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看看這個世界……

敘利亞戰爭導致92萬人流離失所

印度貧民窟平均10平米能塞下一個五口之家

香港有9000餘座高層建築,人居住房面積不足10平

北京的老破小條件依舊艱苦,衛生間甚至只有1.7平

……

戰亂、疾病、犯罪、人口攀升、經濟萎靡……

2018年的這個世界算不上幸福

但就是逆境,總能激發起無限的潛力

有一批設計師如同世界的修理工

就算是百廢待興,依舊砥礪前行

他們的理想很簡單:

讓人活得更有尊嚴

在設計師大師的心目中,什麼樣的設計算得上理想設計?

此前的幾年,一些建築設計、改造項目、鄉村項目、社區項目都在努力着“讓人活得更有尊嚴”,來自世界上不同地區不同問題的針對解決方案,設計師們都給出了最優答案。

印度浦那“未來之塔”

設計:MVRDV建築事務所

座標:印度浦那

設計改變了生存狀況,同時也改變着社會心理

浦那位於印度西部,在孟買東南方140公里,在450.69平方公里的城市面積上常住人口約170萬左右,巨大的人口密度使得這座城市的居住環境面臨很大挑戰。

在2005年,浦那所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頒佈了一項法案,將鼓勵在工業開發區建立居住型城鎮,在浦那因爲擁有大量的汽車製造和技術單位在21世紀以來快速發展起來,也就意味着不同階級、不同工作的人們將被統一安排聚居在一處,按照這個法案的規劃,2007年,浦那“未來之塔”方案確立,這個建立在工業區附近的巨型公寓第一階段於今年正式完成。

這座擁有1,068間公寓的“未來之塔”足以容納5,000人共同居住,公寓的面積從45平方米到450平方米不等,如山谷般起伏的單體結構,是設計方MVRDV爲高密度的居住模式提供的解決方案。亞洲人口的發展速度使得住宅塔樓越來越多,在印度也同樣如此,這座“未來之塔”同樣是來自採用塔樓,結構也採用了印度傳統的住宅結構。

而爲了適應不同階級人羣對於住宅的居住要求,在這座住宅中建築師最初規劃了16座獨立的塔樓,每棟塔樓中的住宅結構也有不同。在印度,建築成本並不高,但是對於高密度的住宅樓來說,電梯安裝成本則非常昂貴。減少循環核心筒並結合走廊建造是MVRDV提出的解決方案,在不影響進出的情況下能夠儘可能壓縮成本。

而另外一個難題則是採光,對於所有的塔樓來說,採光問題一直都是最棘手的問題之一,“未來之塔”則採用了六角形,這也就意味着有更多接觸光照的面積,而且視野更加開闊。

將不同類型的公寓混合在同一棟建築當中,吸引不同收入水平的居住者,不僅體現了浦那多元性和包容性,也大大降低了建築的成本問題,設計出簡單而有效的自然通風系統,不僅能夠使公寓變得更加涼爽,還可以幫助從廚房中抽取空氣,開啓了一種全新的居住方式。

Kalobeyei Refugee Settlement難民營

設計:阪茂

座標:肯尼亞

設計師的努力,至少不辜負他們如此用力地活着。

在兩年前,聯合國負責可持續發展規劃的機構與阪茂簽署了一項協議,爲肯尼亞難民設計全新的避難所,除了設計本身,阪茂面臨的還有物資匱乏、資源有限等嚴峻的客觀問題。

阪茂表示:“項目的關鍵在於設計和建造出不太需要技術監督的住房,並使用當地可用和環保的材料。不過最重要的是這種住房應該容易維修。”在搭建好雛形之後,阪茂選擇在20多個難民家庭進行測試,測試結果非常令人滿意,於是在2018年也開始大規模推廣。

A型房子採用了熱環保的紙管作爲外部搭建的主要結構支撐,該設計以阪茂此前的紙管房屋項目中獲得的經驗,同時結合了當地的施工方法,進行外部結構搭建。

由於搭建並不需要專業技能,所以居民可以很容易地組裝這個房子。 此外,由於生活在Kalobeyei的婦女是編織技術的“專家”,她們可以一同參與編織紙管圍牆。

B型房子採用了環保抗震的木質結構。這種抗震結構系統在2015年大規模地震後曾在尼泊爾項目中使用。由於木框架都是預組裝的,因此可以很快完成施工。 木質結構完成後,居民可以從裏面完成磚牆的搭建。

C型則使用了壓縮土塊(CEB)作爲支撐結構的牆壁。 這些壓縮磚塊是使用附近的土壤混合物進行壓制。 這種材料在此前還用於斯里蘭卡的Kirinda重建項目。

46㎡蝸居改造

設計:本間貴史

座標:江蘇啓東

對於生活的艱辛,設計的幫助比言語的安慰來的更加實際。

這是個不幸的家庭。母親是啓東市婦幼保健院的婚檢員,父親與病魔抗爭了18年最終於2016年去世,兒子患上了遺傳性共濟失調症,逐漸喪失生活能力,整個家庭全靠53歲母親一個人艱難維繫。

而他們的居住條件非常惡劣,在一間年代久遠,且僅有46㎡的舊房子裏,母子兩人堅強地面對生活。

改造前

日本建築師本間貴史在接到這個改造任務後這樣說:“我要爲母子倆打造一個至少20年能夠安全使用的家。”

鑑於房子主人的特殊情況,房間需要解決兩個關鍵問題:1、房屋目前的設置對於患病的兒子來說非常不安全;2、需要更多的空間做康復運動。

這次改造,對本間來說也是一個艱難的挑戰。不僅是家裏的佈局,還要考慮到母子倆人的生活習慣上。三分離的衛生間有9平米,大大增加了面積,方便日後輪椅進出,以及媽媽同時照顧小李。兩側是翻轉的淋浴,能出水,這樣保證兒子獨自一人,也能完成清洗。自帶安全綁帶,方便看護。衛生間使用的地膜,能抗衝擊,減少受傷的危險,不僅如此還更加防滑。

房間上方還安了一個天花移動位移器,它可以連接着牀、淋浴房和衛生間。未來兒子生活無法自理時,母親也能用這個位移器幫助兒子如廁和淋浴。電梯對於以後的小李和母親來說,是救命稻草般的存在。能容納輪椅自由進出的電梯,被安裝在1樓的車庫,和2樓的廚房之間。

家裏的地板換成了實木地熱地板,用五金支腳把地板架空,讓它充滿彈力,減少了兒子摔倒時的疼痛感。空間中,臥室部分尤爲溫馨和安全,創意家居的設計團隊,將他們的思考和情感,全都融入到其中。安全,是打動本間貴史的一個方面。變形牀的下翻上合不費力,小李自己就能辦到,而且翻到任何角度都會懸停,超級安全。

此外,鑑於母親的睡眠質量非常不好,本間專門從日本挑選了質量上乘的隔音材料用於隔斷。本間貴史在所有的特別定製中,都儘量讓小李能獨立完成正常的生活,都把他作爲一個常人來對待。

中國人的共享社區西村大院

設計:劉家琨

座標:四川成都

建築的社會性,承載着地域文化特徵。

西村大院在成都的西2.5環,是貝森集團2800畝土地中的一塊綠地,原先是高爾夫練習場+游泳館+藝術空間,2009年開始,歷時8年建成文創基地,共用掉混凝土94833立方、鋼材11575噸、砌體6018千匹。

劉家琨爲西村設計了一個最大化的內部綠地空間,將建築繞着最外邊做了一個大圍合,纏繞着建築的,是總長1.5公里的連續運動路徑。一系列技術性策略,決定了西村成爲一個很大的院子,因此也就被命名爲大院。

劉家琨放棄裝飾建築外立面,只做基本骨架。實際上他是建立起一套秩序,內容由商家來填充。第一家進去時效果很跳躍,但是當所有的空間都填滿之後,建築就會呈現出生動的肌理。

“西村有點像我做了一個書架,放進去的每本書都不同,但放滿以後,它們還是在書架的秩序之中。如果秩序足夠強大,就可以包容小小的變化,小小的變化積累起來又會變成一種秩序。”

西村大院不需要私密性,但需要獨立、共享和被看見。

從外面看,西村無非是一個24米高的房子,周邊住宅比它高得多,但它真正的場面在裏面,周圍沒有一座建築的“肚量”能大過它。樓上是小清新的文創工作室,樓下泥地上一蓬蓬竹子生機勃勃,而成都人就在竹下襬好桌子打麻將、打火鍋。

有溫度的菜場

設計:CIID(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杭州設計中心、浙江室內設計學會

座標:浙江杭州

什麼是生活的小確幸,就是把優雅美好具體到柴米油鹽。

菜場算得上是中國人生活氣息最濃重的場所了,沿街的叫賣、熙熙攘攘的討價還價、琳琅滿目的商品,不論你白天有多忙碌疲累,到了這裏總會興奮起來,開始籌劃着自己的小日子,生活也變得真實起來。

但是中國大多數的菜場卻總也總是許多人不願踏足的地方,刺鼻的味道、髒亂差的鋪面、擁擠的道路……但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場所。和昌集團發起了「美好中國·美麗菜場」的公益活動,聯合 CIID(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杭州設計中心和浙江室內設計學會的十幾位知名設計師,共同用設計的力量改造菜場。

而這間有溫度的菜場也在2018年9月正式與市民們見面了。

國內著名設計師陳耀光、王煒民擔綱此次改造的顧問,謝天、朱曉鳴、林森等十多位頗具代表性的設計師,在杭州紅石板新村菜場內進行了一場大膽有趣的爆改。這些設計師們每人認領一個鋪面,通過與店鋪主人的深入對話,融入更多故事,讓人們在買菜的交互中,找回更多的人情味,還原更多的美好生活場景。

這個菜場的面積大約有550㎡,總共分爲13個不同風格的攤位。邁進菜市場,就彷彿走進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雖然菜場的面積算不上大,但你仍然可以從各個角落感受到它的精緻。這裏的區域劃分十分明確,銷售種類也一應俱全,主要包括蔬菜區、家禽肉類區、海鮮水產區、糧油乾貨區、水果區......讓人感覺不到絲毫的雜亂。

自從驚豔亮相之後,紅石板農貿市場一下子就火遍了杭州,不僅被周圍的大爺大媽反覆光顧,就連80後、90後年輕人也按捺不住好奇心,紛紛前去拍照打卡。

東梓關村改建

設計:孟凡浩

座標:浙江富陽

尊重設計的地域性總是能夠解決社會問題並推進生活習慣的進步。

爲了改善落後的居住與生活條件,東梓關村所在政府決定採用政府代建的模式進行回遷安置,打造具有一定推廣示範意義的新農居示範區,完成對整體村落的復興。

設計師孟凡浩以傳統語言的現代轉化、工業化建造的鄉土表達作爲設計導則,建築師以實地調研、座談測繪的工作方式切入設計,尋求真實的第一手資料。

設計從類型學的思考角度抽象共性特點,還原空間原型,建立四種基本單元,並依據單元——組團——村落的生長邏輯,通過組織規則實現多樣性的聚落形態。立面以江南民居中曲線屋頂這一要素作爲切入點,提取、解析,並加以抽象,塑造傳統江南民居的神韻和意境。

設計旨在竭力避免城市對傳統村落肌理的侵襲,力求還原鄉村的原真性,在低造價的基礎上保證品質。以現代語言重構傳統元素,以當代建造方式實現地域性表達,試圖探討在政府主導模式下建築師介入鄉村的立場、態度和價值觀。

設計從傳統肌理的院落空間基本單元出發,遵循從單元生成組團,再由組團演變成村落的生長邏輯,通過四種基本單元的組合再現傳統聚落的多樣性。平面設計源自村民的真實需求,立面則沒有拘泥於傳統地域民居的造型符號,而是對其提取解析並加以抽象,實現傳統建築界面的現代化轉譯。

設計師這樣闡釋這次的改建項目:從扮演僅注重構造技藝打磨的設計服務者角色,到更具有責任關懷意識的「社會自然人」,我們希望能帶着「批判性懷舊」的態度,用實踐去探討傳統的更多可能。

模塊化收送所

設計:Framlab設計機構

座標:紐約

設計一個家給他們,也許他們活的不再像“行屍走肉”。

紐約給人的印象往往時尚、高端、奢華,但人口擁擠、寸土寸金、巨大的貧富差距也使這裏成爲犯罪者、流浪者的聚居地。一部分人雖然身在都市裏,卻仍然負擔不起這裏的高額房價,甚至租不起一套市中心的一間臥室。到過這座城市的人,恐怕最深的印象是繁華城市背後的另一面——蹲在街角、衣衫不整的流浪漢。

爲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決定將收容所進行改建擴張,而徵集來全國的設計圖紙中,有一個方案令官員們眼前一亮:有家,創造一個保有尊嚴的收容所。設計者爲這個設計起名爲“空中樓閣”,在公開的設計圖紙中,Framlab希望通過在已經建好的紐約建築外牆加蓋這樣的錯落疊加在一起的蜂窩式的空中樓閣。

這樣豆莢形式的蜂窩塊跌落在一起,被搭建在大樓沒有窗戶的那扇外牆上。一棟普普通通的低矮建築竟然可以建造95個這樣的“家”,提供給低收入流浪者。

設計理念中,玻璃應該由裝配了薄膜二極管材料的智能玻璃組成——這樣可以保持室內的隱私,即室內的人可以看向屋外,但屋外的人只能看到廣告或者反光玻璃。

此外,外觀既可以是玻璃,也可以被搭建成一個大屏幕用來展示廣告。這樣做,不但不會毀壞城市建築的整體性,反而帶來了更多審美以及廣告收益。

走進每一個蜂窩內部,都是這樣一個形狀不規則的“家”,既曬得到足夠的陽光,也能放得下足夠完備的必要傢俱。每一個獨立的房間包含一個可以上鎖的門,一個小的儲物壁櫥,一個固定在牆體的牀,一個書桌,一個外接電源,以及可以加熱和製冷的空調。更貼心的是,一些特定的“豆莢”會被安排做淋浴和衛生間。

“我們知道我們的設計並不能完全解決城市的貧窮人口問題,我們也清楚這些改變可能更多倚靠的是政府的規劃和政策的制定,但是作爲建築設計師,我們也希望成爲整個進程中的推動者。”Framlab在官網上這樣解釋自己的初衷。

設計的意義沒有一概而論,或是功能主義、或是美學主義,不可否認,設計是協調人與自然、社會、文化的催化劑,因而,不可忽視的設計的社會功能。

2018年的落幕令人總結、深思、反省;2019年繼續探索着:設計讓人活的更有尊嚴。

更多資訊,請關注樂居設計師企鵝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