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美国人发明了肩扛式反坦克火箭筒巴祖卡,作为单兵使用的反坦克火箭筒,迄今为止其实并没有多大改进,其技术基本上就定型了,由发射管、握把、瞄准具、发射机构、保险装置、弹丸等组成,70余年来,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巴祖卡改型火箭筒)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坦克包括装甲运输车、自行火炮等,装甲防护厚度普遍不足,所以除了重型坦克,一般的轻型和中型坦克,都经受不了巴祖卡60毫米火箭弹打击,甚至枪榴弹都能反轻型装甲目标,不是摧毁,就是受损,失去战斗力。

当然,巴祖卡发射的60毫米火箭弹毕竟爆炸威力有限,许多战损的坦克经过修理后,还是能重返战场的。

如果说美制巴祖卡、德制铁拳反坦克火箭筒是第一代,那么美制M72、苏俄制RPG7就是第二代反坦克火箭筒的代表,目前反坦克火箭筒已发展到了第三代,以瑞典AT-4、国内PF-98等为代表。

(RPG7火箭筒)

因为技术已基本定性,现代第三代反坦克火箭筒,就在弹种上做文章,且大都是一次性发射,发射管就弃用,火箭筒不占编制,在反坦克导弹大行其道的当下,是火箭筒还能生存的最主要原因。

破甲弹,已成为火箭筒最主要的弹种,为增强反坦克效果,研制了串联战斗部,垂直破甲厚度有的能高达到800毫米,能击穿带反应装甲的北约三层重靶。

(PF-98火箭筒)

强化夜战能力,现代反坦克火箭筒普遍装备了微光瞄准镜,500-1000米内成像清晰,具备了夜战的能力,进而提高了反坦克火箭筒的作战用途。

配备了简易火控系统,譬如国内的PF-98反坦克火箭筒,配备了由光学系统、激光测距仪、弹道解算器、LED平面显示屏等,火控系统的运用,提高了反坦克火箭筒的射击距离和射击精度。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现代主战坦克的发展,都是在重视三大传统战技指标,即火力、机动性、防护性能方面,更加重视坦克的数字化能力。有矛就有盾,坦克的技术发展也就促使反坦克火箭筒在对应技术性能方面做出了新改进,从而使得现代反坦克火箭筒具有鲜明的自身技术特点,主要有下面几点:

图注:国产98式反坦克火箭筒

首先:增强战斗部的打击效果。目前大多数反坦克火箭筒的战斗部都是采用空心装药,这种弹药方式跟以往的动能弹、爆破弹等的作用原理不一样,坦克装甲车对这种战斗部的进攻防护能力差。采用空心装药战斗部是现代反坦克火箭筒的一个鲜明技术特点,也是目前的技术发展潮流。

其次:提高武器系统的机动性能。对于反坦克火箭筒来说,因为大部分都是单兵作战使用,因而对于它的重量和机动性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国内外的反坦克火箭筒设计师都十分重视力求通过改进结构,选用新材料来减轻反坦克火箭筒的重量,提高它的机动性。同时还采用一次性预先装填的方法,减少准备工作量,从而充分发挥反坦克火箭筒的机动性能。

第三:提高武器系统的使用安全性能。在作战使用中,人们需要反坦克火箭筒既能有效打击敌方的坦克装甲车,又要能确保自己的使用安全和尽可能的超近程发射,因而让反坦克火箭筒也具备「三无」性能,就是具备有无声、无焰、无烟,也是现代反坦克火箭筒所应具备的一个关键技术特点。


随著坦克技术的发展,在平衡火力,机动,防护三大要素的前提下,坦克本身的防护力却是各个国家最为重视的一个方面。这里指的防护主要包括依靠装甲的被动防护和依靠雷达,激光等技术的主动防护。先说装甲的被动防护方面,均质装甲,复合装甲,间隙装甲,陶瓷装甲,反应装甲等新型装甲的出现和综合运用,使现代坦克主要方向的防护力得到极大的加强,甚至达到1米以上均质装甲的防护水平,目前也只有高长径比的贫铀,钨芯穿甲弹才能达到很好的毁伤效果。而对於单兵反坦克火箭筒这种低端武器,受制於单兵携带重量的限制,很难获得穿透力的大幅度提升。而其弹头也多为依靠金属射流破甲为主,很难对坦克主要防护方向造成致命威胁。当然,坦克的侧裙,履带,后部,顶部等这些脆弱位置,火箭筒还是可以将坦克击伤甚至击毁的。比如城市站中,火箭筒可以灵活布置阵地,穿插,潜入伏击坦克,近期很多实战战例都已证明了。再说软防护,如我国99坦克装备的具有激光告警,压制,致盲能力的光电对抗系统,还有vt4坦克装备的毫米波雷达主动防御系统,对火箭筒,导弹等低速目标有著很好的防御效果,展会上甚至坐了直接展示,很多视频披露,技术也很成熟。所以,火箭筒这种低成本反坦克武器对主战坦克生存力,毁伤力都存在问题,逐渐成为鸡肋。但是对其他装甲目标,车辆,阵地,碉堡等,仍有著巨大实战意义和成本,便携等优势,在一定时期内,仍将不可替代和广泛装备。单从便携反坦克武器的发展来看,具备全天候,复合制导,顶攻能力的单兵反坦克导弹才是未来正确方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