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名師都是怎麼備課的?

  有人問:老師,你忙嗎?

  回答是乾脆利落的一個字:忙!

  再問:忙什麼呢?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說法就很豐富了。

  忙備課、上課、改作業、應對檢查……

  對呀,備課總也備不好,真不知道那些名師都是怎麼備課的?人家的課永遠都是行雲流水,可我的……唉!

  這一聲重重的嘆息深深砸在我的心上,對呀,名師都是怎麼備課的呢?

  找找,找到下面的答案:

  1

  王崧舟:課堂有神靈

  一次我執教《長相思》。要知道,那時的我,連完整的教案都還沒有準備好。

  可就在我硬着頭皮上臺不久,課堂呈現了一種神奇的狀態:教學環節彷彿都像事先商定好一樣,一環接着一環,流暢而富有詩意地伸展着、起伏着,《長相思》一課成了詩意語文的巔峯之作。

  事後想來,這大概就是稻盛先生所講的——那是因爲神看見了我們拼命工作的樣子,那極度認真的狀態,被感動了,可憐我們,因而伸出了援助之手。

  我爲了《長相思》忘情地、瘋狂地、全神貫注地投入備課,不斷地想,不斷地思考,一次又一次在頭腦中模擬課堂現場,那些開始只出現在夢境裏的東西逐漸清晰,最後夢境與現實的界限消失,得到了神靈的幫助。

  2

  於漪:備課,絕不是寫份教案

  備課是什麼?絕不是簡單地只花上一兩個小時寫份教案,不是在網上下載、拷貝現成的教學課件,不是做教學參考書的忠實執行者,是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準備和鑽研的事業。

  我的備課模式是:“一篇文章,三次備課,兩次反思”:

  第一次備課,不看任何參考書與文獻,全按個人見解準備教案;

  第二次備課,廣泛涉獵,仔細對照;

  第三次備課,邊教邊改。與此同時,對理念和經驗、設計與現實進行深刻的反思,精益求精。

  3

  張祖慶:我大部分公開課都沒教案

  有些老師問我,張老師,你把教案傳給我,學習一下。我說,我沒教案。人家不信,以爲我藏着掖着。

  哈,最近兩三年,我的大部分公開課,還真沒有教案。

  沒有教案,不表示我沒備課。我備在心裏,備在PPT上。

  到底什麼樣的教案是好教案?大抵來說,大家都會搬出這麼幾條:

  格式完整、內容具體、字跡工整

  這種八股文一樣的教案,老師的可用度很低很低。

  那麼個性化的教案是什麼呢?

  比如,有的老師喜歡把備課夾在書頁中。在字裏行間寫點文本細讀,然後夾一張便籤,將教學目標和大致的程序寫一寫。這也行。

  比如,有的老師喜歡把過去用過的備課本保存下來,這些備課本,記錄着前幾輪教學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甚至有過去學生的錯誤作業分析。這也行。

  比如,有的老師,對自己的教學有足夠的自信,向領導提出,我可不可以不寫教案?我騰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去研究文本,研究學生的學習,記錄學習個案,記錄錯誤作業。至於教案中的目標啊,環節啊,都在我的腦子中。作業呢?當然會精心設計。這也行。

  再比如,有的老師,什麼都不寫,認真地做PPT。PPT 做好了,教案也就寫好了。當然也行。

  當然,剛步入教師隊伍,教案還沒有入門的老師,必要的規範格式,寫個三五年,也許是必要的。

  4

  賁友林:每一次備課,都是與自己的“同課異構”

  周圍的世界每天在改變,我們的課堂呢?也應當讓改變發生。

  每一次的備課、上課,我們每一位教師更需要有自己與自己“同課異構”的自覺,即由與他人的“同課異構”轉向與自己“同課異構”。

  “異構”的目的,對教師而言,是通過對同一個課題的比較與再思,構建一種對話場域,促使優化,走向深刻;對學生而言,針對學情,是設計適合並促進學生髮展的教學。

  不難理解,因爲學生不同,每一次的教學,都是“這一次”。當教學方案能被複制甚至“工業化生產”時,恰恰說明了我們的教學方案是有“問題”的。成功的課堂教學是個性化的,可以借鑑卻不可照抄。

  5

  熊芳芳:我不斷爲課堂引入活水

  我曾說過,我會反思我的教學,然而我會更多地反思我的生命。因爲我的生命有內涵了,我的教學就會有內涵;我的生命有高度了,我的教學就會有高度。教學永遠只是一個枝節的問題,而不是根本的問題。

  生命語文十五年,背後是我四十四個春秋的生命。

  爲了滋養靈性,我不斷爲課堂引入活水。譬如好的電影、好的文章、好的作家、好的繪本、西方哲學、值得關注的新聞等。我給學生講幾米的漫畫,看動漫《百變狸貓》,講安房直子的幻想小說《狐狸的窗戶》、奈保爾的《米格爾街》、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還有王小波、畢飛宇、木心、卡爾維諾、博爾赫斯……

  因爲我知道,優秀的人才是生長成的,不是訓練成的。只有用心地、有智慧地去滋養他們的靈性,他們纔會靈感充沛,元氣淋漓。

  6

  李惠軍:道理是從故事中來的

  一個故事中間生成一個道理:歷史是一定要有故事,沒故事,那學生聽你纔怪!道理是從故事裏來的。

  比如,講希臘文化時,我怎麼形容才能讓學生聽得懂?我當時開着車,眼睛往右邊一瞄,內環高架旁邊有一個大樓,上面寫着創客空間。哎呀,太好了!我從生活中找到了我上課的語言——創客空間。

  希臘自然環境空間創造了希臘人,他們創造了國家的特立獨行,形散神聚。

  每一節課都被賦予了恰到好處的“歷史緊張感”,每一段歷史都帶有劇情的張力和感染力,每一位觀衆都會心隨其動併爲之感嘆,我想這就是課堂最大的魅力。

  7

  竇桂梅:對教師而言,讀書就是最好的備課

  教師要建立起自己的藏書,使之成爲自己的老師,每天去向它們請教。那麼,每過一年,你的學科知識就變得更加豐富。

  單就我自己來講,一些經典藏書佈滿家裏整個牆頭不說,《書屋》《隨筆》《教育參考》《中國教育報》《讀者》《讀書》也成了我生活的伴侶。工作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書。

  8

  李華:我有幾條備課求助熱線

  第1條:各類書籍

  讀了《靜悄悄的革命》赴公開課,這本書改變了我的教學觀念,我開始想要營造一堂用心傾聽的課堂。

  第2條:網絡

  要去龍巖一中講課,但對學生不瞭解,於是我進入學校校園網瞭解其校園文化和學生的特點個性。爲了做好課件,我在網絡也再深度學習中國共產黨創建史,一邊學一邊感悟一邊梳理自己上課的思路。

  第3條:同行同事

  備課時,我吃不準“古田會議”的精神,上網查找了相關資料卻依然困惑。向學校歷史學科的同事請教“古田會議前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是否煥然一新”一一這個問題居然也難住了他們。後來,我又求助於我校歷史特級教師林書記,他明確告訴我“用古田會議這一事件不合適,因爲古田會議召開的歷史背景比較複雜。”

  於是,我放棄了醞釀已久的教學設計,重新開始。

  第4條:專家學者

  每次上課,我都會帶着微小的焦慮:以我的水平會達到什麼樣的水平?

  於是,我會再度求助,發短信給學科專家,請教他們如果上這一課,會怎麼上。一般都會得到開導和豁然開朗。

  第5條:我的學生

  針對課文內容,我可以設計許多問題,但是對這一課的學習,學生有什麼需求、什麼疑問和困惑呢?

  爲了瞭解學生的想法,我設計學生自主學習的表格,主要有:

  你預習時發現了什麼問題

  經過自己思考解決了什麼問題

  和同學討論後解決了什麼問題

  自己解決難以希望老師解答的問題

  看到答案,我知道自己應該更學會傾聽。

  看了這些老師的答案,對你有幫助嗎?

  來源丨星教師

  編輯 | 白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