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人家生活水平,無論甚麼年代始終都是天堂。

民國年間北京內城 (網上圖片)

作為一個廢除了封建帝制後第一個時代,民國百姓移風易俗,剪辮子、改稱呼,文明發展進程加快,大家都希望換個新天地。經過建國、北洋、訓政、抗戰等多個階段,政局來說是混亂的,但民眾始終要生活。我們除了從圖片、記錄片或電視電影等來探索當時,還可透過物價,來還原一下當時社會生活的狀態。

民國時期商店街 (網上圖片)

在100年前的十幾年間,百姓的生活費用大體穩定。民國成立後,1912年到1919年間物價起伏不大,只是1926至1927年間市場有所波動。以1912年為基數,到1926年上海市、華北的批發物價分別上漲25%和48%,但到了1930年代物價又回落。以主要食物價格來計算,1911到1920年大米每斤3.4分錢;豬肉每斤1.2角錢,食鹽每斤1-2分錢;到1926到1930年,大米每斤6.2分錢,豬肉每斤2角錢,食鹽每斤2-5分錢。

民國時期米店 (網上圖片)

據史料分析,1920年代北京「四口之家,每月12元伙食費,足可維持小康水平」。據《1918~1980年北京社會狀況調查》結果指,1920年代初一個四五口人的勞動家庭-父母加兩三個孩子,或老少三代-每年伙食費132.4元,也即每月11元。當時一個標準家庭貧窮線定為每月收入10元(摺合約今天人民幣350元)以下。

民國時期工場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然而,1920年代北京較為有錢的知識階層,全家每月必須的生活費(伙食、房租、交通費)80元已經很寬裕(摺合今天人民幣2800元),許多物價比在上海市低廉。教授、講師收入普遍在200元以上,甚至可達400元。他們能從經濟上提攜後起之秀和自費出書。如沈從文、卞之琳等就是得益於前輩資助。據記載,北京城內一座八至十間房的四合院,房租每月僅20元左右;一間約220呎的單身宿舍月租4至5元。魯迅《魯迅日記》記載,他在1923年一度租用的磚塔衚衕六十一號(即今北京魯迅博物館),三間正房月租8元,女傭除了全包食宿以外,月工資僅3元。

民國時期行走在上海外灘的雙層巴士及人力車 (網上圖片)

上海「噹噹車」於1908年3月5日首次營運,由外灘至靜安寺 (網上圖片)

交通方面,出入乘坐人力車,費用在城裡每次只一角錢左右;包車每月十元。1920年代北京城公交有軌電車,即「噹噹車」,按路段收費由0.4角至1.3角不等。事實上,電車比人力車方便,車票也便宜。

網上圖片

至於娛樂喫喝方面,北京一般文化人喜愛到下飯館、看戲京戲、文明戲和話劇、電影、泡茶座,或者逛琉璃廠買書籍、碑帖、文物等。據當代史學家顧頡剛等回憶:1913至1920年北京大學食堂伙食費每月6元,六人一桌,六菜一湯,饅頭白飯任喫;至於個人在飯店包伙每月10多元,四菜一湯,花費1元就可以請客涮羊肉。

民國北平西四牌樓商業街 (網上圖片)

富豪一點,在大館請一桌十席,高級魚翅席加酒水小費每桌總共不到20元,每人2元。最高檔粵味「譚家菜」,40元一桌,主菜是每人一碗厚味魚翅,這屬於豪華消費。

民國時期街邊露天食攤 (網上圖片)

至於平民中等飯舖,2元一桌「便席」,菜譜有「四冷葷」:即燻魚、醬肉、香腸、松花蛋拼盤,每盤5分;「四炒菜」有溜裏脊、魚香肉片、辣子雞丁、炒牛肉絲等,每盤1角;「四大碗」多為米粉肉、四喜丸子、紅燒魚塊、扣肉等,每碗2角;「一大件」有一個紅燒豬手或一隻白煮雞,加一大碗肉湯,合6角。一桌菜相當豐盛,十個人喫不完的,平均每人2角。

民國北平東四牌樓 (網上圖片)

遊樂場所又怎樣呢?著名的中央公園(即今中山公園)和北海公園的入門券都是銅元20枚或5分錢;公園設有著名茶座,茶水1角,點心每盤1角。文明茶園可邊飲茶邊聽曲,每人7分錢。1920年代,北京著名的廣和樓劇場門票2角,播無聲黑白片的電影院票價1-2角。最貴的演出票價在1元左右。

民國時期戲臺 (網上圖片)

根據1927至1929年的資料顯示,當時北京的手工業者、木匠、人力車伕等,每個家庭每年消費約200元,合每月17元左右,這是社會下層水平。文化階層生活消費比一般高出幾倍,衣食住行無憂。概括而言,民國時期最好時候,只是極少部分人的天堂,到了最差的抗戰時期,它確實是地獄。

民國時期小販 (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