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按

歷史中的大人物系列每天推出一位歷史中的大人物,從他們的興衰之中捕捉可以學習的點滴,力求每天給讀者帶來一份深度解析的閱讀盛宴,筆者力求每位人物都公平公正看待,給讀者每天帶來一絲對於學習歷史的快樂。

問題簡介

隋煬帝

一直以來是中國非常存在爭議的帝王,他一生三征高句麗遭遇失敗,嚴刑峻法卻能激起民變。可是在他的主持下開創了科舉制度、修建京杭大運河恩澤後世。那麼該如何看待這位君王的作為呢?這是關注他的重點。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隋煬帝(569年-618年4月11日),他是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

次子,楊廣並非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闊綽貴子,相反他年輕的時候就跟隨自己的父親楊堅征戰各地,在魏晉南北朝的末期幫助他的父親楊廣開創了隋朝,通過軍功楊廣成為揚州總管,之後平定叛亂,在他的治理下不僅解決了叛亂問題更是將當地治理的非常妥善,通過審時度勢楊廣擊敗了他的大哥楊勇成功的成為楊堅的繼承人,之後鬧出了「仁壽宮變

」,但史學界對此存在存在爭議,在筆者看來楊勇被廢黜楊廣被立為太子已經數年,積攢了大量的人脈,並且費立太子之事絕不是楊堅一句話就能改變的,當時的時代混亂是非常常見的事情,帝王的宗法制度往往並不能穩固住,所以在一個被後人描寫成昏君的人身上安排上欺辱父皇妃子被揭發後暗殺父親的角色非常適合楊廣。不管如何楊廣順利登基成為隋煬帝。

  隋煬帝登基之後殺掉了很多宗室之人,開始營建洛陽東都,那麼為什麼隋煬帝要前往洛陽?因為這標誌著隋煬帝想要將勢力遷往中原,在中國歷史中很長一段時間關隴勢力都長期成為重要的勢力,這是因為在關中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地緣條件,關中平原鏈接著向四川前進的通道可以獲得穩定的糧食後勤補給,又可以通過關隘殺入中原,控制中原後就控制了前往四面的交通要道,所以關中地區進可攻退可守的態勢使得關隴勢力長期處於優勢。

那麼隋煬帝所做的這些事情要如何去理解呢?

  筆者認為隋煬帝一生最大的威脅並不來源於外部,相反就來源於對內部大勢力的調整上,在隋文帝時代開創了三省六部制,在隋煬帝時代又緊跟著開創了科舉制度,誠然科舉制度真正穩定的時期在唐朝,但是隋朝的改革已經非常明顯。在經過了魏晉崩潰之後五胡十六國與南北朝時代,一個漫長又血腥的時代後,民族與民族、勢力與勢力之間的相互殺戮已經顯示出疲態。

  社會迫切的需要一種全新的制度來解決問題,而通過官權化的改革就是隋朝最大的目的,可以發現的是隋朝的官權改革其目標在於把由門閥或者大家族所壟斷的官權升遷逐漸注入新的血液,用更加細緻的管理體系與科舉制度將更多的寒門人士注入其中,打破壟斷的產生。這種門閥與大家族的壟斷不僅僅是因為腐敗或固化的作用。

  而是使得社會產生了一種地方勢力諸侯化的傾向,在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很難從根本上平復,所以通過改革將不同的血液注入不同的地區,降低地方諸侯化的方式就是隋朝努力的根本,然而很顯然的是很多大勢力的形成就依賴於門閥與大家族,這讓皇帝與大家族之間形成了一種潛在的深層次矛盾。

  所以對於隋煬帝來說建立東都、開運河(京杭大運河)、設置科舉、深化改革官權的目的在於增強官權的力量和能力,那麼為什麼隋煬帝是如此的著急去做這些事情,這是因為一種無奈。首先隋煬帝並不是一個昏君,因為他從小便隨父親征戰,並且依靠真正的能力獲得成功,如果說他殘忍好殺,但隋煬帝殺掉的也是自己的競爭對手,比如他的兄弟和宗族,這些人是能夠影響他地位的人,可這並不能被認為他是一個愚蠢或者好殺的人。

  那麼隋煬帝為何如此著急,在其人生中似乎他想要在很快的時間就將所有事情辦完,這是因為隋煬帝在和大家族競爭時間,如果我們將唐以後的歷史都擋住不看,只將視角鎖定在隋煬帝身上,那將要看到的是什麼光景呢?是南北朝時代剛剛處於一個結束的狀態,卻不能從根本上說徹底的完結,如果有人突然擊敗了隋煬帝,那則很有可能激起新的亂世。隋煬帝的統一建立在一種微妙的平衡上。這種平衡在於他一方面想要增強自己的官權改革來壓低大家族的能量,一方面則又需要大家族與門閥的支持才能穩定住其他叛亂的可能,所以他需要一個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個方法就是:

  擴張。

  通過擴張形成勝利從而提升自己的控制力的同時深化改革達成自己的目的,這樣一來國家才會穩定下來,那麼既然想要擴張就需要一個對手,在當時的情況下最合適也最需要攻打的對手就是:

  高句麗。

  很多人將高句麗等同於高麗實際上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提法,因為高句麗並不是朝鮮半島的小勢力,而是當時已經發展到控制幾乎整個東北亞區域的大國,高句麗原本是誕生於漢四郡控制下周邊的小勢力,至漢朝統治衰微後這地區開始出現了混亂的狀態,其中根據《好太王碑》所記錄,扶餘國的王子朱蒙建立了高句麗國,之後高句麗與曹魏進行合作攻打其他勢力,當成功後就撕毀合作想要做大,結果曹魏將其主城丸都城搗毀,高句麗國王被迫逃亡,不過由於當時的這一地區過於偏遠所以很快高句麗又恢復了勢力,之後趁著晉朝衰敗以後高句麗快速崛起。

  至高句麗長壽王時代,進行遷都到達平壤,其勢力一度壓制朝鮮文明(朝鮮文明指的是南部原生文明,到王氏高麗王朝仍未能達到統一朝鮮半島北方)並可與北朝討價還價,到了六世紀末隋出現消滅南陳即將達到統一的地步,所以高句麗並不是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小國,而是一個可以控制朝鮮南半島百濟、新羅文明的強勢文明,並且高句麗憑藉其偏遠的地緣優勢加上其強大的能力拒絕承認隋朝為中原王朝的宗主國。

  這意味著如果隋不能削弱高句麗,就不能成為真正的霸主,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只有隋煬帝才征伐高句麗,在對高句麗的戰爭中橫跨了隋唐兩代,從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一直都在攻打高句麗,如果從隋文帝決定征伐的公元598年開始到唐高宗取得徹底優勢的668年,總共橫跨了將近70年的時間,能經受住隋唐兩個王朝的不斷攻殺最後才土崩瓦解的國家能被稱為是小國么?

  所以與其說高句麗是中原王朝前的一塊小石子,實際情況上說不如說是橫亘在王朝面前的一塊巨石,這對隋煬帝來說則更加是一條荊棘之路。

  如果分析清楚了高句麗的能力與當時隋煬帝改革的原因,再看隋煬帝征伐高句麗,則不再是那麼隨意性的事情了。實際上高句麗是一個非常講究戰略與戰術的國家,在隋沒有統一其他地方的時候,高句麗就與隋的敵人謀求聯合,當然這種聯合往往都是口頭上的,只是為了各謀其利的手段罷了,當隋文帝決定討伐的時候,高句麗一見態勢無法穩定就又自稱「遼東糞土臣元」。可是局勢一扭轉就馬上進行征伐。

  想要打擊高句麗並不那麼容易,由於那裡天氣非常寒冷,如果在農忙時節進攻則容易耽誤生產造成很多民怨,如果在秋收後進攻則又因為時間一旦拖久就會變得難以進攻,當時高句麗開始追求與突厥等國聯合犯境,在這種情況下隋煬帝要求高句麗承認自己的地位,高句麗拒絕,這導致隋煬帝開始集結軍隊,筆者認為隋煬帝的失敗恰恰在於此。

  隋煬帝希望通過一次決戰就徹底搞定高句麗,其集結的部隊人數過多導致後勤非常困難,表面上看起來軍隊非常威風,實際上這隻巨大的軍隊在指揮、調動、維持上都存在巨大的難度,到612年軍隊集結完畢後前往攻打高句麗,在軍事指揮上隋煬帝也沒有放權給一線指揮官,致使攻城與招降命令往往相互矛盾,高句麗利用這一點反覆的左右局勢,致使戰爭變得漫長,在這一刻真正具有優勢的就不再是隋朝了。隨著大量的人員聚集士氣變得低落,高句麗堅壁清野又四處騷擾隋軍,致使隋煬帝最終失敗,與其說是隋煬帝被高句麗擊敗不如說是在一個巨大的軍事集團面前,長時間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有效率的行動下拖垮了整支軍隊。

  第一次失敗以後其國內的問題就已經浮現出來,那麼為什麼隋煬帝不停止下來攻打高句麗主要解決內部問題,反而急乎乎的又發動戰爭呢?這就是因為隋煬帝其實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隋煬帝的進攻計劃失敗以後,其內部的大勢力關係出現變化,表面上看官權改革已經有一定突破,但是中國歷史直至宋朝以後地方實現文武分職後,地方諸侯化才慢慢減弱,在國家沒有徹底穩定下來的情況下,地方諸侯化即便到唐代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所以擺在隋煬帝面前就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不再攻打導致自己改革受挫地方諸侯化,另一方就是再次攻打,如果成功就可以進行平衡戰略,如果失敗諸侯化就會更加嚴重,各種勢力聚集起來形成大勢力的情況並不能從根本上扭轉,這一點是隋煬帝的難言之隱。

  他選擇了繼續攻打高句麗,在耗費大量資源的情況下,隋煬帝陷入了一種深層的矛盾中,他每次攻打高句麗,都需要做一個準備,準備過程中積攢大量的資源,這本身對很多社會矛盾就有推波助瀾的效果,當其準備好後親征又往往不給一線指揮官放權,導致戰機總是不能抓住,而高句麗又憑藉堅城和天氣拖延戰爭,導致隋煬帝的軍隊筋疲力盡後被迫撤軍。所以前後三次隋煬帝都沒有能夠打下高句麗,導致隋朝元氣大傷。

  但是綜合來看逼迫隋煬帝對高句麗非要攻打下來雄心的並不能鎖定在他對高句麗的仇恨上,而是在於他如何調節其內部的矛盾上,隋煬帝已經從主動轉向了被動,即他又需要打壓門閥和大貴族的前提下,又需要他們的力量。這讓他始終想要消滅關隴勢力的同時又需要關隴勢力,在這種矛盾的策略下最終的結果所呈現出的便是他一次又一次的攻打高句麗而不顧內部的局勢。如果看待問題能夠更加深入的看待,到此時的隋煬帝對於內部的控制已經大大減弱了,其他勢力藉助社會矛盾暗流涌動,這是隋末農民大起義的根本,在這種情況下隋煬帝即無能力消滅高句麗,又沒能力管理內部的改革,在左右為難中一支勢力崛起了。

  這就是關隴勢力中的李淵。

  李淵正是通過幫助隋煬帝打壓其他勢力的時候不斷崛起自己的勢力,當他越來越成為隋煬帝心腹的時候,對於隋煬帝的威脅也就越來越強,最終隋朝的諸侯化沒有能夠阻止住,在這種前提下李淵開始加入反隋戰爭攫取了勝利。

  那麼該如何看待隋煬帝?

  隋煬帝的根本矛盾是在官權改革時只做到了一部分改革,其內心深處最大的矛盾在於無法從根本上限制地方的諸侯化,所以只能用強力的改革力求在快速的時間內完成其計劃,造成了王朝本身的透支,反而讓諸侯化更快發生,看到事情發展不順利後隋煬帝轉而以擴張來彌補延緩這種過程發生,結果面對的是一個強力的國家,在相互的攻殺中政策失當導致失敗,以後情況就從主動選擇變成了被動的跟隨,失敗造成隋朝的衰落。所以與其說隋煬帝是糾結於高句麗,不如說是在解決其內部的問題上沒有了辦法,只能用這種行動來解決問題,最終他的失敗也葬送了隋朝的發展。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