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對於郎世寧本人來說,他並不覺得自己是一個成功者,恰恰相反,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咱們先了解一下郎世寧來華的真實原因吧,在1715年,原名叫做朱塞佩?迦斯底里奧內的27歲年輕人來到了大清帝國的心臟-北京,並且由人引薦成為了皇家宮廷的畫師,注意,這裡的郎世寧的終極目的並不是要找一個畫師的好工作,拿一份好薪水,而是他要傳教,他要把天主教傳播在這個異國他鄉,並讓它在這裡生根發芽。而且他作為傳教士也是嚴格的守著清規戒律,郎世寧一生終生未娶。默默的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天主教。

但是這個經歷了大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的三朝元老,其實在他內心深處。是極為苦悶的,他利用他高超的繪畫技巧接近了統治核心,但遭遇的確實康熙皇帝對天主教的不以為然,雍正皇帝的嚴厲禁止傳教,和乾隆皇帝的熱情「干涉」他繪畫的獨立性。他身為傳教士,卻不許他再提信仰,他進退不能,心中苦悶可想而知。

所以在郎世寧最擅長繪製的駿馬圖上,我們可以一見這位畫家對自己境遇的描繪,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庫房中有一副郎世寧的《百駿圖》在上面,郎世寧繪製了三匹瘦骨嶙峋的馬,這些馬錶情抑鬱,獨自在一個角度中思索著什麼,而且在郎世寧的其他畫作中,這種瘦馬頻頻出現,一如在《郊原牧馬圖》,《八駿圖》中都有所體現,故而瘦馬的頻繁出現必不是偶然,它是郎世寧對自己境況的悲鳴。

下圖為百駿圖中三匹瘦馬的實拍,大家上眼。

在對比一下其他膘肥體壯的駿馬,上圖的三匹瘦馬更加的觸目驚心。


主要是因為......土洋結合得妙境!

2017北京保利秋拍拍品

乾隆時期,郎世寧已不再單獨作畫,而是出現了「合筆畫」作品。乾隆二十四年、二十五年,郎世寧奉乾隆旨意與中國宮廷畫家合繪兩套《火雞圖》、《青羊圖》。一套是與方琮合繪,軸裝編入《石渠寶笈》,其中的《青羊圖》現存於台北故宮,《火雞圖》現下落不明。另一套便是郎世寧與金廷標合繪的本幅《火雞圖》,及現存南美藏家手中的《青羊圖》。兩圖著錄於《清宮造辦處檔案》,乾隆二十六年始,於北海東岸畫舫齋做「貼落」之用,直至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流散於民間。值得一提的是,民國時期這兩幅都曾是收藏大家郭葆昌的收藏。

這件《火雞圖》設色絹本,尺幅甚大,縱212 厘米、橫188.5 厘米,畫幅右上方有文華殿大學士于敏中題寫的乾隆帝御制《火雞詩》一首,款署「臣于敏中奉勅敬書」,鈐有「臣敏中印」、「報國文章」朱文私印二枚。畫面右下角有金廷標楷書題「臣金廷標恭畫」款,並鈐有「廷標」白文私印一枚。畫面中心位置繪一隻兀立於石上的火雞,雞首轉向畫的右側,雙目炯炯,利喙彎曲,雙爪緊緊抓住石頭。畫面右邊是一棵彎曲盤繞的青松,樹皮斑駁蒼勁,松枝虯蟠其上,針葉寫形亦寫意,形意俱佳。畫幅左下角繪扭首啄羽的火雞,似顧望山石中湍急的溪流。火雞上部繪棕紫色靈芝,右下角繪白色牡丹,四周兼有幾株小花點景。整幅作品火雞、靈芝、牡丹用西法,點景樹石筆是傳統的中國水墨面貌。火雞造型準確,寫實逼真,羽、啄、爪富有質感。

本幅《火雞圖》在顏料的運用上非常豐富,看似統一的色調中,實則運用的顏料至少達20餘種,其中很多色調都是介於青、藍之間,極其生動地還原了火雞富於光澤的羽毛質感。在眼、爪處細節的刻畫上,其運用手法與其他郎世寧作品也極其一致。

對比兩幅《青羊圖》也不難看出,兩幅畫的構圖相仿,畫中的山羊幾乎一模一樣。從皮毛質感的描繪、寫實造型的功底以及極為濃厚的歐洲畫法來看,無疑都應為郎世寧所畫。而南美洲私人藏家藏《青羊圖》,畫面左上端也有于敏中奉旨題寫乾隆御制詩一首,是與本幅《火雞圖》同為郎世寧、金廷標繪製的最佳見證。

原文:《土洋結合得妙境》-北京保利拍賣

資源出處:《中國收藏》2017年12月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藝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