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在所有人收入一致的情況下,這是共產主義的一種形式嗎?


社會發展的機制之一是競爭。勞動、權力、資本、創新,四方博弈,將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常態。

貨幣只是價值符號,不是真正的財富。每個人的貨幣多,意味著通貨膨脹。

經濟的發展,在於社會博弈,社會在博弈中創造更多財富,通過市場獲得更多科技與利潤。

現代社會,財富增加,科技發展,人的素質不斷提升,創新不斷增加。勞動處於消逝的邊緣。

而平均是人力社會的理想,社會已經進入了機械力社會,正向智力社會邁進。公平的博弈觀念會得到更多認可。

平均註定是沒有出路的,強制平均需要有暴力來維持。這個暴力,比之階級鬥爭更加殘酷。


如果世界每個人都有一千萬,和每個人都有一萬塊或者一百塊的概念是一樣的,就是面值被放大了1000倍而已,如果生產力跟不上,錢再多也只是紙

所以不能光錢變多,生產力也得跟著提高,生產的物質資料更多之後,物價就會降下來,生活質量才會得到提高,經濟發展也會相對平穩,如果靠房價和金融拉動整個經濟是不現實的

共產主義的形式,個人覺得第一是生產力極大水平提高,物質資料極豐富,第二是分配製度的完善,貧富差距縮小。這兩點是基本


如果每個人都有1000萬存款,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誰都想不工作然後還能生存下來,但是誰都不工作了你去哪買東西用來生存。說到共產主義我想到我國之前的大鍋飯時代,我的理解是其實當時可能就是覺得讓大家都一樣,吃的用的全部都一樣,但是沒有考慮到人性。

首先人類的需求是無限的,每個人創造的價值不一樣,價值觀不一樣.就算每個人都有一樣的存款.財富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再分配.產生階級差異,產生不平衡.到達極限後平衡被打破,就要再平衡.如此循環,在追求平衡中平衡!


有答主說,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是競爭。不完全對,在當代市場經濟下,這個答案是對的。在中國兩千多年的自由民農耕社會中,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是溫飽生存,超過了溫飽生存的基本需求,才會有貨幣交換,才會有以分工形式存在的手工業。那時一個社會能容納多少手工業者,取決於有多少農業剩餘產品可交換。

經濟發展在任何社會的基本動力都是生存和繁衍。物質需求在一定時期是有滿足線的,超過這條線,對精神的需求就會顯得更重要。同時,人類社會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技術都會使需求增加,反過來刺激生產增長。例如手機的出現,互聯網的出現。再例如人口老齡化對智能機器護士的需求提出要求。

人類嘗試過收入平等,計劃經濟就是最好的例子,結果是產品匱乏,社會失去了創新動力。

凱恩斯主義提出了消費、儲蓄和投資的概念,如果三者間不形成循環,生產和消費就無法增長,每個人都有1000萬,不去擴大投資,等於每個人都只有一張寫著1000萬的紙,消費不會因為每個人有1000萬就自動增長,因為投資沒擴大,產品還是那麼多,每個人的消費不會發生變化。

問題提的有些散。中國面臨的基本問題沒改變,依然是生存和繁衍,只是標準更高了些。


如果每個人都有了一千萬的存款,物價什麼的會立即隨之上漲。那時候的生活水平未必會比現在好。有一定的貧富差距還是對社會的發展有好處的


當然會繼續發展,當每個人都有一千萬的時候,這一千萬已經不值價了,等於重新開始一個起點,而人的慾望不會滿足


通貨膨脹概念了解一下。


每個人都有一千萬的話,錢就不值錢了呀,會有通貨膨脹的,貧富差距總是存在的,快醒醒繼續搬磚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