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牆·記憶系列十三

  文 | 張亞羣

  /(安安文化藝術顧問)

  圖片 |西城區檔案館

  李文強、網絡

  整理 | 紅牆長安

  壹/

  北長街形成於清末時期,《京師坊巷志稿》中記載爲西華門外北長街,因地處紫禁城西華門之北,故名,亦稱北長街、北池子。1965年將關家衚衕、慶豐衚衕、興隆衚衕、福佑寺夾道併入,其名稱沿用至今。

  該街爲南北走向,北起景山前街,南至西華門大街,中部與後宅衚衕、前宅衚衕、教育夾道、道義巷、會計司衚衕、北長街西小巷相交,全長808米,車行道寬10米。1965年門牌1—135號;2—92號。

  北長街不僅有後宅衚衕、會計司衚衕等規模較大的衚衕外,還有關家衚衕、慶豐衚衕、興隆衚衕、福佑寺夾道和北長街西小巷等規模較小的衚衕。

  這些小衚衕形成民國年間。清光緒年間的《京師坊巷志稿》中僅有“西華門外北長街、東、西翰林街、頭條、二條、三條、四條”的記載。民國之後衚衕逐步細化,《燕都叢考》中出現了“牛(井)兒衚衕、會計司衚衕、喬道士廟、雷神廟夾道、前宅衚衕、後宅衚衕、慶豐司、興隆衚衕、關家衚衕”。但少了條福佑寺夾道。這條夾道可能形成於20世紀40年代。

  貳/

  關家衚衕爲北長街從北往南數的第一條衚衕。東西走向,長度約50米,均寬爲3米。1958年門牌1——3號。衚衕名稱與衚衕中的關姓人家相關。

  叄/

  興隆衚衕爲北長街自北向南數的第二條衚衕,因衚衕北側有萬壽興隆寺,故名。該衚衕東西走向,長約50米,均寬3米。1958年門牌1—6號。1965年後爲北長街的13號、17號、21號、23號和25號。

  萬壽興隆寺始建於明代,原爲兵仗局佛堂,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敕改爲萬壽興隆寺。坊間亦把它與宣仁廟、凝和廟、普渡寺、真武廟、昭顯廟、靜默寺和福佑寺並稱爲紫禁城的“外八廟”。

  該寺坐北朝南,山門向東,石劵門上方掛有清康熙帝御題“萬壽興隆寺”的石質石額,石額四周刻有龍紋。山門兩側紅色牆壁上嵌有“萬古長春”四字。寺內分爲東、中、西三路。中路有海神殿、地藏殿、菩薩殿觀音殿、釋迦殿、娘娘殿等建築。東路有天王殿、關帝殿等建築。西路有戲臺、過廳、韋陀殿、三世佛殿、玄天上帝殿、火德真君殿等建築。共有殿房50餘間。

  由於萬壽興隆寺規模較大,除了北長街35號、37號、39號、41號、43外,還有後宅衚衕9號院(舊門牌爲5號),坊間又有“大廟”一說。

  興隆衚衕雖然只有5個院門,某個院子卻和著名兒童文學家嚴文井先生有些關係。嚴先生在《趙樹理在北京胡同裏》寫道,“我在北京一共住了將近四十年。先後住過三條衚衕。第一度來北京,我先後在北長街興隆衚衕和王府井大鵓鴿市住過,共不到三年。”

  嚴文井(1915--2005),原名嚴文錦。湖北武昌人。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著名兒童文學家。1934年畢業於湖北省立高級中學,次年到北京圖書館工作,並開始以“嚴文井”的名字發表作品。1938年5月到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9年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任教。 1945年任《東北日報》副總編輯兼副刊部主任。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文藝處副處長、中國作家協會黨組副書記、作協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主編、作家出版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等職。

  肆/

  慶豐司衚衕爲北長街從北向南數第三條衚衕,東西走向,全長約80米,均寬4米。其衚衕名稱源於清代慶豐司設置於此。

  《燕都叢考》引自《日下舊聞考》記載,“慶豐司所屬各圈牛羊,皆大內所用,其犧牲所餵養牛隻爲祭祀之需,向隸太常寺。乾隆二十六年奉旨,簡總管內務府大臣一員值年經理,每歲派內(務)府司員專司其事,以昭敬慎。”

  說的通俗一些,慶豐司署就是內廷中“掌管牛羊畜牧之事,負責皇家的祭祀,筵宴和食用”的機構。民國時期的《燕都叢考》中記載有“改爲三時學會,以講佛學”。目前,北長街27號爲三時學會舊址, 現爲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和“佛教文化”期刊社所在地。

  慶豐司衚衕最早只有三個院門,即1號、2號、3號。1960年前後,住在萬壽興隆寺裏的太監闢出一道新門。1965年慶豐司衚衕併入北長街後,爲北長街29號、31號、35號和33號。35號爲萬壽興隆寺最後一層的部分院落。

  慶豐司衚衕2號(現爲北長街31號)是二進四合院建築,曾任國務院參事的孫蓀荃女士在此居住。

  孫蓀荃(1903—1965)是我黨早期革命領袖譚平山先生的夫人。1927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曾任《朝報》《新晨報》副刊主編,北平市第一女子中學校長,河北大學、山西民族革命大學教授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政務院(國務院前身)參事、九三學社第二屆中央理事等職。

  29號爲近代有“兵工之父”之稱的陳修和先生寓所。

  陳修和(1897—1998),原名陳世爵,曾用名陳統 ,四川樂至縣人,爲陳毅元帥的嫡親堂兄。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炮兵科,畢業後曾任該校的教員。1927年7月後任上海兵工廠技師、政治指導員兼代主任、蔣介石侍從室侍從副官兼國民革命軍第三師政治指導員等職。1932年在法國高等兵工學校留學,1936年回國後任兵工署少將專員、兵工署兵工研究專門委員會委員兼兵工學校教官、軍政部兵工署駐越南、香港、昆明辦事處少將處長、中美聯勤司令部軍械處少將處長、軍械保養幹部訓練班主任等職。

  抗戰結束後作爲滇緬聯軍的全權代表,曾到越南接受日軍受降儀式。解放戰爭中率部起義,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兵工總廠第一任廠長。

  新中國成立後,主持修建成渝鐵路,併爲四川省兵工事業恢復與發展做出了許多貢獻。曾任中央財經委員會技術管理局副局長、政務院(國務院前身)參事、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委員。著有《越南古史及其民族文化之研究》及大量回憶文章。

  伍/

  福佑寺南側爲福佑寺夾道,簡稱“福佑寺”,該衚衕呈曲折走向,全長約有80米,均寬不足3米。1958年門牌1—5號。由於衚衕較爲狹窄,又包裹在院落之間,行人稍不留意就會匆匆而過。1965年,這條夾道與關家衚衕、興隆衚衕、慶豐司衚衕一塊併入了北長街。

  福佑寺夾道北側的福佑寺建於清順治年間。雍正元年(1723)擬分給寶親王(乾隆帝)弘曆作爲私第。弘曆遷入之前,雍正將此寺改爲皇家祭祀雨神之廟,俗稱“雨神廟”。乾隆年間將此廟更名爲福佑寺。

  福佑寺坐北朝南,南垣門西向,共有五進院子。中軸線上依次有照壁牆、牌樓、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等建築。其中牌樓爲東、西各有一座,東牌樓刻有“佛光普照”“聖德永垂”;西牌樓刻有“澤流九有”“慈育羣生”等文字,爲雍正皇帝所書。黃琉璃瓦頂山門三間,前後有雕龍御路,左右兩側爲八字影壁牆。山門前有石獅子一對。山門後鍾、鼓樓各一間。天王殿三間,屋檐下掛有“慧燈朗照”匾額。天王殿前後均有石質雕刻的雲紋御路,殿內供奉着四大金剛坐像。天王殿東、西兩側各有配殿三間。大雄寶殿五間,屋檐下掛有“慈容嚴在”匾額。殿內供奉“聖祖仁皇帝大成功德佛牌”和重檐八角亭一座。由於角亭內供有純金鑄造的文殊菩薩佛像,亦有“文殊亭”之稱。大雄寶殿前有東西長13.90米,南北寬7.80米的月臺,東、西兩側各有三間配殿。另外還有後殿五間、後罩房三間等建築。

  新中國成立之後,爲西藏班禪駐京辦事處。

  陸/

  北長街西小巷舊稱井兒衚衕,清代爲會計司南花園所在地,民國之後逐漸形成衚衕。因衚衕內有水井一眼,故名井兒衚衕。

  1965年因衚衕位於北長街西側,更名爲北長街西小巷。此衚衕爲東西走向,東起北長街,西端不通行,全長50米,均寬2米。門牌1—9號;南側門牌2—6號。

  柒/

  目前,北長街的衚衕變化很大,除尚存後宅衚衕、前宅衚衕、教育夾道和併入北長街的興隆衚衕、慶豐司之外,關家衚衕、福佑寺夾道、道義巷、會計司衚衕先後拆除,北長街西小巷也僅僅是名存實亡。但是,當人們走進這些曾經生活的小街小巷,隨時能感覺到一絲絲的親切。

  後宅衚衕

  教育夾道

  前宅衚衕

  衚衕在逐漸變化

  生活也發生着改變

  消逝的是衚衕

  留下的是永恆深刻的記憶

  下期紅牆·記憶

  安安接着給您講

  轉自紅牆長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