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史》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在周武王伐紂以後,只分封了4個公爵,這四個公爵分別是虞、虢、宋、州,除了這個四個其它的都是侯、伯、子、男爵諸侯國。

1.虞(公爵,姬姓)

虞國,姬姓,屬於公爵。最初封虞仲在山西晉南,虞仲是西伯侯周太王公亶父的兒子仲雍的後人。

2.虢(公爵,姬姓)

虢國,姬姓,屬於公爵。最初封周文王弟弟季歷的第二個兒子虢仲。因為周文王非常喜愛他的兩個弟弟。所以,周武王滅商以後,封虢仲在東虢,封虢叔在西虢,所以歷史上有兩個虢國,史學家習慣性的稱虢國。

3.宋(公爵,子姓)

宋國,子姓,商朝的後裔。周公旦輔佐周成王平定武庚叛亂以後,封殷紂王庶兄微子啟在商朝的基礎上建立了宋國。

4.州(公爵,姜姓)

州,姜姓,屬於公爵,夏朝的後裔。歷史上有兩個州國,一個姜姓州國(今山東),一個偃姓州國(今湖北)。周武王滅商後,把原夏朝斟灌國姜姓封在州邑,建立州國,因位居公爵,世稱州公。

比如齊桓公,齊孝公,身前是稱侯爵,死後的謚號稱為公爵,史書的記載還是稱齊候。春秋已經禮崩樂壞有名望的諸侯國,死後稱公爵已經不足為奇。到戰國,戰國七雄都稱王,和周天子平起平坐,所以稱王。而春秋一些大的諸侯國的領地堪比公爵,所以死後稱公爵,一點也不奇怪。


西周至春秋時期,是否存在五等爵制度,這是一個歷史上的難題。儒家經典以及《史記》中都向後人釋放一個信號,即周王朝治下實行嚴格的五等爵制度,各種爵位之間存在差異。但是我們翻閱史料以及出土文物後發現,所謂的五種爵稱的分佈卻不是呈現金字塔狀。被視為最低等的「男」在史料中極為罕見。而其他諸侯的稱號也不固定,這種現象並不是始於春秋禮崩樂壞之時,而是在西周時期就是如此。因此我們可以大膽推定,西周至春秋的諸侯稱號體系並非五等爵,而是一種比五等爵粗糙、模糊的體系。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諸侯」作為一個整體不會稱為「諸公」、「諸伯」、「諸子」、「諸男」,而諸侯的子孫稱為「公子公孫」,而不稱為「侯子侯孫」、「伯子伯孫」、「男子男孫」。「公」與「侯」之間的差異並非等級差異,而是場合運用的差異。「侯」相當於一種武職,表示地方封疆大吏的意思。「公」則相當於一種榮譽稱號,表明在朝中有一席之地。齊國國君一般稱為齊侯,就是表明他們主要是作為地方軍政長官的身份,他們稱「公」,特別是死後稱「公」,表示對他們的一種尊崇,類似國家榮譽稱號。齊侯的家族及財產都稱為「公室」,表明這個家族的合法地位,他們的子孫稱為「公子公孫」,表明他們是公室的子弟,享受國家財政待遇。


春秋原文裏,一般還是稱為【齊侯】,這是周王室官方行文的正式稱呼,仍為侯國。

侯國,最早見於甲骨文和尚書的【侯甸男、衛邦伯】,這是經過完整的策命程序而得到國權的正式國家。策命分為「賜姓、胙土、命氏、問圭」四個步驟(一般會省略「問圭」,簡稱封建三要素)。

嚴格說,具有完整主權的只有【侯、伯】,其他如公國,主要是與王室關係緊密,有繼承權,通常就在王畿周邊,實際上受到各種約束。古今中外的封建大同小異,這種情形也可以見於英國,如溫莎公爵繼承王位後,本朝即名為【溫莎王朝】。

侯、伯是在外的,通常沒有繼承權。因此他們往往支持某個王子,如晉文侯支持周平王。

齊桓公,實際略爵位仍為【齊侯】,所謂公,應當是謚號。當然,春秋後期很多諸侯已經亂來了,還有私底下稱王的。


周王朝的爵位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這大家通常都很熟悉。但是,有許多朋友在讀先秦史籍的時候,又會犯暈。如,齊、魯等國的爵位為「侯爵」;秦、鄭等國的爵位為「伯爵」。但是,他們國君卻都是被稱作齊桓公、魯莊公、秦繆公、鄭莊公等。

其實,這是將謚號與其爵位視為等同了。先秦時期,諸侯國君的謚號都可以稱作「公」,就連像許國、滕國那些彈丸小國,其國君的謚號也是稱作「某某公」的。這屬於其死後的榮銜,並不是其生前的爵號。在官方的史籍中,還是稱其為魯侯、齊侯、鄭伯、秦伯等的。第二,如周公、召公等王室輔政大臣,其本人的爵位與其封國的爵位也不等同。周公,召公,作為輔政大臣,其爵位在羣臣中當然最為尊崇,為「公爵」。但是,周公、召公的封國分別在魯、燕,封國的爵位卻都為「侯爵」。

周公、召公等爵位為公爵,其實是其作為王室輔政大臣才具有的身份。作為輔政大臣,難免要涉及到諸侯列國事務,為其處理政務更具威信力,就要保持其在爵位上足夠尊崇。所以,周王室所分封的諸侯列國中,公爵國極少。可以確鑿的公爵國,只有宋國(殷商之後)。至於,有些觀點認為周文王的兩位弟弟虢叔與虢仲的封國(東虢、西虢)也為公爵,並沒有太多的史籍予以佐證。因在歷史上有幾任虢公都曾為周王室的卿士,而其本人的爵位並不能等同於其封國的爵位。

這是齊國的爵位只是侯爵,而其國君卻被稱為齊某公的原因所在。


首先要注意齊國是侯爵,但齊桓公不代表是公爵的意思。桓是謚號,公一般認為是尊稱。古代通常會給功臣死後加一級爵位。也有說法,春秋時期對死去的諸侯一般都通稱公,也不是有足夠的史料。

周代的公侯伯子男五爵實際是平等的,不像歐洲中世紀的五爵是有等級區分的,比如西方公爵領地內會有更低級的爵位男爵子爵分封,而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內是沒有低級諸侯分封的。

春秋諸侯間用五爵來區分尊卑,主要用於諸侯國之間的外交和對周王室的進貢量,如最早的楚國,只有子爵,在諸侯大會上只能在酒席外看篝火,沒有資格一起喫飯。所以後來楚國國君知恥後勇,努力發展壯大,最終成為足以匹敵中原諸侯,並自稱王爵,意欲與周王室平起平坐。


所謂公、候、伯、子、男,其實這是周朝成立時,周武王按照各部落首領在推翻商王朝過程中的功勞大小,以及各王親與周天子的親疏關係來確定的。

而周天子則成王,其他任何諸侯都是不能稱王的。但是到了後來,尤其是在周幽王時期開始,周王室的力量越來越小,而其他諸侯國的力量卻越來越大,例如秦、齊、燕、楚、晉。此消彼長,導致周王室再也沒有力量能夠控制個諸侯國,甚至這能依附於強大的諸侯國,如齊桓公時期的齊國。 在這樣的軍事力量對比下,各諸侯國越不再向周王室履行如貢獻等義務了。

各大諸侯越不再按照公、候、伯、子、男這樣爵位去行事了,幾乎所有諸侯都僭越稱公了,因為王只能是周天子的稱謂,所以各大諸侯還只是成公而沒有成王。到了戰國時期,周王室與各大諸侯國之間的軍事力量差距就更大了,各大諸侯也就開始敢稱王了,如秦惠王、齊威王、楚莊王、燕昭王、趙武靈王、魏惠王等。


西周的諸侯國只有宋、杞、祝、焦、薊、陳、虢七個公爵諸侯國,虢國是文王弟弟所以封公爵,其餘六國就是前面的王朝後裔,像商夏什麼的。諸侯在國內是可以稱公的,這只是一種尊稱,不是爵位。一般在朝做執政卿士的諸侯像第一代霸主鄭莊公,封國爵位只是伯爵,但是在朝確是公爵。


這些國家都比養尊處優的所謂周天子產出的軍事文化要多吧!早就跟你說了周朝不是中央集權朝代.就是開國的封了幾個兒子或者老婆的人搞了幾個大諸侯國.這個模型也不難想像後面的中央集權的朝代也在這樣做.區別就是那些諸侯國基本上是平等的.但是國力強弱不同導致了實際地位不平等了.


周初分封齊國給姜及時確為侯爵,但姜子牙位列三公,世稱姜太公,也稱齊太公。姜子牙去世後,公爵世襲,姜及也稱齊丁公。東周開始後,周王室式微,各諸侯陸續稱公。不過自開國就越爵稱公的只有齊國。


因為是神位,啥叫神位,就是諸侯國君祭神的自稱,也有稱王的,平時不這樣。所以大家也默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