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梨樹村變了!


4月23日,走進“中國美麗鄉村”——鳳城市大梨樹村,眼前鋪展開一幅山水畫卷:三路四街縱橫交錯,六座牌坊氣勢磅礴,十座石橋風姿各異,五百戶民居錯落有致。

村在景中,人在畫中。行至第11村民組,蔡昌福和老伴石潤芝正在家門口遛彎兒。75歲的蔡昌福見證了大梨樹村70年來的滄桑鉅變,“俺們大梨樹真是‘幹’出來的,不幹,俺們村哪能有今天這樣的好日子?”


數十年光陰如流水靜靜淌過,當年種下的幼苗已長成參天大樹,儘管記者此前曾來過這裏數十次,但此次蹲點採訪卻深刻地感受到,大梨樹村又有了新的變化。

然而,細一思量,大梨樹村沒有變!


沿着18公里盤山路重走當年大梨樹村的創業路,聽村裏的老人講老故事,沿途山水映襯的秀美圖景,彷彿塵封的舊照片和鮮活的新畫卷不停地在眼前、腦海中交替更迭。


儘管昔日“山上和尚頭,河水滿地流,地少喫不飽,村民愁白頭”的破落村莊,早已變爲綠水青山、金山銀山,但大梨樹人絲毫沒有放緩前行的腳步,依然在用“幹”字精神,書寫山鄉鉅變的壯美華章。


幹得舊貌換新顏


“沒有水,咱們就硬憋出水來!”


“沒有景,咱們就整出景來!”


“改不了天,但可以換地!”


“那時候,俺們這兒真是個‘三靠村’。”當年第一個站出來跟着毛豐美創業,挖到“第一桶金”的蔡昌福說,以前大梨樹“喫糧靠返銷,花錢靠貸款,村幹部工資靠社員交”,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窮得“叮噹響”。

改變,源自一個人,更源自一種精神。


1980年,毛豐美被推選爲大梨樹生產大隊大隊長。上任之初,他就承諾:“大隊幹部的工資自己解決,再也不用社員負擔了。”同時,他又許下一個更大的承諾:“讓大梨樹人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好日子。”很多人看到了希望,其中就包括蔡昌福。


當時,中央出臺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爲農業發展指明瞭方向。毛豐美喫準了中央精神,敢做“第一個喫螃蟹”的人——造果園、開賓館、辦企業、搞旅遊,立足村情,“摸着石頭過河”。


“幹就有希望,不幹就沒有出路!”憑着一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憑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韌勁,大梨樹人用數十年的艱苦奮鬥,走出了一條農、工、商、貿、旅一體化的特色發展道路,把一度貧窮落後的村莊建成了富裕、文明、幸福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徒步前行,來到萬畝果園盤山道彎道最急的一段,蔡昌福告訴記者,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胳膊肘彎”。“當年修路不像現在,能請專家做規範的工程設計,而是從山下開始,邊琢磨邊往山上推進。修到這塊地方時,坡太陡,幹活的大車上不去。咋辦?大夥兒商量了幾次也沒拿出個好主意。毛書記在這裏不知轉了多久,突然間想起了詹天佑通過修築‘人’字形路線,降低京張鐵路火車爬坡難度的故事。毛書記受到啓發,修了這段較長的‘人’字形山路,解決了爬陡坡難題。”蔡昌福說,“我們不僅苦幹,而且還會實幹、巧幹。”

“苦幹實幹加巧幹”,大梨樹人把一個又一個不可能變爲現實。


如今的大梨樹村,集體總資產超過5億元,人年均純收入達到兩萬多元,新農村建設典範、中國最美鄉村、中國十佳和諧鄉村、全國文明村、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全國生態文化村等榮譽比比皆是。


幹出讓城裏人羨慕的好日子


晨光下,大梨樹村羣山之巔高達9.9米的“幹”字碑十分耀眼。站在“幹”字廣場,遠眺現代新村全貌,花果山萬畝果園盡收眼底。


4月25日一大早,73歲的村民李樹清正在“幹”字廣場上晨練,這是他每日的“必修課”,“每天早起看看這‘幹’字碑,就像充電一樣渾身充滿了幹勁兒”。

站在花果山的高處眺望,層層疊疊的梯田像畫卷一樣鋪繪在一面面山坡上,氣勢磅礴。“當年毛書記說‘讓大梨樹人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好日子’,今天,他的話實現了!”李樹清感嘆着如今過上的好日子,“不誇張地說,現在俺們大梨樹人不缺錢,想買啥就能買啥。”他的話語中充滿作爲大梨樹人的驕傲和自豪。


“幹”也給大梨樹人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村裏實行村民發展特色產業貸款利息補貼、購買新區住房價格補貼、65歲老人養老補貼和考入大學給予一次獎勵的“三補一獎”優惠政策,每年村裏用於村民生產補貼和福利的支出達到300萬元以上。

作爲村裏最有希望的產業,旅遊業爲大梨樹鋪就了致富之路,許多村民在景區當服務員、管理員、導遊員,收入比外出打工掙的還要多得多。一些村民還經營起飯店、旅店、土特產店,生意一年比一年紅火。村裏住洋樓、開轎車的村民比比皆是。



一代一代接着幹


如果說毛豐美那一代憑藉感天動地的“幹”字精神艱苦創業,幹出了一片新天地,那麼已經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好日子”的大梨樹人又有了新的奮鬥目標:開展二次創業,使大梨樹人過上讓城裏人羨慕的好日子!


走進“七彩田園”農業現代化溫室大棚展示館,眼前滿是南果北種的奇花異果,彷彿置身於奇幻的世界,它是大梨樹人“二次創業”的成果展示之一。

“展示館採用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荷蘭式智能玻璃溫室,還安裝了由計算機控制的智能化管理系統,對室內的溫度、溼度、光照等實時自動調節,營造適宜各類作物生長的環境。”“七彩田園”負責人代欣旭向記者介紹,“最初的技術支持來自於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校和權威農業科技部門的專家,用科技打造現代觀光農業,集科技性、創新性、參與性和觀賞性於一身。”


目前,大梨樹村新栽植果樹1.3萬株、新建改建葡萄大棚54棟,打造佔地近50公頃的“四季花海”,並在葡萄城附近投入1000多萬元,翻建80多個溫室大棚栽種櫻桃。近70公頃暖棚和露地藍莓項目也在有條不紊地實施,未來進入盛果期,每年可爲村集體增加收入2000萬元以上。現代觀光農業的不凡魅力,讓這個小山村的旅遊業冬季不冷、淡季不閒。


“老書記當年體現的是‘苦幹’,我們現在的‘二次創業’更多的是‘實幹和巧幹’。”大梨樹村新一屆領導班子思路明確,“決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過日子,不進則退、慢進亦退。”


黨的十八大以後,大梨樹人站在新節點上,開啓了“二次創業”的新徵程:一產求“新”、二產做“深”、三產提“質”,打造以旅遊爲核心、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模式,推動新一輪富民強村進程。


在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第四黨小組組長魏玉鳳的家裏,記者看到黨員學習資料盒和黨報、黨刊等學習資料完整齊全,“黨員學習中心戶制度”張貼在牆上,學習筆記等一應物品分門別類擺放齊整。大梨樹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毛正新告訴記者:“這就是大梨樹村的特色黨建——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大梨樹村不斷實踐“將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小組建在致富項目上,黨員示範在創業崗位上”的黨建新模式,把黨的組織優勢有效地融入產業優勢中,實現組織建設與產業發展的互動雙贏。


“幸福不會從天降,必須甩開膀子加油幹!”以前,大梨樹人靠“幹”字精神創造了今天的財富,未來的歲月,所有人都將看到,這棵大樹必將不斷長出鮮嫩的綠葉。



遼寧日報記者/黃寶鋒 王盧莎

責任編輯/鄭定成 責任編審/魏丹陽  主編/李志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