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中兴在内的中国IT企业号称重视研发,而实际上永远是「销售为王」,有快钱可以挣,谁还傻乎乎地钻研技术啊?中国「芯」的缺失恰恰是中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的阵痛。而这一步,又恰恰无法依靠传统的短期效应、吃点「止疼片」所能实现。

载入超时,点击重试

001 施一公揭秘中国高科技

2014年9月,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施一公教授在「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三届年会」有关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旨发言中指出:

我们国家非常强调成果转化,现在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加强转化」。但我想问一句,转化从哪儿来。我们的大学是因为有很多高新技术没有转化成生产力呢,还是我们根本就不存在这些高新技术?我认为是后者。我们的大学现在基础研究能力太差,转化不出来,不是缺乏转化,是没有可以转化的东西。

而三年半过去了,中国高科技的「转化之殇」宿命般地遭遇中美贸易战的第一记重拳,狠狠地砸在中兴身上!通讯设备最核心的晶元技术掌握在美国人手里。

其实,大学才是「高科技」的源头,高等学府不作为,指望企业搞科研,总感觉像无源之水。也难怪,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还处在代工生产、组装、模仿阶段。

002 为什么直到现在我们才感到「芯」痛?

即使如此,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得到的全球化红利足以使我们成为经济大国、贸易大国、消费大国。

曾经出口驱动型的经济结构,演变为内需拉动的增长模式。按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说法,中国的「巨国效应」在内需的不断扩张下,给人留下了「永远填不满」的市场幻觉,仿佛只要生产就有销路,就能立刻变现。

还有必要花重金研发吗?包括中兴在内的中国IT企业号称重视研发,而实际上永远是「销售为王」,有快钱可以挣,谁还傻乎乎地钻研技术啊?

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竟是脱离实体经济的地产驱动。

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的经济学家任泽平,在一次有关宏观经济分析的演讲中提到:

过去10年10倍的房价上涨,为什么?我们一轮一轮的刺激房地产,想重新回到高增长的轨道。

这期间,不知有多少实体经济的企业也把主要精力用于房地产,借势捞一把,至少账面上看,比主业盈利容易多了。

「简单粗暴」的挣钱模式,更像一种投机。失去实体经济支撑、失去高技术含量,眼前的浮华不会长久。

003 路径依赖:中国人造不出自己的汽车发动机

?恐怕直到今天,人们还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中国的太空飞船都登上月球了,为什么连汽车发动机都生产不了?其实,核心的问题还在体制、机制上。

庞大的政府投入,可以在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的拓荒期,用最快的速度跨越「原始积累」阶段,但也会显而易见地造成「制度依赖」。

在政府的保护下,中国国有汽车企业长期以来依靠强制合资的模式,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汽车厂商的技术和生产模式,与外商一起垄断国内的销售渠道,获取在中国之外闻所未闻的超额利润。

钱来得容易,研制发动机这样的脏活儿、累活儿,还是留给做事较真儿、死心眼儿的外国技术人员吧。至于自主开发,则更多是为了满足上级主管部门的面子,把合资车改个样子而已。

004 不要吃速效救「芯」丸

近年来,中国政府主动调整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抑制房地产的过热发展,将一味追求GDP高增长的预期降下来,在中高速、甚至中速增长的同时,转变经济模式。

这是从根本上避免经济硬著陆。

而中国高科技也需要战略性调整,在管理体制上、用人机制上多做文章,让高科技人才回归实验室、安心搞科研。施一公、杨振宁、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中国院士团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吸纳世界级高端人才和国际先进技术的决心。

中国「芯」的缺失恰恰是中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的阵痛。而这一步,又恰恰无法依靠传统的短期效应、吃点「止疼片」所能实现。

重新认识高科技的内在规律,我们才能珍视「慢功夫」带来的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赵刚(Andrew)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国际教育知名专家;十几年来一直从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传播工作,著有《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欧洲情调之旅》等;资深自媒体人,获评腾讯教育「2017年度最具价值自媒体」、一点号「2017年度耕耘奖」、搜狐「2016年度留学类自媒体人」。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