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资深记者马凯。(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英国《金融时报》资深记者马凯(右)。(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实习记者郑佩玟/综合报导

香港外国记者会(FCC)第一副主席、英国《金融时报》亚洲新闻编辑马凯(Victor Mallet),继香港政府10月不续发工作证,被迫离境后,8日马凯再改以旅客身分入境,仍被工作人员问话数小时,最后遭拒绝入境。

综合媒体报导,FCC今年8月邀请香港民主党召集人陈浩天出席午餐会演讲,由马凯负责主持,到了10月马凯便没有获得政府续发的工作签证。随后事件急速升温,英国外交部要求香港政府立刻解释,美国驻港总领事馆也表示事件的严重性令人不安。

香港入境事务处9日早上做出回应,处理每宗入境个案都会按照相关法律和政策,是在充分考虑个案的实际状况后,才会做出批准或拒绝入境的决定。香港保安局局长李家超在同日则说,强调一切与言论自由无关,政府不公开讨论个案,不过坦承有外国访港人士被拒入境,属「正常的事」。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营主持例行记者会时针对此事表示,香港特区本来就有权根据一国两制和《基本法》,对各国或各地区的人入境、逗留和离境进行管制;各国都有自己的法律,可以限制、拒绝或同意访客入境。

身为英国公民的马凯,几乎等于已被香港驱逐出境,这无论在英属香港时期或香港主权1997年移交中国后,都算是当地破天荒第一人。

▼流亡英国的中国作家马建。(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流亡英国的中国作家马建。(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事实上,除了马凯之外,流亡海外的中国作家马建、中国政治漫画家巴丢草11月在在港艺文活动也纷纷遭香港「大馆」取消。虽然最后仍获准开讲,但马建却表明,日后再也无意访港了,身为作家「就是要强调思想自由」相信控制大馆的部分肯定有黑手,「可以控制香港舆论,也可以控制香港的未来」。

相似事件不少,花莲县县长傅崐萁10月赴美参加侨界活动,却被美国在台协会拒绝申请。此次马凯事件,各方反对声浪倾巢而出,不仅是为了一个外国记者的签证问题,还有香港的「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做讨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