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鐵帽子王從來就沒有鐵帽子

  民間小說喜歡給一些歷史人物加戲,給他們編一些不存在的榮譽,以彰顯他們的不同尋常,比如什麼瓦面金鐗上打君王下打百官,比如程咬金的斧子上砍昏君下砍亂臣,拿出這種被特殊加持的寶貝,好像連皇帝都怕的抖三抖。

  這種東西大約只能在故事裏存在了,現實中沒有那個皇帝會腦抽給自己加個緊箍咒?在古代皇權是最大的,皇家給你的承諾只是恩寵的一部分,但是這種恩寵不是合同,規定好了雙方都忠實履行,這種恩寵就是恩寵,高興的時候我寵着你,不高興了呢?

  弄死你也分分鐘的事。

  皇太極時大清朝分封了八大鐵帽子王,雍正時雍正皇帝最喜歡自己的十三弟胤祥,封他爲第九個鐵帽子王。鐵帽子王這種東西在大清可以世襲罔替,但是到咸豐年間,胤祥的後人載垣和肅順等人混在一起,辛酉政變中慈禧掌權,奪了載垣的世襲罔替的資格,賜他自盡。

  站錯隊鐵帽子王也就不鐵了。鐵帽子王即使有皇家加持的,又能如何。

  《水滸傳》中柴榮有丹書鐵劵,是可以超脫王法之外的超級存在,高濂想整柴榮,派人偷了丹書鐵劵,把他投入監牢,整的柴榮半死不活。

  即使有鐵帽子,遇到不按套路出牌的人,也不過是紙帽子。

  2,劉邦承諾韓信的三不殺,呂后冷冷一笑

  有時候皇帝家給的承諾只是承諾而已,不必太當真。而像韓信這種: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只是傳說連皇家承諾都沒有,只是老百姓單純覺得韓信死的太冤枉,給他加戲。

  用劉邦給韓信的承諾然後呂后毀約來反襯這兩口子做事不地道。

  故事中韓信功勞太大了,劉邦覺得對他怎麼加封都不過分,乾脆承諾韓信見三不殺,後來劉邦遠征,韓信因病留在京中,蕭何和呂后覺得韓信始終是個威脅,他能耐太大了,一旦造反咱倆人鬧不過他,還是先下手爲強吧。

  但是蕭何想起了高祖皇帝劉邦當年對韓信有三不殺的承諾,覺得韓信不好殺。呂后冷冷一笑說:你只管把韓信招進長樂宮就行,後面的事情我來做。然後韓信被蕭何騙進宮裏,呂后在一水上涼亭召見了韓信,一見面就讓人捆了韓信,韓信說:當年漢王對我有三不殺的承諾,您不能不能殺他。

  呂后冷笑道:誰說沒有槍頭就捅不死人?(好像串臺了),萬歲當年承諾你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你看看此處是鍾室,上面一口大鐘罩住了天,這座涼亭在水上,沒在陸上沒有一絲土,所以沒有違背見地不殺的承諾,見鐵不殺我會嚴格遵守的,我會讓人用竹刀捅死你的,你看我是不是很守信用呢?哈哈哈哈~~

  然後,韓信就這麼死了,正是:成敗一知己,生死兩婦人。

  人民的想象力還真是無窮大,殺韓信都能想出這麼複雜的操作流程。

  3,歷史上的韓信之死

  歷史上這事兒就簡單多了,陳豨造反,韓信讓人給陳豨送信說要做陳豨的內應:弟舉兵,吾從此助公。

  然後韓信召集淮陰侯府的人商量怎麼控制住呂后,怎麼佔領長安。韓信有一個手下,得罪韓信被關起來要砍頭,他弟弟知道韓信造反,覺得機會來啦,於是祕密向呂后舉報了韓信。

  呂后找蕭何商量,讓蕭何找個理由把韓信騙到宮裏,蕭何找到韓信說:陳豨死了,百官要去皇宮祝賀,你雖然病了,但是還是要進宮去走一下過場的。

  韓信很信任蕭何,當年如果不是蕭何月下把他追回來,他也不會有今日的富貴,於是韓信猶猶豫豫的進宮了,剛進宮就被埋伏的武士控制住,在長樂宮的鐘室被殺。韓信臨死前嘆息說: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爲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當年劉邦項羽楚漢相爭,韓信的地位舉足輕重,他幫助劉邦劉邦就能得天下,幫助項羽項羽就能繼續當霸王,地位相當於中原大戰時的少帥,蒯通勸他誰都不幫,和劉項鼎足而三,但是韓信覺得這麼做對不起劉邦,沒聽蒯通的話,出兵十面埋伏滅了項羽。

  項羽這隻大鵬鳥被射下來了,剩下的像彭越英布等人在劉邦眼裏都是小麻雀,威脅不到劉邦這隻老鷹,得了天下的劉邦覺得韓信這把良弓也是時候該藏起來了,於是單騎進韓信的兵營,奪他的軍權把他帶到長安,軟禁起來。

  大約從那時候起,韓信就在不停後悔沒有聽蒯通的話吧。

  4,一個小腦洞

  舉報韓信的那人是誰?司馬遷沒說,他只說:

  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

  在韓信聲勢最隆的時候,他回了趟老家,辦了三件事,賞賜了當年管他十天飯的漂母,羞辱了管了他半年飯的南昌亭長,帶走了當年給他胯下之辱的少年,當年的少年此時應該也是中年了吧。韓信當着鄉親們說當年讓他在長街上鑽褲襠的少年是義士,但是又給他封了小官,把他帶走,回到自己的地盤,他會怎麼對待那少年呢?

  讓韓信吃了半年閒飯的南昌亭長,只因爲南昌亭長的媳婦不願意讓他再吃白食,早飯提前吃,沒給他擺碗筷,這事兒韓信記了十幾年,回到老家第一件事就是召集鄉親,當着大家的面,指着南昌亭長的鼻子說:你是小人。

  所以韓信這人肯定不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他把當年長街侮辱他的少年帶在身邊,未必安了什麼好心思。

  開個腦洞,韓信被劉邦帶到長安,也把那個少年帶到長安,囚禁起來,欲殺之,這少年也有兄弟朋友,他們想搭救少年沒有門路,這時候得知韓信要反,如獲至寶的去舉報了他。

  ====================

  文:薛白袍

  其實還可以開個腦洞,韓信被人舉報要造反,很可能是呂后自己導演的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