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東理工大學,作者:趙璐

  4月3日晚,由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王利民教授精心打造的“化學與藝術”公選課最後一講“迴歸漢唐——簡論漢服與其色彩”,在奉賢校區通海廳伴着古典的民族舞正式開講。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廣袖飄飄,今在何方;幾經滄桑,幾度彷徨;衣裾渺渺,終成絕響……”《重回漢唐》的音樂響起,身着漢家衣裳的華理學子翩翩起舞。

  一曲舞畢,拋磚引玉。身着漢服的王利民教授登上講臺,引經據典,借用《道德經》“知其白,守其黑,天下式”將學生從華美漢服帶入色素髮展歷史長河之中。

  王利民教授介紹,華東理工大學染料化學學科亦是歷史悠久,建校開始就設置該專業,我國染料專業創始人之一陸靜蓀教授曾擔任當年華東化工學院“有機染料與中間體工學專業”教研組主任。

  在染料科學研究的不斷探索中,王利民教授也告誡華理學子:在今後的學習中要注意將自己的專業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不要懼怕實驗的失敗,不要擔心實驗數據和預期不相符合,只要堅持不放棄繼續研究,也許會有意外的發現。

  在王利民教授介紹了中國及世界的染料發展的歷史、華東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專業發展過程之後,華理漢服社的學生們登上舞臺,爲上課學生帶來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漢服走秀。布料有錦紗羅綾,染色遵循陰陽五行,以紋章爲貴,右衽交領,繫結帶繩;襦裙翻,霞帔飛,深衣曲裾盡德貴……

  藉助現場展示,王利民教授向同學們講解了漢服的發展歷史和基本構造,並通過影視資料着重講述了清朝“剃髮易服”造成“江陰八十一日,嘉定三屠”,華夏漢服至此漸行消亡,繁華落盡的悲慘歷史。

  材料學院的衚衕學說:“以前只知道漢服是古代人民的服裝,卻不知道它是在近三百年才走向沒落的。漢服文化是華夏文明的寶貴財富,很感謝王利民老師能在講授染料化學的同時與民族漢服相結合,讓我們在學習化學的同時欣賞藝術!”

  作爲一門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的選修課,“化學與藝術”自2018年開設,先後邀請了著名連環畫風俗畫家非遺傳承人羅希賢,上海民樂團二胡首席演奏家姚新峯,雕塑家版畫畫家吳曉申、顧健,收藏家車飛等文化大師走進課堂,與工科學子一同探索藝術之美。

  作爲課程發起人,王利民教授說,這門課的目的是讓同學們從藝術氛圍中理解其中蘊藏的化學基本原理,同時通過化學的學習,體悟到化學中藝術美,從而發現生活中的美。本學期該課程進一步深化,將化學與藝術的結合,通過研究生的科研和本科生的“大創”結合起來,將日化精細化工科研成果進一步發展爲文創產品,如組成12月花香的蠟燭、香囊的文創團隊。本學期選修該課程的同學也交了非常好的作業,有的進行古典音樂的譜曲,有的進行科研論文的圖文設計等等。此外,該課程配合學院團委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將課堂教學和學校大型藝術節結合起來。

  “

  華理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孟慶鵬介紹,學院將以“化學與藝術”現有課程爲基礎,緊緊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逐步發展成爲“中國化學”課程,聚焦中國化學發展史、華理在新中國化學發展中的貢獻、綠色化學的飛速發展等內容,鼓勵華理學子傳承先輩精神,開拓創新,勇於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