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四面楚歌,想必我們大家都不陌生。這個成語的原型故事出自2000多年前的楚漢戰爭,那麼故事的主人公是誰?故事當中還有哪些動人的情節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去重溫那段悲壯而又久遠的歷史。四面楚歌是中國古代成語,出自西漢司馬遷所著的史記項羽本紀,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窘迫境地,嚮往即爲西楚霸王項羽。而漢軍的將領是漢王劉邦。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劉邦和項羽這兩方主要的滅秦勢力,爲了爭霸天下,再次展開了長達數年之久的戰爭。在中國歷史上稱爲楚漢之爭。這裏是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眼前這一片生機勃勃的土地,在2000多年前卻並非這般和平景象。楚漢之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垓下之戰就在這裏打響。

  這是一場規模浩大的戰爭,雙方交戰人數超過70萬人,今天的史學界已基本認定,當年的古戰場分佈於今靈璧泗縣五河固鎮這四縣交界處的方圓數百平方公里的廣大土地上。而據史料記載,當年的主戰場其實是一座土着的營壘,地勢偏高,且四面環水,作爲軍事要塞,易守難攻。經過2000多年的風吹雨淋,仍有部分營壘聳立於地面。站在這些夯土上放眼望去,四周既是蔥綠宜人的麥田,很難想象這平靜的村莊曾經是刀劍如林,旌旗蔽日的戰場。如今那戰馬驚奇,刀光劍影早已成爲逝去的監獄,只有靜靜流淌的河水在無聲訴說着千年的歷史,公元前202年,楚漢雙方的激戰仍在繼續,連年的戰爭使項羽的軍隊人數大量陷入了戰備物資匱乏的窘迫境地。他帶領10萬疲憊之師一路往東南方向撤退。

  而此時的劉邦採納了張良的建議,以家風土地作爲鼓勵條件,使韓信彭越加入了漢軍的陣營,同時又調起各路大軍,共計40萬人,以韓信爲最高統帥,再加上漢軍本部20萬人,估計60萬大軍,合力將項羽的10萬楚軍團團包圍於該想。包圍圈內的項羽軍隊缺衣少食,而劉邦深知楚軍將士隨項羽征戰多年,早已身心疲憊。爲了能徹底瓦解楚軍的鬥志,劉邦採取了攻心戰術,命令手下士兵在包圍圈外圍高唱楚地的歌謠。在楚漢爭的年代,南起長江淮河,北到山東南部東到大海的廣大地區,都屬於楚國的版圖。項羽的軍事主來自於楚地,他們所歌所詠多爲楚歌,楚歌是楚地的土風格,姚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從文字內容來看,楚歌的特點是多用楚生夕字,在句式上以七言四言爲主,9月秋涼兮,四野飛霜,日月爭戰,戲終歸劉邦。

  夜幕降臨,伴隨着徹骨的寒風,從劉邦的營地中傳來了陣陣歌聲,悠揚而又悲愴的曲調響徹深谷久戰斯。貴的儲君聽出這正是他們家鄉的楚歌。歌聲越來越響,唱的人越來越多,楚軍將士無不愈發思念家鄉,無心戀戰。此時軍帳中的項羽也聽到了這四面楚歌聲,悲切地問道,身邊的愛妃虞姬,難道漢軍已經把楚地佔領了?要不然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楚人呢?項羽聽到了家鄉的楚歌,不禁自己也慷慨的悲歌倒,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就是著名的垓下歌。曾經叱吒風雨的西楚霸王項羽,此刻也流露出來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一看!就在項羽哀嘆之時,陪他征戰多年的虞姬起身跳起楚地的舞蹈,他邊舞邊唱,漢兵已掠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舞畢虞姬突然拔出寶劍,自刎而亡,虞姬用自己的死了卻了項羽的後顧之憂,留下了一個千古流傳的忠烈故事。日暮途窮的項羽趁着夜色,率領800精銳騎兵向南突圍。天亮以後,漢軍派遣5000騎兵迅速追擊,當項羽突進到東城的時候,精銳騎兵只剩下了28人。項羽指揮着28名勇士,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奔馳。到了烏江江畔,烏江亭長正划着一隻小船等在江邊,見到項羽到來,力勸項羽,或將一處東山再起,而自覺無顏再見江東父老的項羽,解決了庭長的好意,和剩下的士兵手持短信,與漢軍進行了最後的殊死拼殺。殺死了數百名漢軍後,項羽自己也身受重傷,最終在烏江邊拔劍自刎。時年三十歲。至此,歷時四年之久的楚漢之爭以劉邦獲勝而告終。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是歷史上的一場經典戰役,在四面楚歌中,項羽作爲蓋世英雄的一聲黯然落幕,令人悲嘆。

  楚歌的旋律我們今天已無從考證,但四面楚歌,這一家喻戶曉的成語,卻伴隨着悲壯的歷史過往,一直走到了今天。各位網友你們又長知識了吧?要是有別的觀點和看法請留言告訴小編一起討論!您的留言和評論都是對小編莫大的鼓勵。非常謝謝您!此號所有文章全屬原創,未經允許,嚴禁搬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