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名篇導讀(四):讀韋政通先生《中國文化概論.藝術》第六節 中國建築藝術精神
第六節 中國建築藝術精神一、藝術生活化 天道給予中國人的啟示是道德性的。實踐到建築藝術上,也反映了這一種特徵。徐復觀先生說中國的家庭是一個「道德實踐的自然團體」。家庭是人生活的地方,也是道德教習的場所。中國的住宅建築圖式,也正是為了使人生活在這一種道德的氣氛之中,使人進退知處。 1.堂、室

堂是正廳,室是內室。先入門、次升堂、後入室。這不但是做學問的三個階段(注154),也是行禮儀、辨親疏的幾個階段。

《論語》記載了一個升堂入室的故事:
「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論語.先進》

堂,是家庭成員日常生活共聚的地方,也是接待賓客的地方。喜慶、喪殯等儀式,也是在這裡舉行。室是私人生活的地方,等閑人不可擅進。如果你能夠獲得入室的招待,你和主人的交情也非淺了。 在使用的秩序來說,東屬陽、西屬陰。主為陽、客為陰。男性為陽、女性為陰;所以主人從東階升降,客人從西階升降;主人坐東面,客人坐西面。兒子的起居間在東邊房間,女兒的起居間在西邊房間。人們在住宅內居住的地方、站立的位置等,都反映了他們的身份和應該遵守的禮儀。由此,建築與日常生活禮儀結合起來,使人處身其中自然而然地知所進退居安。(見補充參考資料一)。 2.庭、階、園 「庭中有奇樹」(注156)、「庭院深深深幾許」(注156)、「眄庭柯以怡顏」(注157);庭是階前的一塊空地,是客人必經的地方,也是主人迎送的地方,多打掃得乾乾淨淨,種幾棵樹,不讓它生青苔雜草。民間有「庭前生雜草,好事不出門,醜事傳千里」(注158)的說法,這是因為庭是很公眾的地方,即使街外人在門縫中也可窺見,這個地方不打掃整齊,謠言就會聞風四起。 階的設置是因為古建築重視臺基。這不但是為了使建築物看來更加宏偉壯觀,也是其有實際用途的。高厚的臺基使主要的柱有更深的基礎,以支承梁木斗拱和配合巍峨的屋頂,即使大雨流潦縱橫,也不易氾水入屋。為了升降的方便,階的設置是必須的。 園是遊戲休息的地。園內廣植花草樹木,怡情養性。也設有鞦韆涼亭枱椅,以供遊戲。大戶人家甚至闢地為園,大興土木,把自然山水再現亭中,獨享這一角人間樂土呢──當然,搜刮民脂民膏,建造私人庭園,就失去了古人借自然山水以陶冶性情的道德意識了。 3.門、牆
《論語》記載了一個關於門牆的故事。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論語.子張》

一般圍牆不很高,只是用以分別住宅和街外的範圍,路過的人很容易看到庭中情況,也很容易攀越,古人情急時也有踰牆而走的。後來的牆越建越高,就有了防盜賊的意思,也足見世風日下了。 門是進出的地方,「不得其門而入」、「摒諸門外」、「喫閉門羹」,都表示主人不喜歡你這個朋友;「門庭若市」、「門可羅雀」,反映了主人的權勢,威望的高下陟降。(注159) 重點回讀:中國的建築,怎樣反映中國的道德禮儀的實踐情況?中國的家庭是一個道德實踐的自然團體,住宅也就是道德教習實踐的地方。它的建築圖式是為了使人生活在道德的氣氛中。門是分辨陌生或相識的地方,庭是迎送賓客的地方,堂是人倫秩序,大小禮儀實踐的地方;園是怡情養性的地方。對家庭成員來說,他們在住宅內居住的地方、站立的位置等,都反映了他們的身份和應該遵守的禮儀。對賓客來說,能夠得其門而入、而升堂、而入室,就反映了他和主人交情的深淺。
二、美即象徵善 中國建築是融洽自然的藝術,它和自然和諧地相處。
「蘇堤春曉」、「長亭折柳」、「檐前舊燕」、「高臺樹色」、「深院梧桐」、「畫樓明月」、「簾卷西風」、「玉階白露」、「憑欄遠眺」……這些常見的文學辭藻反映中國的建築與自然融洽在一起,使人在其中猶如與大自然同在。 (見補充參考資料二) 1.中國的建築從不曾把人關在屋內,把自然關到門外 陶淵明歸園田居,有三徑松菊,庭中老樹;有可以自傲的南窗,有日涉以成成趣的園亭。(注160) 李白夜不成眠,牀前有玲瓏明月;徘徊階前,有侵襪白露。(注161)

蘇軾醉飲三更,不得其門而入,於是倚仗聽江聲,在夜闌鳳靜縠紋平的自然天籟感召下,產生了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回應。(注162)

他們都被包容在自然的懷抱裏。 歐陽修在揚州作平山堂,擇地「上據蜀岡,下臨江南數百里,真、潤、金陵三州,隱隱若可見」,壯麗為淮南第一。他自己題詞有「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之句。(注163) 蘇軾為張夢得「快哉亭」作詞,有「落日綉簾卷,亭下水連空……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形容。(注164) 范仲淹作《嶽陽樓記》(注165),歐陽修作《醉翁亭記》(注166),俱見樓、亭與晴雨四季之自然景色與人道之契合。它們都強調和自然的接觸。 2.中國的建築,從不曾與自然角力,也不曾有徵服自然的意思 自然界有寒暑風雨,中國建築便充分利用屋宇的形狀,結構和向背,跟它平衡調和: (1)屋蓋:三角形空心屋蓋,讓雨雪容易滑下,也在屋頂內困住一團空氣,做冷、熱的絕緣體;(2)椽:椽是架起屋頂的木條,椽上鋪上望板和瓦片,夾藏了一層作絕緣體的空氣; (3)檐:向外伸展的檐,保護了地基和牆角,以免被雨水淋蝕,也起了遮蔭的作用。從藝術審美角度上,檐巧妙地卸去了屋頂蓋下瀉的兇勢,把它向上彎起,即所謂飛檐,有一種優美的姿態。下雨的時候,檐前還出現一冪珠簾,雨打瓦片的聲音也琤瑽有致;

(4)方向:中國建築多坐北向南,或坐西向東。這是避免凜冽北風的吹襲和西斜帶來的酷熱。如果不得已向西,便在庭前加一堵影牆(花牆),擋住下午猛烈的陽光。

重點回讀:中國的建築是融洽自然的藝術。中國的建築強調人和自然的接觸,從不曾把人關在屋內,把自然關到屋外去;也從不曾與自然角力,也不曾有徵服自然的意思,它只利用屋宇的形狀、結構、向背等和自然的因素平衡調和。
三、不尚形似重傳神 這個特徵,在中國造園藝術,尤其能夠體現出來。 中國園林風景的藝術把自然風景的佳秀薈萃起來,和山水繪畫有相同的意趣。然而它在匠心獨運之餘,卻也未免形而下之了。下面以紅樓夢的大觀園為例,歸納它的藝術特徵。 1.藏、露 藏,是要引起觀賞者的觀賞慾望,猶如山水畫之未展卷。大觀園開門進去,便有「一帶翠障,擋在前面」。有了這一擋,便益發見得障後風景的神祕吸引力,使人頓生窺探慾望。及至進門後那豁然開朗的反差,以及見到了其中隱隱約約露出的羊腸小道,更添誘惑,引人一探究竟。 「賈政先秉正看門。只見正門五間,…...遂命開門進去。只見一帶翠嶂,擋在面前。眾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賈政道:『非此一山,一進來,園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說畢,往前一望,見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獸,縱橫拱立。上面苔蘚斑駁,或藤蘿掩映,其中微露羊腸小道……進入石洞,只見佳木蘢蔥,奇花爛熳,一帶清流,從花木深處瀉於石隙之下。再進數步,漸向北邊,平坦寬豁,兩邊飛樓插空,雕甍綉檻,皆隱於山坳樹杪之間。俯而視之,但見青溪瀉玉,石磴穿雲;白石為欄,環抱池沼,石橋三港,獸面銜吐。橋上有亭。」 逶迤從小徑走進山口,進入一個曲徑通幽,漸漸豁然開朗的地方。而華麗的大觀園,就隱藏山坳樹杪之間;園內景色也有用曲折迴廊、青山斜阻、荼蘼架、木香棚等作遮擋,使人越生好奇之心。 2.對比互補

對比是造園者常用的手法。它的存在如太極之有陰陽,不是為彰其異,而是為了互相補充和諧。試看大觀園下面兩種對比互補為例:

(1)山水: 以山為主的區景: 「因而步入門時,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瓏山石來,四面羣繞各式石塊,竟把裡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且一樹花木也無,只見許多異草,或有牽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嶺,或穿石腳,甚至垂檐繞柱,縈砌盤階,或如翠帶飄颻,或如金繩蟠屈,或實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香氣馥,非凡花之可比。」 以水為主的區景: 「轉過山坡,穿花度柳,撫石依泉。過了荼蘼架,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藥圃,到薔薇院,傍芭蕉塢裏,盤旋曲折,忽聞水聲潺潺,出於石洞。上則蘿薜倒垂,下則落花浮蕩......進了港洞......大家攀藤撫樹過去。只見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加清溜,溶溶蕩蕩,曲折縈紆。池邊兩行垂柳,雜以桃杏遮天,無一些塵土。忽見柳陰中又露出一個折帶朱欄板橋來,度過橋去,諸路可通,便見一所清涼瓦舍,一色水磨磚牆,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脈皆穿牆而過。」 (2)樸素富麗: 稻香村的樸素區景: 「一面說,一面走,忽見青山斜阻。轉過山懷中,隱隱露出一帶黃泥牆,牆上皆用稻莖掩護。有幾百枝杏花,如噴火蒸霞一般。裡面數楹茅屋,外面卻是桑榆槿柘,各色樹稚新條,隨其曲折,編就兩溜青籬。籬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轆轤之屬;下面分畦列畝,佳蔬菜花,一望無際。」 貴妃正殿的富麗區景:

「走不多遠,則見崇閣巍峨,層樓高起,面面琳宮合抱,迢迢復道縈紆。青松拂檐,玉蘭繞砌。金輝獸面,彩煥螭頭。賈政道:『這是正殿了。只是太富麗了些。』」

3.裝飾的配合 園中各處的裝飾擺設,也講究和景色的配合,使它的精神更能顯現:(1)瀟湘館的裝飾 「忽抬頭見前面一帶粉垣,數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進門便是曲折遊廊,階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三間房舍,兩明一暗,裡面都是合著地步打的牀几椅案。從裡間房裡又有一小門出去,卻是後園,有大株梨花,闊葉芭蕉,又有兩間小小退步。後院牆下忽開一隙,得泉一派,開溝尺許,灌入牆內,繞階緣屋至前院,盤旋竹下而出。」 (2)蘅蕪苑的裝飾 「且一樹花木也無,只見許多異草,或有牽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嶺,或穿石腳,甚至垂檐繞柱,縈砌盤階,或如翠帶飄颻,或如金繩蟠屈,或實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香氣馥,非凡花之可比……這眾草中也有藤蘿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蕪。那一種大約是茝蘭。這一種大約是金葛。那一種是金?草,這一種是玉蕗藤。紅的自然是紫芸,綠的定是青芷。……兩邊俱是超手遊廊,便順著遊廊步入。只見上面五間清廈,連著捲棚,四面山廊,綠窗油壁,更比前清雅不同。賈政嘆道:『此軒中煮茗操琴,也不必再焚香了。』" (3)怡紅院的裝飾 「引人進入房內。只見其中收拾的與別處不同,竟分不出間隔來。原來四面皆是雕空玲瓏木板,或流雲百蝠,或歲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錦,或博古,或萬福萬壽,各種花樣,皆是名手雕鏤,五彩銷金嵌玉的。一隔一隔,或貯書,或設鼎,或安置筆硯,或供設瓶花,或安放盆景。其隔式樣,或圓,或方,或葵花蕉葉,或連環半璧。真是花團錦簇,剔透玲瓏!倏爾五色紗糊,竟系小窗;倏爾彩綾輕覆,竟如幽戶。且滿牆皆是隨依古董玩器之形摳成的槽子,如琴、劍、懸瓶之類,俱懸於壁,卻都是與壁相平的。" (4)稻香村的裝飾

「……此處都好,只是還少一個酒幌,明日竟做一個來。就依外面村莊的式樣,不必華麗,用竹竿挑在樹梢頭。……此處竟不必養別樣雀鳥,只養些鵝、鴨、雞之類纔相稱。"

4.題匾楹聯 和繪畫一樣,園林藝術也和詩聯合,以點出它的精蘊,使風景有限而韻趣無窮。賈寶玉為大觀園題的匾聯,不但反映出他比眾賓客更質趣自然,也反映了園中各區風景的美: (1)入口處:「曲徑通幽」、「沁芳」、「繞堤柳樹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脈泉」 (2)瀟湘館:「有鳳來儀」、「寶鼎茶閑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 (3)蘅蕪院:「蘅芷清芬」、「吟成豆蔻詩猶艷,睡足荼蘼夢亦香」 (4)怡紅院:「紅香綠玉」 (5)稻香村:「杏簾在望」、「新漲綠添澣葛處,好雲香護菜芹人」 5.區景各異: 這使人遊山水的時候,能產生不同的情感,彷佛真正在方寸之園囿內經歷了無窮的山水,對園中風景更為嚮往。賈政遊大觀園,被不同區景吸引,也就產生了下面不同的情感:

(1)瀟湘館:「若能月夜至此窗下讀書,也不枉虛生一世。」

(2)衡蕪院:「此中煮茗操琴,也不必再焚香了「(3)稻香村:「未免勾起我歸農之意」 (引文見《紅樓夢》「大觀園試才題對額 榮國府歸省慶元宵」)
重點回讀:中國的園林建築有什麼特徵呢?中國的園林建築講究藏露,目的是希望引發遊園者的好奇心,使他們對園中風景更加嚮往。它也常用對比手法,目的不是益彰其異,而是互相補充和諧。園中各處的裝飾,也配合景色的精神。它和繪畫一樣,也用詩和聯作題匾楹聯,點出區景的風景精神,誘發更多的想像空間,使風景有限而韻趣無窮。最後,不同景區為遊園者帶來不同的情感,彷佛真正在方寸之內,經歷了無窮的水,使人對園中風景更為嚮往。
補充參考資料一 古人的禮儀和建築 將適舍,求毋固。將上堂,聲必揚。戶外有二屨,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將入戶,視必下。入戶奉扃,視瞻毋回;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有後入者,闔而勿遂。毋踐屨,毋踖席,摳衣趨隅。必慎唯諾。 凡與客入者,每門讓於客。客至於寢門,則主人請入為席,然後出迎客。客固辭,主人肅客而入。主人入門而右,客入門而左。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客若降等,則就主人之階。主人固辭,然後客復就西階。主人與客讓登,主人先登,客從之,拾級聚足,連步以上。上於東階則先右足,上於西階則先左足。 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食饗不為概,祭祀不為屍。聽於無聲,視於無形。不登高,不臨深。不茍訾,不茍笑。
奉席如橋衡,請席何鄉,請衽何趾。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東鄉西鄉,以南方為上。若非飲食之客,則布席,席間函丈。主人跪正席,客跪撫席而辭。客徹重席,主人固辭。客踐席,乃坐。主人不問,客不先舉。

帷薄之外不趨,堂上不趨,執玉不趨。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並坐不橫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侍坐於長者,屨不上於堂,解屨不敢當階。就屨,跪而舉之,屏於側。鄉長者而屨;跪而遷屨,俯而納屨。 有以高為貴者: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諸侯臺門。此以高為貴也。
──《禮記》
補充參考資料二 中國文學反映建築和自然的融洽關係 1.《釆桑子》歐陽修 序:西湖念語:昔者王子猷之愛竹,造門不問於主人;陶淵明之臥輿,遇酒便留於道上。況西湖之勝概,擅東潁之佳名。雖美景良辰,固多於高會;而清風明月,幸屬於閑人。並遊結於良朋,乘興有時而獨往。鳴蛙暫聽,安問屬官而屬私;曲水臨流,自可一觴而一詠。至歡然而會意,亦傍若於無人。乃知偶來常勝於特來,前言可信;所有雖非於己有,其得已多。因翻舊闋之辭,寫以新聲之調,敢東薄伎,聊佐清歡。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其一) 羣芳過後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幹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其四) 2.《雨霖鈴》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3.《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其四) 4.《踏莎行》晏殊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遊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其五) 5.《青門引》張先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鞦韆影。 6.《蝶戀花》歐陽修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7.《醉花陰》李清照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8.《烏衣巷》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9.《記承天寺夜遊》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0.《黃鶴樓》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春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11.《歸園田居》陶潛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其一)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對酒絕塵想。時復虛里人,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以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二) 注釋彙編 歡迎來到注釋彙編。彙編目的是: 提供來源出處,使有興趣翻查書籍的人,可以更容易地找到它們; 補充說明文中一些概念,或增加例子、或增加闡釋,以多為之地。
154「入門」、「升堂」、「入室」是學問高低的三個比喻層次。例如: 「或問:景差、唐勒、宋玉、枚乘之賦也,益乎?曰:必也淫。淫則奈何?曰: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如孔氏之門用賦也,則賈誼升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楊雄《楊子法言.吾子卷第二》 「衛將軍文子問於子貢曰:吾聞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詩》《書》,導之以孝悌,說之以仁義,觀之以禮樂,然後成之以文德。蓋入室升堂者七十有餘人,其孰為賢?」《孔子家語.弟子行》 「雖受業門徒,非入室弟子莫得親言。」《太平御覽.逸民部三》 155見《古詩十九首》。 156見《蝶戀花》歐陽修。 157見《歸去來兮辭》陶淵明。 158廣東民諺。 159《史記.汲鄭列傳》 「太史公曰:夫以汲、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復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人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汲、鄭亦云,悲夫!」 160《歸去來辭》陶潛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罇。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161《玉階怨》李白(此詩似寫美人,但亦未嘗不可以自喻)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162《臨江仙》 蘇軾「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163《朝中措.平山堂》歐陽修 「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164《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蘇軾「落日綉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峯。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165《嶽陽樓記》 范仲淹「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166《醉翁亭記》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