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在我 "政治幹預學術: 臺大經濟系主任論文發表慘輸中國清華系主任"
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我覺得我的回應長到了應該改成一篇文章。所以我就寫了這一篇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那位網友提到的看法如下

"分享一下我對文中黑箱的看法。在面對與中國之間的任何交流,只要套上統獨等相關疑慮問題,絕對就會陷入無限迴圈,但不可諱言,我們中國的關係是特別的,引述 姚立明 的話:「簽完服貿,中國將會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但我接下來兩個命題,各位覺得可以相容嗎?第一、中國是政治上最大的敵人。第二、中國是軍事上最大的敵人。(但是服貿簽下去以後)中國成為臺灣最大的經濟夥伴,將來不會有問題嗎?」。這句話,難然不完全100%完全對,但至少至少有1%的可能性。哪怕是這麼1%,我們不應該因為是美國的「黑箱審查貿易協定」or國際慣例都是這樣,我們就也要跟黑箱,面對這1%的可能性,難道不該透明、僅慎一點嗎?"

姚立明的原畫面可以在下面網址找到

http://www.ptt.cc/bbs/FuMouDiscuss/M.1396061376.A.132.html

我的回應如下:


第一,"簽完服貿,中國將會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這句話是錯的。"中國+香港"已經是臺灣最大貿易夥伴好幾年了。臺灣這幾年來跟中共關係沒什麼不好啊? 不好的時候反而是陳水扁執政的八年兩邊互相大小聲。或是換句話說中國當成臺灣最大的經濟夥伴不如許多人心中想的可怕,因為這件事情已經一陣子了。證據是政府的統計資料如下。

  • 我國對主要國家(地區)出口金額及年增率 (Excel)
  • 我國自主要國家(地區)進口金額及年增率 (Excel)

從出口來說,從資料表的第一年2003年就是最大貿易夥伴,對香港中國的出口是第二大的美國的兩倍。當然很多出口是中間原料類的產品。從進口來說,中國加香港自從2013年起取代日本成為我們第一大進口來。而且從2005年起中國加香港就一直是我們第二大進口國。甚至可以說不簽ECFA中國都已經是臺灣的最大貿易夥伴了。

第二,因為臺獨而反服貿的人就老實說,那是你的價值觀,我尊重你的價值觀,我們也不用浪費時間在經濟議題上打轉。反正那些人逢中必反。所以問題不是什麼黑箱也不是什麼產業賺賠或是那條款有問題。這樣有什麼好討論的? 經濟學不是拿來討論價值觀的選擇。經濟學是討論ECFA或是服貿對於經濟成長,產業發展,貧富不均等等的影響。喜不喜歡看到中國人出現在臺灣或是支持臺獨或是統一等等就像是宗教信仰一樣,是自己個人的價值觀。旁人不容易影響更不是政府政策容易影響的

第三,所以"第一、中國是政治上最大的敵人。"
這兩點對支持臺獨的人而言是對的。臺灣大概是20%多支持臺獨吧? 10%弱支持統一,其他是維持現狀賺錢重要。所以這兩句話對其他七八成的人而言也不太對。對臺灣少數支持統一來說的人更是相反大錯的論點。


我們就討論那七成支持維持現狀賺錢重要的人的想法。 "中國是政治上最大的敵人"就變的很奇怪的說法了,馬英九執政八年就是維持現狀加上增加與大陸的交流,"中國是政治上最大的敵人"是鄭秀玲式的危言聳聽。 這七八年來對中國增加的開放對臺灣到底有什麼"政治"害處? 中國在政治上是民進黨最大的敵人還蠻說的通的。



基本上我不反對中國軍事威脅這句話本身的意思。 甚至中國幾乎是臺灣軍事上唯一的敵人。 中國長期希望統一,所以如果跟中國的目標相反的時候中國有可能動武。 這威脅永遠會存在,不簽服貿也存在。 鎖國不簽服貿等等就能減輕軍事威脅嗎? 中國比臺灣大這麼多,不靠美國根本不用比。 美國人很現實自私自利要保護臺灣只會在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的情狀下。 當臺灣越窮越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美國人一定管都不管。 從戰略這方面來想,臺灣因為小,唯一的出路似乎是走類似瑞士新加坡的路線。 就是想辦法讓西方列強的有錢人跟政客甚至中國的有錢人跟政客把錢放在臺灣,也把企業的資產與總部設在臺灣。 只有這種情況下,才會讓中國更不願意對臺灣動武,因為那會傷到他們自己高層跟有錢人的財產 同樣的,西方列強才會更加願意保護臺灣,不然的話一樣,他們的有錢人跟大企業的資產會化為烏有。 也只有這種情況下他們纔可能願意花昂貴的軍費保護臺灣。 

回到什麼是對七成民眾好的政策上。所以重點應該是反省三通之後所有的交流對臺灣到底是不是有經濟上的好處? 有的話增加開放方向上就是對的。 細節上我相信服貿條款當然有可以批評跟不完美的地方。 只是大部分的人都是理盲靠直覺不講理談經濟上的影響就是了。

其實有時候就算支持臺獨的人也應該想清楚。如果臺灣經濟上能一直領先中國,統一就越遙遠。統一最容易發生的情形是中國變的比臺灣有錢不少而且生活方式跟臺灣差不多。當然這不會在十年內發生。但是因為支持臺獨而讓臺灣的經濟越來越差反而纔是把自己往統一的路上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