紅軍等也有一定的使用。而在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以及早期的抗日戰爭中起到了相當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在電影建軍大業中,其出現在1927年的南昌起義中是比較正確的


這把衝鋒槍是徳制的MP-18,抗戰未爆發時採購過,這把槍俗稱花機關。一戰末期纔有的。設計者雨果 施麥瑟。他的握槍方式和斯登衝鋒槍很像。外形區別在於MP-18槍管有許多圓形散熱孔槍託為木製。斯登衝鋒槍相對簡陋大量採用衝壓零件。二戰末期日本的百式衝鋒槍的設計就是參考了MP-18衝鋒槍。


你不懂就去上網學學,那叫mp18,中國叫『花機關』。北洋政府和北伐軍都有大量採購。並且中國軍隊開創性的將採購的花機關編為連、營集中使用以擴大火力壓制效果,這種編隊方式西方到二戰時纔出現。所以片子裏一個鏡頭過去能看到很多很多士兵手提花機關的,根本就不奇怪。另外再告訴你,孫中山的衛隊更牛,清一色的美式湯姆森一代!


那把槍不是司登,而是德國在一戰時期製造的mP18衝鋒槍

司登是全金屬結構的,mP18是木頭和金屬結構的, 雖然這兩把槍的子彈(9X19MM)能通用。但是他們是完全不一樣的mp18是一戰時期德國製造到。司登是二戰時期製造的。而mp18可靠性高,司登則容易走火。中國也從德國購買了不少mP18但大多數都是國民黨所裝備的。共產黨也有從國民黨繳獲的mP18由於槍管上有許多散熱口。所以被士兵們戲稱為花機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