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飯不怕晚」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諺語,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值得我們耐心等待。這一點,在採訪Pre.im李海亮之後,更加確信。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Pre.im運營副總裁 李海亮

Pre.im是Testin雲測在今年七月初推出的一款免費的應用內測分發平臺,它的誕生並非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經歷了四年時間的漫長孕育。從2011年的佈局到如今成為Testin完善開發者質量服務平臺的最後一個閉環,四年懷胎終成正果。下面,我們就來聽聽內測分發平臺Pre.im的誕生記。

1.為什麼會想到做Pre.im

「是時候面向內測階段的開發者提供服務了」,這句話來自Pre.im的創始人譚斌。

Pre.im的出現經歷了四年的孕育,那是2011年的一個夏天,創始團隊聚在一個20平米的沒有空調的會議室裏,討論了近10個小時開發者應用質量相關的服務,從會議室出來時天已經矇矇亮了,我們當時畫出了所有和應用質量相關的服務,內測、功能測試、性能測試、BUG探索、體驗測試、壓力測試、兼容測試、性能管理等等。

Pre.im內測服務的原型那個時候已經初具,我們知道這些服務是不同階段開發者需要的,但當時我們團隊的人員還很少,無法同步啟動這些產品的研發。我們從痛點迫切度、規模化、商業能力、優先順序四個維度用了很長的時間來分析和內部確認,最終把第一個產品放在了現在大家看到的,超過45萬開發者使用的「兼容測試」這個服務上。

Pre.im,這一等就是四年...

2.Pre.im有競爭對手嗎,與別人的不一樣的地方是什麼?

關於競爭對手,目前看到的只是階段性或個別領域上的相似服務,並不算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對手或競爭關係,這些公司未來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合作夥伴,一起為開發者提供服務。

Pre.im的誕生,是我們完善開發者質量服務平臺的最後一個閉環,2011年的那個晚上,我們把第一顆棋子落在了「兼容測試」上時就已經定下了這幾個服務的階段性排期部署,只是沒有想到,實現這個閉環用了四年的時間。極致體驗是每個產品人追尋的理想。在這四年裏,我們建立了一套系統可以直接提供反饋的粉絲羣,這個羣體來自阿里、騰訊、遇見、隨手記、保衛蘿蔔、暴走漫畫、e袋洗等知名不知名移動互聯網公司的開發者,產品團隊每天都和開發者們進行溝通,收集他們的需求、改進體驗、完善功能就這樣堅持了1460多個日夜。

Pre.im最大的差異就是它不是獨立存在的,是我們整個應用質量生態體系裏的一個環節,隨著他的誕生,這個閉環我們已經完成。開發者在完成初步開發後,把應用上傳到Pre.im進行內測託管和版本管理這才只是個開始。

在這裡,他可以分發給自己的內測用戶。如果自己不想找測試用戶,可以用我們為他提供的測試用戶,也可以使用我們雲端的終端進行兼容測試;在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測試完反饋怎麼收集、整理、定位?這是我們積累了四年最專業核心的部分,在每個環節我們都有系統的交付報告,一個行政人員都可以上手,同時他可以用我們的APM性能管理工具實時追蹤任何地方、時間、手機上出現的崩潰信息。

Pre.im,僅僅是一個開始...

3.Pre.im的盈利模式是什麼?

經常會聽到朋友說,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產品都是耍流氓。Pre.im產品的誕生,在我們的Testin整體業務裏不承擔盈利目標,所以正如你知道的,四年後纔看到了它。

今年7月18日是Testin四週年,四年耕耘,為開發者提供應用質量服務的初心沒變,有更多的開發者在使用我們測試服務的同時,希望Testin可以在內測階段介入進來。今天,整個移動互聯網市場已經逐漸成熟,Testin的各項業務已經初具規模良性運轉。我們有更多的資源、人才儲備、開發者需求、測試能力,因此是時候推出Pre.im這個應用內測託管分發服務了。

Pre.im,應運而生...

4.Pre.im團隊情況,如何分工?

Pre.im的人才文化很特別,很多事情想清楚比埋頭幹來的更實在,我們不相信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最初Pre.im Team只有1個人,Pre.im的創始人Testin的產品VP譚斌,技術出身的他有天然的開發優勢,產品的把控能力是他的特長,14天完成demo開發、驗證,26天正式發布。

7月1日我開始從Testin雲測抽身進入這個團隊負責運營工作,到目前我們的核心團隊7人,1名產品、3名開發、2名運營、1名市場,六男一女。團隊中每個人都是挑選自Testin雲測的核心成員,進來的第一天就設置了明確的目標,獨當一面。到現在我們依然保持著之前養成的一些習慣,每天下班後Team項目例會,分享數字喜悅,溝通每個人的工作進展,分享收到的用戶反饋,確定第二天的產品優先順序和運營策略。敏捷開發、用戶需求、目標導向是我們一直堅守的團隊文化。當然這一切得益於Testin雲測的背景前提下,一些外圍的事情我們隨時調取公司資源來處理,我們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關鍵的事情上。

我們團隊每個人有特殊的稱謂,斌是Pre他爹、我成了他娘,1名核心運營王品清是他小姨,來自國內知名的移動開發者社區,為核心數字負責,如果你用我們的產品一定會遇到他,像個幽靈,最早到最晚走,每天不同時段給我們報數據。給我印象最深的是Pre.im產品發布的第二週7月11日,他的雙胞胎寶寶小橙子和小檸檬凌晨降臨,而當晚他還在公司忙著寫一個活動,第二天又跑來了,說今天的數據還沒整理,被我罵了一頓,還是沒回去。其實我知道,大家已經把Pre.im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如果關注我的朋友可以看到,那晚,我發了一條朋友圈,肩上的擔子又重了,多了兩個小傢伙。

Pre.im,一個小而精的團隊...

5.Pre.im種子用戶怎麼來的?

雖然,發布這個產品我們等了四年,但上線後的這一路我們走的很順,我們以周為單位看數據,每週100%的速度在增長。在這四年的開發者經營中,我們清楚的知道每個開發者的產品目前所處在什麼階段,也知道他們誰在什麼時間會有內測需求。因此,初期的種子用戶我們悄悄的通知了這部分開發者,體驗我們的Pre.im產品,並實時收集他們的建議,BUG1小時內解決,當天的合理需求第二天上線,有些需要動用較多開發時間的通常也不會超過1星期上線。就這樣,形成了口碑和裂變趨勢。

Pre.im,口碑到裂變的過程...

6.Pre.im如何解決低頻引起用戶留存低的問題?

Pre.im嚴格來說不是一個低頻的產品,開發者們都很辛苦,我看到很多開發者在一個月期間在Pre.im上傳了10幾個版本,他們一直在迭代,開發測試,測試開發如此反覆。然而在這個過程裏,開發者把應用包如何發給這些測試人,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iOS的APP測試,還需要去收集測試者的手機UDID,把這些加在測試包中在發給測試者。

為了幫開發者解決這個問題,Pre.im上線第二週,上線了有一個小功能,我記得是7月17日,我們把自己買來的蘋果商店企業證書籤名,免費提供給這些開發者。然而,證書如果濫用會被蘋果封掉,為了能給更多有需求的開發者使用在這中間我們增加了一個審核環節屏蔽掉一些惡意申請。但,這會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很多開發者是在夜裡發包,又需要簽名證書,那段時間我就把自己的手機給每一個接觸過的開發者,讓他們發包的時候就打我的電話,經常半夜接到他們的電話,很多開發者夜裡打電話還會有歉意,我告訴他們,我希望電話一晚上響不停,你們覺得有用,是Pre.im存在最大的價值。

當然,今天已經不需要在給我電話了,我們系統進行了升級,自動識別上傳者的應用情況,自動完成這個流程。很多開發者已經養成了習慣,還是會給我消息,告訴我哪裡應該怎麼呈現更友好,應該增加什麼樣的功能對我們更有用。很感激,他們!

Pre.im,用心去做上帝會知道...

7.Pre.im發展幾個階段,不同階段的不同策略?

Pre.im是一個濃縮互聯網時期快速發展的項目,目前已經處在第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應該是孕育期,這一孕就是四年。這個階段我們的策略還是整合團隊資源解決最核心的開發者訴求為主,因此它一直在孕育;第二個階段是研發期,用了26天,實現了產品從0到1的過程。這個階段的策略:極簡體驗、最核心功能、與Testin形成閉環、用戶導向決定研發排期;第三個階段是驗證期,用了30天,驗證產品和用戶需求的契合度,數據轉化模型,用戶留存和二次使用率,這個階段的策略:快速試錯、優化產品體驗、深度分析用戶需求、形成有效運營模型和方法;第四個階段是產品高速發展期,目前所處的階段,面向開發者全面推廣Pre.im服務,與夥伴線上線下立體合作,這個階段策略:產品有序迭代、建立產品社羣、塑造良性口碑;

Pre.im,節奏來自對用戶真實需求的把握...

8.對創業者的建議?

這四年,我們服務了超過45萬的開發者,陪著他們一步步走來,見證了每個團隊的成長,有喜悅、有沮喪、有爆發、有別離。看到了很多處在研發完畢,預發布階段的項目,一直在收集反饋、修改版本、收集反饋、修改版本,如此循環。我知道每個開發者都把自己的創業項目當成自己的孩子養著,希望他們漂漂亮亮、健健康康、聰明伶俐在出來見人。打造讓用戶尖叫的產品,極致的用戶體驗,小米的誕生讓這幾個字背上了神一般的光環,說來簡單,現實往往會事與願違。

每次滿懷欣喜的完成研發,在到產品的回爐修改的過程,都是對團隊一次身體和精神上的折磨。移動互聯網這個行業996是公認的常態,比起身體上滿負荷的運轉,精神上的摧殘對創業團隊的打擊更大。我記得有一個做育兒媽媽的社交應用,從看到他第一個版本,到之後改了5個月,應用一直沒有發布上線。上個月,在我們四週年前的一個晚上,這個APP的開發者打電話給我,說「我們的項目停止了,啟動資金已經花完,我不得不解散這個團隊。他們都是被我拉出來,放棄了原本衣食無憂的生活拿著低薪跟了我這麼久,我覺得最對不起的就是這些兄弟,你如果有好的去處幫我為他們引薦」電話那頭的聲音不大,我能感覺到,對面的抽搐,那種聲嘶力竭的痛,我的眼眶也濕了。

後來我們又見了兩次,有天他對我說,我終於想明白了我犯了幾個錯誤。現在我把他遇到的問題總結起來,希望其他的創業者能吸取這些教訓:

(1)極致的產品體驗固然重要,但活下來更重要,也許是一種平衡。先要算算你手裡有多少錢,項目初期太多次和長時間的迭代,足以摧垮團隊成員和投資人的信心。那個時候如果先把版本發出去,收集到一些正向的反饋,也許可以繼續走下去。

(2)真實用戶反饋固然重要,但活下來更重要,也許是一種權衡。先要算算你手裡有多少人,用戶的反饋五花八門,有些未必是需要當下解決的需求,規劃好不同的時間點可以上線那些功能,適當的放棄,先讓產品走出去。

(3)創始團隊志同道合固然重要,但活下來更重要,也許是一種視野。算算你手裡的核心團隊能力是不是互補,偏科容易導致發育不良,我的團隊全是技術和產品出身,在招聘上我也偏愛招聘技術屬性的員工。到了最後發版前我們還沒有運營導向的成員加入進來,使我們在面向用戶的最後一步缺少了底氣和方法,所以我們一直在拚命的改產品,想讓產品自己會傳播自己會說話。最終,還沒等到它誕生,已經結束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