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屆百姓不夠愚昧,沒有為了隋煬帝建築奢華事業,甘願一死。

不理解的可以感受一下,隋朝4600w人,十幾年後領土比隋朝大統一天下後的唐朝只剩下1000w,可見隋煬帝導致的死亡率是多少了,換成你身邊的人都活不下去了,死了你也反。

大業九年,隋煬帝平定楊玄感叛亂。隋煬帝對御史大夫裴蘊說:「玄感一呼而從者十萬,益知天下人不能太多,一多就相聚為盜。不盡加誅,無以懲後!」於是株連甚多。

後大業十一年,隋煬帝回到東都,顧視街頭,謂侍臣曰:「猶大有人在。」意謂向日平楊玄感之亂,株連太少。

再後來,隋煬帝看天下大亂,不願意回到東都。就想留在江都。但從駕將士卻多關中人。隋煬帝竟然為了留住將士的心,允許將士就地成家。一開始還找些寡婦給將士配對,但寡婦不足,直接找良家婦女讓將士凌辱,最後一發不可收拾,士兵奸淫擄掠成風。

大業十四年,有宮人白蕭後曰:「外間人人慾反。」蕭後讓其言於帝,隋煬帝大怒不信,將宮人削首。後又有宮人向蕭後言外間有人謀作亂。蕭後說:「天下事一朝至此,無可救者,何必告訴陛下,徒令帝心憂呢」?

隋煬帝曾對蕭後說,「外間大有人圖謀我,然我不失作長城公(南陳末帝,隋朝滅陳封長城公),卿不失為沈後。」後又照著鏡子,跟蕭後說:「大好頭顱,當歸何人」?後又打算保據江東,做一割據帝王。從駕驍果多關中人,久客思鄉,見皇帝志在割據江南,於是作亂。

隋煬帝問賊首馬文舉說,我有何罪,卿等要殺我?文舉回復說:「陛下違棄宗廟,巡遊不息,外勤征討,內極奢淫,使丁壯盡於矢刃,女弱填於溝壑,四民喪業,盜賊蜂起;專任佞諛,飾非拒諫;何謂無罪!」

煬帝說:「我實負百姓;至於爾輩,榮祿兼極,何至於此,今日之事,首謀為誰?」

馬文舉說:「溥天同怨,何止一人!」於是殺了隋煬帝。


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志大才疏。用經常形容學生的一個詞就是眼高手低。

在這之上,隋煬帝之所以失敗還有原因。沒擔當,如後期直接縮在江都。


求求題主去把初中歷史課本再(這個再字可能應該刪掉)讀一遍吧,那裡有你需要的正確答案。


古代百姓太愚昧,楊廣宣傳不到位。

楊廣大帝並沒輸,「功在千秋」傳萬古。

殺了道衡又如何?科舉制「還不是往我身上挪?

元朝運河算什麼,還不是都說成楊廣的轍。

婦女修河又怎樣?男女平等要表揚。

溝通南北最聰明, 知道以後首都在北京。

三征遼東不後悔,打擊門閥理由給。

北周改隋我有理,摘桃子有人幫著洗。

誰說楊廣石樂志,很多磚家佞老師。

不按皇帝意思辦,仕途很難往上攀。


隋煬帝輸的原因,追根溯源,在他爹隋文帝身上。

公元589年,隋文帝統一全國。公元597年,即開皇十七年,政府府庫充盈,財政充裕,隋文帝宣布天下免稅,這被稱為開皇盛世。統一中國才多少年,居然就有了「盛世」。回頭看看其他王朝的盛世,漢朝到文帝的盛世,過了四十多年,唐代到開元盛世已過百年(貞觀之治只是政治開明,經濟尚未完全恢復),宋代到仁宗盛世有六十多年,明代到仁宣之治用了五十多年,清代從入關到康熙後期的盛世用了六十年左右。

從這裡可以看到一個規律,一般王朝經濟繁榮期,基本要在結束統一戰爭後五十年左右。而開皇盛世距離統一隻有不到十年,這種「盛世」的積累從哪來?而且這種「盛世」只傳到第二任皇帝,王朝就分崩離析了,這裡面肯定有問題。

這是因為,所謂的「開皇盛世」其實是極端畸形的國富民窮。隋朝也算是歷二世而亡。老百姓活不下去才造反。這種「盛世」和老百姓沒有半毛錢關係。

隋文帝嚴格土地和人口的統計,由此建立了一套極端高效的抽稅系統,民間財富迅速枯竭。而皇帝又掌握了充裕的財政,花錢的慾望騰騰而生,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衝動像青春期的少年渴望異性一樣難以遏制。這是人的本性。你如果突然得到一大筆錢,也會升起這種慾望。

在那個年代,什麼是「大事」?當然是基建項目,對外戰爭了。隋煬帝大興土木,開鑿連通運河,修建宮殿,發動征高句麗和土谷渾的戰爭。而此時,人民已經非常貧困了。

中國集權時代創立的編戶齊民制度,本是為財政建立穩定的稅源。然而為了不過度壓榨百姓,這種戶籍制度又要保持一定的彈性空間,或者說模糊性,這樣老百姓能逃避一部分苛捐雜稅。因為帝國自上而下的統治秩序,上級對下級的壓榨基本沒有什麼太大風險,官對民的壓榨可以說是隨性而來,下級官員向百姓增加額外稅費,基本沒有任何制約。但從中央來看,只要別把百姓逼的活不下去造反就行。三國時期蜀國一些縣歸附魏國,曹丕發現這些地方的戶籍殘缺混亂,人口、土地統計高度不準確,於是想嚴格統計。然而司馬懿卻看到了這其中的竅門:正是因為蜀漢採用了嚴密的管理制度,對這些地方壓榨太狠,他們才叛變,魏國不應延續蜀漢的錯誤,應該給這些人留有一定的模糊空間。他勸阻了曹丕。

隋文帝在當北周相國時,就看到了財政的重要性。北周之所以能滅掉北齊,就是北齊人口統計混亂,稅收大減——北齊規定光棍納稅減半,很多人結婚就不登記,政府毫無辦法,導致政府稅收減少60%以上。隋文帝統一全國後,對崤山以東的地區,進行嚴格的人口普查,所有人都要到官府登記,如果發現隱瞞,不僅本人面臨嚴厲處罰,連里正都要發配。由此,隋朝建立了非常準確的人口普查數據,從而建立了一套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各州各縣每年清理一次戶籍。這套戶籍管理制度使得政府控制了民間各個角落,幾乎沒有人能逃避稅收和徭役了。

而對土地的統計,隋朝政府則是大大浮誇。開皇九年的統計,全國共有十九億四千萬畝耕地。換算成現代畝為二十一億三千萬畝。比現在的耕地還大。可隋朝的版圖不如現在大。而漢唐時代,中國的耕地一直在五億現代畝左右。可見隋朝土地統計浮誇到何種地步。

這種統計「大躍進」給民間造成的災難不言而喻。政府按照這個土地統計徵收了過高的稅賦,實際土地產出沒那麼多,老百姓能不窮嗎?

由於政府徵稅機器過於高效,財富迅速向政府手中聚集,而民間則不斷滑向貧困。這就埋下了隋煬帝時期官逼民反的種子。

隋文帝也曾發布過免稅、降稅,可這都是短期性、臨時性的,對於徵稅系統長期高效的抽取民間財富導致國富民窮的趨勢,並無緩解。

隋煬帝即位後,如此豐裕的財政給了他極大的錯覺。大業五年(公元609年),全國共八百九十萬戶,四千六百零二萬人,這一年,隋煬帝發動了征伐土谷渾的戰爭。而唐朝貞觀年間,全國總戶數才三百多萬。到開元年間,戶數才與此時差不多。隋煬帝的軍隊紀律相當不錯,他本人也是軍事統帥,也發布過減稅政策。可這一年的土地統計是多少?五十五億八千五百萬畝。這已經同實際土地畝數相差十倍。這意味著老百姓要交這麼多土地的稅賦。民間已經不堪忍受了。

大業八年九年和十年,隋煬帝發動三次征伐高句麗戰爭。各地發生災害,開大運河、軍事行動和修建宮殿又要加稅加役,終於超過了民眾承受的臨界點,於是發生了社會大崩潰。各地揭竿而起,官員也紛紛叛變。

隋煬帝從個人私德來說只有小過,並非屬於那種非常不堪的。而且他也曾體恤人民,率領軍隊風餐露宿。可這一切,對於隋朝的統治沒有任何用處。

隋煬帝的失敗在於:從隋文帝開始,中央集權的強幹弱枝傳統,走向了極端,使得枝葉迅速枯萎,從而反噬中央這個「干」。編戶齊民的殘酷壓榨效用在虛報浮誇中被大大強化。而財政充裕又向當權者發出了錯誤信號。大國崛起有所作為的慾望,使國君看不到社會蘊藏的風險,而急於炫耀自己的治理成果,並且好大喜功。社會統治的張力超過臨界點,最後只能推倒重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