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荤(五辛)葱、蒜、韭菜、为何属荤食释疑

 

这个问题很多人知道,也很多人会问,但总是一知半解,尤其是不算是宗教虔诚的一般人而言,更是不知道,道家其实也有相关的说法,以下资料可供各位参考:辛,梵语parivyaya,西藏语spod(药味之义)。指五种有辛味之蔬菜。又作五荤。与酒、肉同为佛弟子所禁食之物。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记载:「此五种之辛,熟食者发淫,生食者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然诸饿鬼等则舐其唇吻,常与鬼住而福德日销;大力魔王现作佛身为其说法,毁犯禁戒,赞淫怒痴,令人命终为魔眷属,永堕无间地狱,故求菩提者当断世间之五种辛菜。」

 

关于五辛有诸多异说,然可约略归为如下两说:

(一)指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等五种,此为梵网经卷下等所举。然诸家对五辛之解说,亦颇不同。据菩萨戒义疏卷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二、义寂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下本、智周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等载:大蒜,即是葫菱、家蒜。革葱(茖葱),即是薤、山葱、革山葱。慈葱,即是葱、胡葱、春葱。兰葱,即是韭、小蒜、家葱、野生。兴渠,即是蒠蒺、芸苔、阿魏药、殑渠卢、形具。

(二)指蒜、葱、兴渠、韭、薤等五种,为菩萨戒义疏卷下、宋高僧传卷二十九慧日传、智周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法藏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等所举。又大藏法数卷三十一举出:葱、薤、蒜、韭、胡荽等五种。

据弘赞之梵网经菩萨戒略疏卷四载,大蒜又称葫,汉朝张骞出使大宛国时持回,为今人所常食者。另就兴渠之梵名而论,翻译名义大集举出两说:(1)形具,又作兴旧、兴宜、形虞、兴瞿。依辞典之解释,形具为从asafoetida之根取出之物,可供作药用及调味用,其学名为ferulaasafoetida。(2)殑渠卢,译作蔓菁。为amyrisagallochum树之渗出物,可供作香料、药用。据宋高僧传卷二十九慧日传载,我国不产此物,而产于于阗,根粗如细蔓菁之根而白,其臭如蒜。另据玄应音义卷十九举出,兴渠出于阇乌荼娑佗那国。又据演培法师之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载,其原产地在伊朗及北印度。

禁食五辛之戒律虽为修行者所应严格持守,然若因重病而非食五辛不得痊愈者,佛陀亦特别开许。据诸经要集卷二十所引僧祇律、十诵律、五分律等之记载:因病食蒜之比丘,应在七日中别居于一僻静之小房内,不得卧僧床褥,复不得至大众方便处、讲堂处、佛塔、僧堂等处,亦不得就佛礼拜,仅能在下风处遥礼,于七日满后,需澡浴熏衣,方得入众。

此外,道家亦将韭、薤、蒜、芸苔、胡荽等五辛列为禁食,练形家则以小蒜、大蒜、薤、芸苔、胡荽等五辛为禁食。〔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一、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入楞伽经卷八、菩萨戒经会疏集注卷六、法苑珠林卷九十二、释氏要览卷中、翻译名义集卷三什物篇、慧琳音义卷六十八〕 

 

根据《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所记载之五辛

(杂语)又曰五荤。五种有辛味之蔬菜也。梵网经下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天台戒疏下曰:『旧云:五辛谓蒜、葱葱、兴渠、[薤-歹]、薤,此文止兰葱足以为五,兼名苑分别五辛。大蒜,是葫菱;茖是薤;慈葱是葱;兰葱是小蒜;兴渠是葱蒺也。』兴渠为梵语辛胶之名。唐高僧传,谓僧徒多迷兴渠,有人认为是芸台胡荽(即所谓的芫荽-香菜是也),或云阿魏,唯净土集中别行书出云五辛,此土唯有四,缺于兴渠。兴渠生于阗,根粗如细蔓菁而白,其臭如蒜。台荽非五辛,所食无罪。今他书犹多以芸台胡荽为荤,不知其误。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所谓之五辛

指出家人、居士之受梵网戒者,或修三摩地者不可食用的五种辛菜。又称五荤。《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云(大正19·41c)

『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

关于五辛,有二说︰一说是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五种;源出《梵网经》卷下及《杂阿含经》。一说是蒜、葱、兴渠、、薤五种;源出《菩萨戒义疏》卷下及《宋高僧传》卷二十九〈慧日传〉等。

对于此五辛,古来诸经疏之解说颇多,不胜枚举,如《菩萨戒义疏》卷下说大蒜是葫荾,茖葱是薤,慈葱是葱,兰葱是小蒜,兴渠是葱蒺。《宋高僧传》卷二十九〈慧日传〉则说兴渠,或称芸苔胡荽,或称阿魏,产于于阗。至于兴渠之梵名,《翻译名义大集》有更进一步的说明。

此外,道家称、薤、蒜、芸苔、胡荽为五辛;练形家称小蒜、大蒜、薤、芸苔、胡荽为五辛,亦皆禁食之。

〔参考资料〕《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入楞伽经》卷八;《法苑珠林》卷九十二;《梵网经菩萨戒本述记》卷下(本);《释氏六帖》卷十八;《佛祖统纪》卷三十三;《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

 

综合以上各说法,我们可以归纳成下列几点: 

■ 道家说法: 

仙道禁忌。《太清玉册》卷四:「一切菜皆可食,但不宜栽,葱、蒜、韭、薤、荽,谓之五荤菜。修道之士不可食」。《尔雅》谓持斋不食五荤者,即此五荤,非鱼肉类,即五种有刺激味的蔬菜。炼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苔、胡荽为五荤者。也有以韭、薤、蒜、芸苔、胡荽为五荤者。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又另外记载一种五荤︰「炼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为五荤。」与道家的五荤大同小异,案所谓炼形,就是道家修炼之术,故炼形家应属道家之一派。不食五荤,对身体有益,五荤气味凶险,食之则五脏之元气,易被冲散。葱伤肾、韭菜伤肝、蒜伤心、薤伤脾、兴蕖伤肺。 

 

■ 佛家说法: 

首楞严经: 

首楞严经里有这么一段经文:「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噉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

佛说:「阿难!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五荤),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噉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恶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鬼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杀禁戒,赞淫恕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精进,修行渐次。」

从《首楞严经》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饮食对身心的重要性,因此对于食物,绝对不能不谨慎选择。而经文所提到的五种辛菜──葱、蒜、韭、薤、兴渠,虽然其本身并不具有毒素,也不是荤菜,但是辛菜里面所含的成份,对于学佛修道的人来说,犹如毒药一般会危害我们的身心。因为如果生吃这类辛菜,会使人动肝火,容易增长瞋恚的心念;如果煮熟吃,则会壮旺相火,助长淫欲的念头。无形之中便助长我们犯下种种杀生、偷盗、淫欲、妄语等……恶行,斲丧我们的法身慧命。 

世间有人辩才无碍,能讲说一切经典,但如不断除五辛,即使有诸天菩萨、护法龙天想发心护持,然而一闻到口中的臭味,便避之惟恐不及,当然也就不肯来守护了。而且由于本身的臭秽气味,刚好与鬼道的众生臭味相投;因为饿鬼本就喜欢臭秽的味道,所以一闻到口中的气味(抽烟,食用槟榔者口中也有这种味道),便会感召他们来舔舐嘴唇。因此,常常和鬼道众生在一起,善法、善缘逐渐地远离,福德也就日渐消减了。总而言之,食用五辛不但没有任何利益,反而还有种种的坏处;真正学佛修行的人,必须戒除五辛,才能趣得清净。

 

梵纲经: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蕖。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楞伽经)

「不净所生长,闻气悉恐怖,一切肉与葱,及诸韮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 「葱韭蒜等,臭秽不净,能障圣道,亦障人天。」禁食五辛之戒律虽为修行者所应严格持守,然若因重病而非食五辛不得痊愈者,佛陀亦特别开许。

 

■ 佛陀传记曾记载

 佛陀在菩提树下将近成道时,魔王波旬怕释迦摩尼得道成佛,即用尽一切方法干扰佛陀,最后却也无功而返,苦恼不已,魔王波旬的三位女儿(有的说二位)见父亲如此苦恼忧烦,即自告欲破佛陀修行,但最后不仅失败,魔力也消退,美丽的容颜也转衰老,因此二位魔女想破坏佛之戒体的诱惑无法得逞,而怀恨在心,故各发一毒誓(即破坏人类纯洁灵性或障碍道心之愿)。其中较年长之魔女取其便溺,抛向南瞻部洲(也就是我们所处的世界),而形成五辛荤菜的种子,另一魔女取自己的月经血说:『我将胎血洒在地里,愿以经血为因生出毒叶,男女俗人尤其是佛门的僧人吸烟,以此过失七世中三代人天眷属不得解脱,千劫中必定不能从漆黑烟馆中解脱出来,毒叶产出的烟草遍及之处的所有天龙地神八部都被制伏,彼人耗尽所有的寿命、福德,眷属百姓受用衰减,彼人短命多病、畏惧怨敌,出现各种不幸,后世沦落于十八层地狱中。』」(十八种植物大略有:五辛,各种烟草,罂粟,大麻等.......) 

 

屏东青龙寺公布栏有过一篇探讨葱蒜的文章,大概的内容是这样的:

魔王派出两位天仙魔女来诱惑佛陀,佛陀当然不为所动,两位魔女因此生起妒心,挌下重话,要来破坏释迦僧团的修行,于是两位魔女化成污秽的血水洒下人间,这两股血水落下之处便生出了葱和蒜,于是葱和蒜便成了吸取人体肾精肝血的最佳利器,所以葱蒜能够使人昏昧,精血元神吸尽后便将堕入地狱恶道难以超生,是故修行之人不宜食葱蒜,会障道的,即便是一般人亦不宜食用葱蒜,会加速堕入恶道的。

 

■ 一贯道说法:

 

大都总和佛道两家说法。

 

■ 学理上说法:

食者不食葱蒜等物的理由,在本草备要中有归纳,本草备要大蒜条下︰「然其气薰臭,多食生痰动火,散气耗血,损目昏神。」

其注曰︰「五荤皆然而蒜尤甚,楞严经曰五荤熟食发淫,生啖增恚,故释氏戒之。释家以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茖葱为五荤。」 

 

由此可见,所谓的五荤,是因为它们有兴奋刺激作用,使人难以安定心神,故修行者引以为戒。 从化学结构来看,五辛之臭是因含有二硫化物等黄色臭油质,有特殊的渗透臭,散发极臭的辛辣气味。 其中除兴渠外,葱蒜薤韭为同一百合科植物,学名皆有Allium,即为丙烯基,具催淫增欲作用,又称为蒜臭基(Allyl),极臭,所以五辛同臭增欲。 素食者因为没有吃肉,所以胃璧不若吃荤者有那么多的脂肪,葱蒜属较刺激的食品,所以吃素者若吃了葱蒜..等刺激食品容易使胃璧受到损害。前文也提到,李时珍认为,五荤会伤五脏──葱伤肾,蒜伤心,韭伤肝,烟伤肺,薤伤脾。 

反观姜、辣椒之所以不算在五荤里,是因为其本身有去寒保暖的作用,不论炖补、炒菜都会放姜来去腥提味,而且食用后不会产生辛臭味,对身体有益无害。

 按五荤有三种说法,都跟宗教信仰或修炼身心有关,上述的五荤就是佛教的五荤,同于《尔雅翼》的说法。其中的兴渠,是梵语的音译,又名兴瞿、薰渠,就是中药的「阿魏」,原产西域,李时珍曰︰「夷人自称曰阿,此物极臭,阿之所畏也。」慈葱就是冬葱,茖葱就是山葱。 

 

 

烟草、五辛为他化自在天的魔女便溺经血所化

孙景风居士尝云:「此文由龙树菩萨劄记中录出,所论烟草之害,较五荤尤烈,读之令人毛悚!念佛持咒人,若有烟癖,最为护法神所恶,不为呵护;天龙八部,亦最畏烟气薰障。人间烟气炽盛,则旱魃为虐,雨量不调,灾害并至!人若平时为烟气所薰染,临命终时,神识即随烟气入地狱。盖烟气闭塞顶门,不能往生,平时虽念佛持咒功深,斯时亦作不得主,思之更为可怖!附志数言,普愿有情,戒除恶习,忏悔业障,速成正觉!」

吸烟(卷烟丝烟之类)伤害身体,令人短命,浪费金钱,其害犹小,大害甚多,约有二端:

一.吸烟者,虽有念佛诵经咒之功德,纵经百劫,亦不生微若芥子许之效果。
二. 吸烟者,平时吸烟为气所薰染,临终顶门闭塞,不能往生,反随烟气堕入地狱。

 藏地大藏经记载:「本师释迦牟尼佛住世之时,有一次在海底龙宫胜王处,正入甚深禅定之时,在第六天他化自在的二位魔女,因爱恋世尊,而来到佛入禅定之处,以各种妖媚之术来迷惑佛陀。而本师释迦牟尼佛已是身、口、意三业清净,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人,对于美色及人间俗情之贪爱执著,早已枯竭殆尽,这时佛从禅定中起(即出定),施展神变,作一弹指,这时二魔女渐入昏沉状态,而后魔女们看见自己形态变老变丑,生大恐慌之心。

 由此可见,吸食烟草毒品或食用五种荤菜,会导致人们心灵的麻醉及腐蚀,渐为魔力所摄,直至堕入地狱,也就不足为奇了。 

吸食烟草之害,不得三无漏学之益,三毒俱备故也;无法六度功德,六垢皆备故也;无法得生诸佛净土,以其于佛前触犯其障故也;不得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以一切根本道,为烟所障故也;不容趋至三宝佛殿前,以减少彼等之功德故也。烟气上行至天宫,触于天帝释、及梵天等,阻瑜伽道,及见修二道;中行至人间,触寻香无色,及饶益众生之护法,令其昏昧,则护法势力衰弱,而资粮道隔绝矣。若作佛之近侍,则触佛障,虽有念诵功德,纵经百劫,亦不生微若芥子许之效果。及至临命终时,于法身出现之际,中脉上端,以为烟所遮,则灵性流转于下;于中阴报身出现之际,虽现天身,以为烟所覆蔽,无所见而失堕于中阴;于出现化身之际,不得贵族善种众生之胎,以烟根源是由胎血火中焚化,而成吸者邪缘之因故也。

清晨吸烟,阻断动脉流行,临命终时,不容或现光明;午间吸烟,阻断静脉流行,于中阴时,不容现报身;昏暮吸烟,阻断中脉上端,于投生时,不容或现化身。何况烟气恶劣,当为诸善士所共弃也!大蒜及葱,摄彼类中,亦应永断。而以烟草毒害最甚,若不戒断(烟瘾),终必符合世尊已往金口诚言:今世贫穷,渐至堕于恶趣,身色不美,而受生于污秽之处。盖吸烟者,多半生于不净之中,及食便溺者之族类中也!

     戒除之法,可向三宝前,作虔诚念;于诸有情,生慈悲心,常诵诸佛经咒,乃能净除矣,若因不识经咒,未能诵念,亦可以佛菩萨名号代之,必有同样功效,以一声佛号,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也!吸烟成瘾之人,有以仇视心理,誓愿戒除,而终不能戒除者,以有昔日魔女恶愿加持,生生世世,未曾舍弃,故非下大决心,求佛加被不可。

《龙舒净土文》云:「唐人房翥,以劝一人念佛往生之功,而生净土。」若能流通此文,必有无数念佛人,戒烟往生,乘此功德,往生净土,绝无疑义!若有刊布印送流通佛教法宝之力者,幸勿失此良机!

槟榔、毒、烟、酒都相当难戒,尤其是危害最大的毒瘾,戒除非常困难,治疗后复发率很高。因为吸毒者大都有精神心理问题,多数缺少教育,烦躁、焦虑、自控力弱、空虚无聊、缺乏责任心。导致吸毒的精神心理问题未得到解决,从戒毒所出来后马上又投入原先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受到诱惑而旧病复发。任何药物,都无法解决心理问题的根本而给人注入勤勉、诚实的价值观念。曾告诉戒酒协会创始人:他们在酒瓶中寻找的,是精神上的治疗。

  欲提高戒烟、酒、毒特别是戒毒的效率,降低复发率,应从吸毒醉酒的心理根源下手,一方面用各种心理疗法,使不良嗜好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理想,珍惜宝贵的生命,振作精神,调整心理状态,全身心投入学习、工作,获得价值感、意义感、愉悦感,驱除空虚、无聊、愁闷、焦虑等心理垃圾。另一方面,对精神状态较好及用其它方法治疗见效者,可用禅定训练的方法,使其尝受到超过酒醉、吸毒的欣快感,以禅悦之正受取代沉醉、中毒之邪受。清代民间宗教真空教曾以向空静坐,接清化浊的方法戒鸦片烟,效果颇佳。据对1800名练习超觉静坐者的问卷调查,以前吸烟、吸大麻、饮酒、服用迷幻药成瘾者,在练习静坐3-21个月后,自然脱瘾者达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九十七,疗效相当显著。

  有关研究证明,由迷幻药所致神秘经验与禅定经验颇有不同:禅定没有对外物的依赖性,由自主调心而致,对身心有诸多益处,体验为时长久,过后无不良副作用;但酒醉、迷幻药则对酒、毒品有极强的依赖性,给人的快感为时短暂,有使人烦躁不安、嗜睡、谵妄、失眠、妄想、萎靡不振、呼吸衰竭、神经损害、痉挛等急性和慢性中毒症状,短暂的快感结束后必然有痛苦感。在服用迷幻药物者中,只有不足百千分之一的人偶而获得神秘经验,然皆一而不再,即此偶然的一半次神秘体验,也都是相似于禅定、开悟,而非真正禅定、开悟的体验。佛教的安般禅等禅法,能使人获得比由吸毒酗酒用致幻剂等所得高级得多的正受,当有更好的戒毒效用。这里根据佛教密法金刚念诵,介绍一种戒烟、酒、毒禅:
  
      端坐或站立,慢慢放松全身,想所嗜好的烟、酒、毒品是魔女排出的秽物,自己因无知而上当中毒,极其有害。思念其诸多害处。可诵持六字真言「嗡嘛呢贝美吽」,先诵念「嗡嘛呢贝美」想像空中有佛光或日月交辉之光加持,戒烟者想其光化为白色纯净云烟,戒酒戒毒者想其光化为甘露,随吸气从自己头顶缓缓灌入,从血管流经全身,洗涤所中之毒,随呼气从一一毛孔或脚底排出体外,排出时默念真言「吽」。体会云烟或甘露润泽全身,极其清凉、愉快、安适,比醉酒、抽烟、吸毒的感觉舒适得多,久久安住于这种愉悦、轻快、无忧无虑的感受中,使身心得到很好的休养。若能静心入定而体验到哪怕是初级的禅悦,则恶习自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