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鑒篇章:《論背後的人》

1.

何謂「背後的人」?

——是那些姑息自己的無知、被死後世界(「上帝的彼岸」)所麻醉的人們。

200年之前,包羅東西方的文明世界,活在神明信仰裏。他們擁護不同的神明,卻有著相同的忌憚。他們虔誠而盲目,甚至殘酷。

百年之前的歐洲,興起了人道主義的論調,從貴族到民眾,復興文化顛覆了人們的認知、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從此,世界開始走向人道與勝天的發現之路。

尼采筆下的查拉圖斯特拉,他是隱士,是空想家,是世外高人。他痛恨信仰之上帝,視神明崇拜為絞刑,因為,信仰迷失了當時人們的心,使人們徘徊在命運的牢咎裏,直至死亡。

對於當時並不開化的思想與見識,所有人都沉浸在落後無知的生活中,並且,連自己的無知都毫無察覺。

查拉圖斯特拉鄙視萬能的上帝,因為他不相信上帝的萬能與完美。在他眼中,上帝只會禁錮人們的思想,製造死後世界是伊甸園的彩色煙霧。而他,則用扼殺信仰的方式,創造另一種信仰。

這種新的信仰,就是:「自我」。這種自我,它意味著用新的人類意志,去探索真理、發掘自身無限的可能。

斯賓塞·約翰遜的心理學著曾表明:人們能夠利用暗示潛意識的活動,來激發自己潛在的能力、捕捉意識流動中最具價值的各種商值。因此,人類的大腦不僅可以存儲一整個圖書館的知識,還能夠通過意識流動,來獲得通達的智慧。

比如亞裏士多德的多學科研究與理論輸出,他從哲學的起點出發,串聯出一整套古科學的理論實踐積澱。

因此,天生才華的尼采,在他的青年時代,便從神學的教室跑向了自我醒悟、看穿本質的殿堂。

自我,不僅以精神與思想去示現,同樣要用肉體的尊重來實現。

有些人「輕蔑肉體與大地」,因為他們被病痛折磨,被活著的苦難折磨,他們又無法通過智慧來疏解這些折磨,因此,他們寄情於死後。「死後」,便是尼采口中的「上帝的彼岸」,而寄情於此的人,便是「背後的人」。

2.

藏傳的仁波切們,他們擁有清凈的靈魂,他們修佛、他們轉世、他們普渡,用佛家祖傳的心靈經卷凈化自己。所以,他們擁有的,纔算是真正的信仰,因為,信仰其實與神靈無關,而在於自己的潛心所向。

歐洲人大多信仰耶和華與耶穌,信仰奧林匹斯山眾神,中東人祈拜真主,東方人崇拜佛陀與道傳神明……過去不久之前,地球文明被信仰的力量所控制,維繫了間斷和平的各國政權與時間長河。

所以,信仰並不是應該被絕對排斥的落後迷信,而是規範人們心靈、行為的道德標準。它作為平衡尺稱,對人們予以善良的誘導,並付諸善行。在現代的科技社會,政權力量辦不到的心靈教化,信仰,同樣可以如封建時代一樣,深刻且細膩的影響著世人的三觀。

我們試圖破解信仰的奧祕,因為它著實令人又迷惘又好奇。作為固守而貫穿歷史卷宗的留遺,它不僅穩固國家,也同樣穩固人心。但,尼採為何要扼殺信仰呢?

在尼采般的思想家的眼中,「過去的東西」都是拗口迂腐的陳列,他們要革新思想,因為新的崇尚總是潮流。而他們又痛恨潮流,因為他們只想堅持鮮有人知的真理。

尼采希望所有人能同他一樣,獲得「超人」的智慧,永葆意志的最高境界。他向世人宣揚追求知識的可貴,用幾近無力的雙手,撼動當下的銅牆鐵壁。他用力吶喊出心聲的自由,並同陳舊的觀念高調角逐。

痛批期待遠離人世的人,他們腐朽不堪,所以要遭受在世的痛苦。然而,真正在倍受苦楚的卻是他自己。他因超凡的思域而天馬行空,在實際生活中離羣索居,他自行隔絕一切低級的思想,他要做第一個超人。

終日思考生命的奧義,為的是有朝一日能夠救贖大地。可大地又怎是一個渺小的身軀所能拯救的?——尼采是思想的巨人,但思想無法接住沉重的軀殼,這便是理想與現實。

如同前面兩章所論述的,尼采是被天使暗示過的人類,他擁有神靈的神識,而他的靈魂卻無法承載這強大的能量。他自傲居功,時而長篇流水洋洋灑灑,奔逸的思想如同他流瀉走掉的理智,最終同主流世界背道而馳。

3.

被尼采斥責的「背後的人」,穿著另外的外衣流走於大街小巷。他們中,有的人捨本逐末,有的人去精取粗,在混沌的社會中渾渾噩噩,也分不清四面八方。

他們愕然,因為他們不懂得使用前人的智慧,所以,他們看起來笨拙愚鈍。而還有人自作聰穎,運用自己的小運氣博得眼下的甜餅,卻放掉了長線的大魚。他們看起來雍容富足,但內心的孤陋證明瞭他們的無知。

也許這些人才是真人,而那些智者纔是天人。

但即算是真人,也不能夠得過且過、恃弱而嬌,應該以追隨者的心態追隨天人。真人,要學會謙虛向學,用磨鍊本性的方式,獲得別人的肯定與信賴;要學會承耐壓力,面對困窘不能失掉風骨;要學會誠懇,對人對事對物。

要懂得尊重生命。首先,得學會尊重自己,尊重自己肉體來自大地的恩賜,再升華到尊重自己的靈魂,而不能放任其倒行。其次,要學會尊重其他生命,尊重大自然的規律。最後,要尊重大地,因為她孕育你的生命,對此,要懷感恩。

不要寄託靈魂到死後天堂上帝的手中,因為你很可能不清楚自己在世的行為是否都是正確的,還由於,上帝也不會接納一個滿手鮮血、滿目瘡痍的逆施者。但,你仍可以保持對上帝的尊崇。

同時,也不要忌憚地獄,因為魔鬼的獠牙總是滋長在邪惡濕潤的土壤裏。你若問心無愧,便可暢然於世。別怕魔鬼的跟隨,你不去看深淵,深淵也吞噬不了你。

每一個人都不同,別把別人的「人定勝天」安置到自己的頭上。或許,不認命也是你的命運。我們不過是匆匆行者,行走在人生這條大河裡。也別太哀傷自己的不自主,世界在你出生那刻,就已經給予你繽紛多彩的未來,那充滿形形色色的遇見與離別。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際遇,成功或失敗,只不過是你貫穿生命中的選擇方向。自己認定的路,遇到阻隔,或進或退都要潛心思慮。或者,你想做一個遊弋者遊戲人生,那也是可以。

可能尼采以極端的求知慾,剖露而迫切地抨擊了世人的不人道,但在我看來,尊重每一個人的人生選擇,纔是真正的人道。人道主義,以絕對真理的立場切入思想家、乃至普通人的內心,因為人活著,是為了快樂幸福,而不是為了痛苦。

因此,失去快樂的尼采,他的思域強迫他去尋找真理、忘卻幸福。他本可以不那麼孤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