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封建時代,有極個別皇帝懂得力戒奢靡,崇尚節儉。其中,以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最爲典型。我國歷史上的許多封建皇帝橫徵暴效,奢侈無度,使民力國力逐漸衰竭不支,庶民百姓於生靈塗炭之中,終於激發了起義,導致封建王朝的筱亡。鑑於這種嚴酷的歷史事實,李世民、朱元璋提出了“奢侈則亂”的思想。

  李世民的八世祖李景(李廣十六世孫 ),創建西涼國,是爲涼武昭王;父親李淵,七歲襲封唐國公,就是後來的唐高祖 ;“以古爲鏡”的李世民,十分重視總結歷史經驗。在李世民看來,隋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隋煬帝窮奢極靡。李世民還從天命論出發,來論證“奢侈則亂”的思想。他認爲:國滅是民衆反叛,百姓做賊的結果。而民衆反叛、百姓做賊,又是昏君奢侈,徵數過重的結果。因此,昏君奢靡,是導致國滅的重要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從五歲起給地主家放牛,基本可以說是三代貧農。他的“奢侈則亂”思想,也是總結歷史經驗。洪武初年,他就對侍臣指出:“自古王者之興,未有不由於勤儉,其敗亡未有不由於奢侈。”在朱元璋看來,物質財富充裕,庶民百姓豐衣足食,是長治久安的重要條件,但做到這一點還遠爲不夠。要真正實現長治久安,還必須以節儉作爲保證。如果沒有節儉作保證,即使一個國家的物質財富再多,也會在奢侈之風的吞噬下喪失殆盡,最終導致國滅。

  明代金碗

  李世民、朱元璋在論述“奢侈則亂,以儉養德”思想時,還把“躬行節儉”付諸實踐。在此僅舉幾例。受隋煬帝的影響,唐初的皇親國戚,都好玩鷹弄犬,李世民本人也頗有這方面的嗜好,但爲躬行節儉,他即位伊始,就“禁鷹犬,罷貢獻。”並令日本遣唐使犬上三田,將進貢的美女帶回;明代的達官顯宦用餐,皆用金銀玉器,甚至出現了金碗喂狗,以示尊貴。而朱元璋則從“躬行節儉”出發,拒用此類器具。甲辰三月,江西進獻陳友瓊之金牀。朱元璋對侍臣說:“陳氏父子窮奢極靡,焉得不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