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志祺七七

回顾今年春节,最大条的事情就是华航机师的罢工事件,由于选在运量最庞大的过年期间,有许多旅客的行程因此大受影响,所以这件事又再度引起全台注目。

▲▼劳方的机师工会提出五点诉求。(图/志祺七七Youtube频道)

▲劳方的机师工会提出五点诉求。(图/志祺七七Youtube频道)

在这次行动中,属于劳方的机师工会提出包含改善飞安、工作权、人事制度、工会权益、薪资条件等五点诉求,但却因为许多复杂的因素,到现在演变成劳资双方的舆论大战,连带衍伸出许多不同的争议。

根据《劳资争议处理法》第5条的定义,「罢工」指的是劳工「暂时」拒绝提供劳务的行为。和一般翘班不同的是,罢工通常是劳工用来跟雇主争取劳动权益的一种手段,它是受到法律保障的。

根据大法官释字第 373 号解释,基于《宪法》有保障人民集会结社的权利,且政府应保障劳工权益,所以各职业「都可以」组织工会。如果劳资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可由工会介入处理,若协调又无效的话,就可以依照法定的程序宣告罢工,以寻求解决。也就是说,劳工的罢工权,其实是受宪法保障的人民基本权利。

谈到「劳资关系」的时候,「工会」一直是最困扰大家的一个名词,而且常常会跟另一个「公会」搞混。

这个公会是公司的公,顾名思义它主要由同一行业的公司行号、也就是「法人」为单位来组成,主要目的是要保障雇主和整体产业的利益,透过串联的力量去推展、营造产业的形象,并且跟政府争取推动相关政策、法令措施等。

至于今天要谈的「工作的工」的这个工会,则是由劳工、也就是「自然人」为单位来组成,首要任务是争取劳工的权益。根据《工会法》,目前有分成「企业工会、职业工会、产业工会」三种类型。三种至少都要「30人」以上才能组成,差别在于会员资格的范围不同。

「企业工会」由同一个公司、工厂或事业体系的劳工所组成,举例来说,「中华航空企业工会」就是由华航公司内的劳工所组成的企业工会。

「职业工会」由具有「相关职业技能」的劳工所组成,他们不一定是要在同一间公司,但通常会有相同的职业,法律限定他们必须以同一个县市为组织区域。例如这次发起罢工的「桃园市机师职业工会」,就是属于职业工会。

这边要特别指出的是,因为机师职业工会的会员是以地区来囊括,所以除了华航之外,当然也会包含其他航空公司的机师。目前机师职业工会的李信燕理事长虽然不是华航的员工,但由于她是合法委任的理事长,所以由她来跟华航谈判,并没有任何法律上的问题。

至于「产业工会」则是由相关产业内的劳工所组成,他们可以跨越不同的公司,也不一定要是同样的职业才能共组。像著名的「桃园市产业总工会」,即是由桃园市内89个不同的工会所组成的联合产业工会。

而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工会,同样都受法律保障。以这次为例,因为华航有一半以上的机师都加入机师职业工会,所以机师职业工会当然也具备发动罢工的权利,不管哪一种工会,在法律上所要走的程序,都是一样的。

▲▼在台湾若要构成一个合法的罢工,至少需要经过5道门槛。(图/志祺七七Youtube频道)

▲在台湾若要构成一个合法的罢工,至少需要经过5道门槛。(图/志祺七七Youtube频道)

根据《劳资争议处理法》,在台湾若要构成一个合法的罢工,至少需要经过5道门槛:
1.必须先要有工会
2.不是属于被禁止罢工的行业
3.若有劳资争议,必须先经过工会内部会员「表决通过」,才能以工会的名义向地方劳动局申请「调解」
4.如果调解失败的话,就会进入下一个阶段
5.经工会成员以「直接」且「不记名」的方式投票,「全体过半」数同意才能罢工


台湾目前的工会普及率仅有6%,所以光是第一道门槛,就已经非常难达成,如果要跑完后续的程序,差不多也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以这次来说,机师工会早在去年8月就已经跑完这些程序,当时他们以逼近98%的得票率通过决议要罢工,但也没有立即行使这个权利,偏偏目前台湾法律也没有规定「罢工需要提前预告」,所以这次行动是完全合法的。

其实,早在在2016年华航空服员罢工事件之后,劳动部就曾讨论过「预告期」是否要入法的问题。虽然有些国家确实有明文规定要预告,但他们并不像台湾一样还要先经过这么多复杂的程序。在实务上来说,光是跑这些程序的时间,其实就已经具备了「预告」的效果。

在合法罢工期间,雇主可依法不支薪,但不能片面对员工解雇、降职、减薪,也不能对当事人请求经济损失赔偿。

▲▼罢工后可能导致劳工后续的工作或求职生涯,蒙上黑影。(图/志祺七七Youtube频道)

▲罢工后可能导致劳工后续的工作或求职生涯,蒙上黑影。(图/志祺七七Youtube频道)

如果雇主违法解雇参加罢工的人,在法律上,他们只要被处以30万元以下的罚锾。但对于劳工来说,罢工期间不只没钱赚,甚至可能还会因此直接失去工作,就算走法律程序,也要先熬过动辄数年的缠讼过程,确定胜诉后才能拿回应有的资遣费。更不用说,罢工期间他可能会被列入黑名单里,贴上「难搞」、「贪心」之类的标签,导致后续的工作或求职生涯,蒙上黑影。

志祺七七认为,双方在这部分的攻防上,像是疲劳航班的认定、各国航空公司的派遣标准等等,其实都存在非常大的资讯落差。再加上目前双方还在持续协商的阶段,提出的方案版本也一直调整,所以像各种正反意见的观点和诉求,可能还需要等事情比较确定之后才能整理、定论。

除了诉求内容之外,另一个影响社会大众是否愿意支持罢工的关键,就是「提前预告」的争议了。从前面的讨论可知,机师工会本身并没有「提前预告要罢工」的法律责任,但从结果看来,这种「牺牲别人权益来换取自己谈判筹码」的手段,确实让他们的诉求失焦,甚至遭受舆论抨击。

反对的人认为,光是这样的手段,就已经让整个抗争行为失去正当性了,如果大家不爽就要罢工,那整个国家的生产力就会像法国一样,越来越低,甚至引发黄背心运动。

这就是罢工和社会运动最两难的地方,虽然激烈的手段的确会造成别人的不便,甚至引来强烈的社会抨击,但换一个角度想,如果不透过这样的手段,可能这些议题就完全不会被主流媒体和社会大众看见,也就很难引发后续的讨论。


其实去年机师工会就已经透过各种管道争取权益,也确定取得合法罢工权,但半年多来,相关议题都没有跃上主流版面。在这段期间,如果资方能主动跟消费者告知公司可能会面临罢工的问题,或主动协助处理换票事宜,其实旅客的损失同样也能有效减低。


此外,从数据和实务上来看,台湾的劳权还是普遍弱势的,在双方的经济、权力地位都有明显差距的情形下,别说是罢工,一般员工想要跟老板争取自己的权益,真的都非常非常不容易

假设真的走到罢工这一步,那种剑拔奴张的气氛和舆论压力,恐怕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相对来说,像机师这种高薪的劳工,反而比较能负担罢工失败的风险,透过这样冲撞的过程,也有助于大家逐步培养劳权的意识,甚至建立更完善的法律。

志祺七七认为,不管是社会运动还是罢工,都是一个沟通的过程,工会成员间要寻求共识、劳资双方要寻求共识、社会大众之间也要寻求共识。

▲▼社会大众也应该试著抛开「支持或反对」的二元框架,回到双方的诉求来寻求共识。(图/志祺七七Youtube频道)

▲社会大众也应该试著抛开「支持或反对」的二元框架,回到双方的诉求来寻求共识。(图/志祺七七Youtube频道)

以台湾来说,关于劳资争议的处理经验,大家都还算是位在起步的阶段,不只政府、企业、劳工需要学习去处理,面对这样的争议,社会大众也应该试著抛开「支持或反对」的二元框架,回到双方的诉求来寻求共识。

因为每一个争议的背后,都包含了许多不同的解读角度,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就会有不同的考量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立法的精神,是为了保障劳工最低限度的权益,在合法的情况底下,劳资双方都有权用各种方式去争取对他们有利的诉求。
无论如何,这次的罢工行动都具有非常指标性的意义,至于最后的结果会如何,就让我们一起看下去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