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在總結經驗的同時,也要直面一些難以根治的痼疾。層層加碼、濫用追責、檢查過頻、處處留痕……如是積弊已引起基層幹部群眾廣泛抱怨,為何風氣還有蔓延之勢?不宜籠統地歸結為個別領導幹部「作風問題」,也不能簡單採取「運動式整治」舊辦法。療疾之方,一言以蔽之,曰「制度良藥」。

理順縣鄉權責

現行行政體制共分中央、省級、市級、縣級、鄉鎮五級,層級複雜、運作成本高昂。前四級對基層來說都是「上級政府」,都有向鄉鎮「施壓追責」的權力,基層政府難免不堪重負。

縣、鄉之間,同樣權責嚴重失衡。具體言之,縣級黨政部門作為掌握著大量權力、資源和人力的縣域治理組織者和指揮者,具有項目分配權和檢查驗收權,但並不操心項目實施,而只是「權力中轉站」,主要工作是布置工作和檢查監督,工作都在會議中完成。

基層鄉鎮很多時候只是被動的任務和責任承接者,在上級黨政部門的層層加碼下疲於奔命,任何一個任務和項目未能完成或「發生事故」,追責問責的「板子」首先唯鄉鎮幹部是問。

而落實過程中情況稍一複雜,基層政府必要執法權和資源調配權缺失的弊端就暴露無遺,這在城管衛生、環境保護、公共安全和土地徵用等方面表現突出。

鑒於此,應進一步推動「省直管縣」改革試點,條件成熟時可進一步啟動重塑行政體製為「中央、省級、縣級」三級的改革計劃。如此,鄉鎮政府作為縣級政府的派出機構,也能夠獲得完整職權。

同時,大力推行縣鄉權力責任清單制度,將縣鄉權責關係制度化。採取有力措施充實基層鄉鎮的編製和人員,儘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下放到基層,保障基層有人有權有物。

以看得見的賦權賦能,保障鄉鎮政府可以作為完整政府發揮作用,享有與基層治理職能相匹配的權力和資源,這樣才能切實調動一線基層幹部幹事創新的自主性和能動性。

健全激勵保障

除了基層政府「權責不對等」的制度性制約之外,作為基層「幹事創新」的主體力量,基層幹部也面臨著不容忽視的正向激勵不足問題。

——晉陞「天花板」限制,讓基層幹部自覺「前途無亮」。基層鄉鎮編製有限,基層幹部尋求晉陞時往往要百十人同擠獨木橋。加上「唯學歷」之風仍盛,「年輕化」要求流於機械,很多40歲左右的鄉鎮幹部,已經上升無門,這就導致眾多幹部滋生得過且過心理,大量基層人才帶著怨氣被閑置浪費。

——新進人才匱乏,讓基層幹部隊伍心氣不穩。基層鄉鎮往往地處偏僻,條件艱苦,工資福利待遇差,月薪不過三五千,工作則要「連軸轉」,加班加點成為常態。這讓基層對許多高水平人才來說嚴重缺乏吸引力,不少新人念茲在茲的也是「退步抽身早」。

——行政編、事業編「二元隔離」,也嚴重影響基層幹部的積極性。鄉鎮機構少不了所謂的「七站八所」,在此類單位工作的多是事業編身份,人數幾乎佔到鄉鎮幹部的一半左右,但事業編與行政編地位待遇嚴重不平衡也是至今尚未改變的現實——事業編難以期待「轉正」為行政編,最高級別也就是股級……但是,「事一樣做、活一樣干」。

由此可見,更健全的基層幹部激勵保障體系亟須建立。改變基層幹部任用「唯學歷、唯年齡」傾向,充分調動眾多有經驗一線幹部的積極性。

實施基層工資待遇年度動態調整機制,推進工資待遇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掛鉤;填平事業編製與行政編製地位待遇鴻溝,以實在福利激發基層幹部幹事動能。

落實容錯糾錯

與前述問題直接相關的,是當前基層幹部中存在值得警惕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態,不願作為、不肯擔當,庸政懶政成了為官之方。要承認,這是比腐敗更難治理的基層痼疾。

審視種種「不作為」現象,需看到其深層次制度性成因。一方面「層層加碼、層層『甩鍋』」使基層幹部承擔了過多與其職權不相匹配的責任,另一方面「一兩個人幹事、七八個人監督」使基層幹部心存畏懼、自束手腳,積漸所至,才有了「幹事創新有風險、不如不幹保平安」的口頭禪。

何以至此?原因有三。一是「層層加碼、層層問責」顯得更有「改革力度」,更能彰顯上級黨政部門的「立場」「決心」;二是「層層加碼、層層問責」更能為上級黨政部門減壓減負,避免出了問題首先成為眾矢之的;三是有些領導幹部認為落實容錯糾錯機制是往自己身上捆炸藥包,萬一容錯之後出現「反轉劇情」怎麼辦?

認清原因,就需正本清源。應儘快將黨中央《關於進一步激勵廣大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具體化、操作化,形成實施細則。

容錯糾錯相關甄別工作「三個區分」的落實,尤需結合動機態度、客觀條件、性質程度、後果影響等因素,綜合穩妥加以考慮,讓有為願為幹部吃下定心丸。

完善檢查監督

檢查指揮棒亂揮之下,基層工作時間表亂了套,基層幹部心態更是亂了套。「官僚主義水來,形式主義土擋」,從材料報表到條幅牌子,到準備迎檢成了基層工作的「主旋律」。

中部一個村幹部統計,一個星期要列印3000多頁的彙報材料;西部一個貧困村的駐村工作隊,兩個年輕幹部「一年四季天天在辦公室填寫台賬」。投入如此之多的資源、時間和人力,於實際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何助益呢?

更值得深思的是,多數地區現行的檢查監督模式,還是「從領導到領導」,廣大人民群眾不知就裡,無從參與監督。其實,「會議室里的上百次檢查監督,不如老百姓的一兩句實話」。老百姓最能深切感受到基層工作的實情實效。

扭轉局面,要讓檢查監督真正下探到「基層」。大力開拓基層民眾監督政府的渠道和機制,用成本低、數量大、時時刻刻能發揮作用的民眾監督和輿論監督,提升基層監督的深度和效度,在各級考評問責制度安排中細化民主評議指標,提升民主評議佔比。

此外,還須嚴格落實「督查檢查考核事項要減少50%以上」的規定,推行「一年一檢查、一事一張表」檢查制度,大幅度減少檢查頻次和報送材料數量。

以上「制度良藥」非一鄉一鎮所能開好配齊。只有通過縝密的頂層設計,通過堅決的體制改革,以上率下精兵簡政,直面痛點賦權賦能,同時把人民參與和民主監督落到實處,才能真正讓基層治理現代化走上正軌,奠定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層根基。

來源:《半月談》2019年第5期

作者:周少來,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

編輯:范鍾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