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過這樣描寫南音迷人神韻的文字:“有一種聲音,最爲攝人神魄、動人心絃,甚至能夠勾出你歡樂、悲愴、哀愁、溫馨的種種感情。而那鄉土味兒最濃、最真、最純,也最能挑動遊子萬縷鄉思的,就是南音”

陳金土先生清唱高甲戲南音

4月15日上午,五位來自百年南音會館——廈門集安堂的老師一行五人來到龍海市石碼鎮民間老唱片收藏愛好者郭明木先生家中,進一步瞭解和聆聽郭明木收藏的清末民初廈門集安堂南音老唱片。同時,郭明木專門邀請在石碼古城長大、現年78歲的陳金土老先生現場清唱一曲《桃花搭渡》,曲調優美,幽默詼諧,深深地吸引在場的南音愛好者。

郭明木有關南音的研究著作

“在石碼這個地方,時隔六十餘載,居然還有人會唱這樣好的高甲戲南音曲子,實在是不易啊!”在聆聽陳金土的南音清唱後,廈門集安堂的老師們很是驚歎。

廈門集安堂南音老師到龍海交流

據瞭解,從民國初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來自泉州、廈門的高甲戲、南音一直在石碼流行。在石碼有不少泉州人,也有泉州會館,他們帶來家鄉的梨園戲、高甲戲和南音,受到石碼人的青睞,並與石碼的錦歌、歌仔戲融匯發展,一直活躍在民間,並形成具有本地特點的龍海南音。陳金土先生所清唱的這首《桃花搭渡》是他本人自小耳濡目染,在上小學五年級時,班主任徐紫雲老師組織編排,由同學林金寶演渡伯、同學鄭亞娜演桃花,走街串巷進行宣傳表演的節目,在當時的石碼深受許多羣衆的喜愛,這首具有老石碼經典特色的高甲戲南音便深深地紮根在陳金土老先生的腦海裏。

“雖然大多數人認爲南音的發祥地在泉州,但是它有史可查的、有實物可以佐證的,世界上最早的南音著作《滿天春》,是由龍海海澄人李碧峯、陳我含刊印於明萬曆三十二年歲甲辰(公元1604年),現存放於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由英國牛津大學著名漢學家龍彼得教授發現並披露。最早的南音唱片之一,也是清末明初我們龍溪(今龍海)人王雅忠灌錄的、美國勝利唱片公司出版發行,一直到60年代,在龍海還活躍着五六個南音會館。所以應該說,南音從歷史長河來考證,應該說在我們龍海一直沒有間斷過。”郭明木先生邊展示着自己珍藏的南音老唱片,邊向大家介紹龍海南音的悠久歷史。

老式唱機依然在運轉着,一曲曲錄製於清末民初的南音緩緩地從石碼古城小巷郭明木先生家中流出,悠揚婉轉、優雅清麗的樂音,彷彿穿越時空的隧道,將人們帶回到龍海南音曾經輝煌的那段歷史,娓娓訴說着她的傳奇歷史、輝煌未來。

相關鏈接: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用閩南語演唱,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具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古樂。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作極富隨意性。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0月1日,福建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聲明:歡迎轉發,轉載需授權!本文版權歸《海峽導報》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併發布!

導報記者 王龍祥 通訊員 吳淵傑 文/圖

H

Ot News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