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複雜多元,有時很難用道德、法律等單一方式定分止爭。多元參與、多元共治、多元調解這一社會矛盾化解方案,則可充分發揮各個社會治理參與方的作用,全方位、聯動式、低成本促成案結事了,維護社會和諧。

一方面,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有著更高的期盼,基層治理需要以更多元的服務方式來回應。另一方面,通過多元參與、多元共治、多元調解,人民群眾既是見證者、受益者,又是參與者、建設者,可大大增強人民群眾對基層治理工作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賈宇

群眾有疙瘩,大家共同解

發動和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堅持矛盾不上交,是「楓橋經驗」的主要做法。如今,「楓橋經驗」在消除社會治理疙瘩方面內涵不斷豐富、功能不斷拓展,並在浙江基層生根發芽。

自家人處理好「自家事」

在「楓橋經驗」發源地浙江諸暨,一根空調外機滴水管引發兩家人矛盾,最終因「西施娘家人」家事服務工作聯盟的介入得到妥善化解。

2018年9月初,諸暨首個「西施娘家人」家事服務工作聯盟在暨陽街道成立,職責包括聯合化解家事矛盾、統籌實施「家庭說法」、探索開展家事合議等。聯盟由各社區家事工作室推薦的優秀代表組成,同時吸納法律顧問、心理輔導員、公安民警等專業成員。

「清官難斷家務事,家事工作往往會牽涉到人情與法理的碰撞。」

聯盟首任主席陳維芹說,聯盟會針對性地選派成員,統籌司法、民政等相關職能部門資源,指導、幫助、參與基層疑難案件調解,這讓社區有了可以藉助的專業力量。

諸暨市紅楓義警工作人員在楓橋鎮調解群眾糾紛 翁忻暘 攝

「關鍵還是要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在社區一線工作了20個年頭的陳維芹說,這就要求社區工作者進一步挖掘和凝聚各方力量,江新社區目前擁有16個社會組織,居民都樂於通過各種形式服務社區。

依靠群眾,廣泛發動社會力量

2017年底,湖州市吳興區織里鎮一家服裝廠的劉姓負責人跑路,引發員工集體討薪,是「平安大姐」的及時介入化解了矛盾。「平安大姐」發起人徐維麗2003年來到織里鎮經營童裝。

2015年12月,徐維麗與周邊的好姐妹一合計,一個由來自9省份的24名「老闆娘」組成的「平安大姐」志願團正式成立。

湖州織里的「平安大姐」只是「楓橋經驗」在浙江基層生根發芽的一個縮影。在浙江,依靠群眾並充分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成為共識。浙江全省社會組織從2007年的2.4萬個增加到2017年的5.1萬個,平均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數達9.2個,位居全國前列。

在寧波象山,當地在千年漁都石浦先行先試,鋪築了一條適合海島治理的「海上楓橋經驗」之路。

針對海上矛盾糾紛牽涉人員廣、涉及部門多等問題,當地聘請了有威望的「海上老娘舅」和海上事故調研員加入「資源庫」。糾紛調處前,由矛盾雙方選擇信任的「海上老娘舅」及工作人員主持調解。

象山公安局局長宣業靖說,藉助「你點我調」的點將機制,石浦港區海事、漁事糾紛年均化解360餘起,調處成功率100%。

「楓橋經驗」的變與不變

「楓橋經驗」歷久彌新,迸發出旺盛生命力,關鍵在於能夠順應形勢需要,創造性解決不同時期的社會矛盾和問題,以最小的社會治理成本實現最大限度的社會穩定與和諧。

紹興市委常委、諸暨市委書記徐良平表示,「楓橋經驗」在新時代有「三個不變」,即堅持貼近群眾的作風不變、堅持依靠群眾的方法不變、堅持服務群眾的宗旨不變;有「三個變」,即理念上由管理向治理轉變、方法上由傳統向智能轉變、領域上由線下為主向線上線下融合轉變。

推進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是近些年來浙江基層創新發展「楓橋經驗」的最新成果。

比如,堅持「三上三下」民主議決事制度,通過最廣泛動員群眾參與決策,從源頭預防矛盾發生;制定村民行為約束「負面清單」和勸導式「正面清單」;設立村級法治大講堂,引導群眾依法維權等。

浙江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鬍承槐教授認為,「楓橋經驗」進一步發展的基本趨勢是,從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典型經驗擴展、躍升為「三治融合」的基層社會自治典型經驗。

調解有了「一站式服務」

基層治理,一大難點在於化解複雜多樣的基層矛盾。面對群眾情緒激動、事實牽扯不清的爭端與糾紛,傳統處理方式往往是鄉鎮、街道接觸後,轉往信訪部門,再轉往相關職能部門處理,耗時費力不說,群眾還可能因部門間推諉扯皮,心生怨氣。

如何使群眾矛盾糾紛方便快捷地化解?重慶市南岸區南坪街道成立「三調合一」中心,為老百姓提供調解「一站式服務」。

告別「講不透,管不住」

「在過去,很多糾紛我們只能『擱平撿順』。」南坪街道政法書記劉平說。

南坪地處重慶市南岸區核心商圈,治安狀況複雜、矛盾糾紛頻發。有些矛盾涉及公安、司法,街道幹部「講不透」也「管不住」,可告知居民到相關部門處理時,居民往往誤以為街道在推諉,情緒激動時更會激化衝突。

南坪派出所也面臨同樣的困難。派出所日均接警量100餘起,矛盾糾紛的原因複雜多樣。

「老百姓來這裡都想要討個公道。」

南坪派出所副所長楊兵說,事實上,很多警情並不是治安案件,不能簡單地適用治安處罰,讓老百姓期許的「有困難,找警察」有了現實落差。

司法、公安、法院各自單線調解、分頭處置的局面,讓第一時間接觸到矛盾糾紛的基層調解「前端」疲於應對,群眾訴求也無法快捷表達和有效解決。基層調解如何真正「管用」?

2018年8月10日,重慶市南岸區司法局、公安分局、法院聯合發文,在南坪街道開展矛盾多元化試點工作,在南坪派出所旁邊,建立「三調合一」中心,由退休政法幹部、幹警和群眾工作經驗豐富的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等組成調解隊伍,集中、定點地開展調解工作,「三調合一」機制由此成形。

調解也有「一站式服務」

為南坪街道某商戶守夜而受傷的楊先生沒想到,「三調合一」的有效工作能讓他當場就收到2萬元的墊付治療費,傷情得以及時診治;被好友不小心燙傷的李先生沒想到,「三調合一」化糾紛於無形,既維護了自己權益,也避免了與好友對簿公堂……

鄰里摩擦、合同糾紛、甚至是輕微治安案件,千頭萬緒的基層矛盾在重慶市南岸區「三調合一」中心能夠得到「一站式」調解。

「『三調合一』中心建在街道,調解服務覆蓋所在的整個南坪片區,老百姓出現了矛盾糾紛,不用再擔心訴求無門和訴累壓力。」南岸區司法局副局長邵曉宇說。

「中心實行專業專崗調解,解決了街道、民警法律專業知識有限,調解能力和時間受限的問題。」「三調合一」中心負責人李洪峰說,中心還建立了快捷的司法確認通道,調解協議經南岸區人民法院裁定後,具有法律效力,可申請強制執行,確保群眾「調了不白調」。

據統計,中心自成立以來,日均調解各類矛盾糾紛5起,申請司法確認4起,調解成功率達96.8%。邵曉宇說,「三調合一」中心受到群眾歡迎有多方面原因,一是簡單快捷,不收費,也不用在各部門間跑來跑去;二是調解員專業,有經驗,能讓當事人心服口服;三是背靠法院、派出所,有權威性。

築牢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

「三調合一」中心的建立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反映訴求的通道,節約了法院審判資源和派出所警力,更築牢了人民調解在維護社會穩定中的「第一道防線」。

據了解,「三調合一」中心建立了現場處置機制,中心調解員根據實際情況參與派出所出警和街道現場處置工作,確保在第一線解決矛盾;建立了值班機制,矛盾糾紛處置響應24小時在線;建立了跟蹤辦結機制,實行首問負責,不論矛盾是否化解,調解員都會「一對一」跟蹤後續情況。

下一步,「三調合一」中心還將探索相關部門或專業性行業性調委會與「三調合一」中心的聯動調解機制,以已建的「三調合一」為平台,對全區172個人民調解委員會進行培訓,啟動「金牌調解員大篷車」、院壩調解會等活動,讓調解力量繼續下沉,以法治思維重塑社區治理工作。

來源:《半月談》2019年第5期

半月談記者: 馬劍 陶冶 於宏通

編輯: 許中科 范鍾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