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一邊是長年超負荷運行的公立醫療系統,一邊是激烈競爭的商業醫療保險市場,一邊是港府推行的“自願醫保計劃”


全文5206字,點擊文末鏈接可暢讀全文,也歡迎參與文末評論。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財新特派香港記者 劉雁菲


中國香港是一個醫療服務市場供應量和保險產品供應都較爲豐富、商業化醫療覆蓋率較高,能較爲有效地彌補公共醫療效率的城市樣本。


約半數的商業醫療覆蓋率


香港與內地在醫療制度上的不同,導致了商業醫保市場發展的規模和階段有所區別。內地居民在看病時,往往通過政府設立的醫療保險報銷大部分門診、手術、住院及醫藥費用,且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公立醫院,而民營醫院、特需門診或者部分公立醫院的國際部,則不在基本醫保範圍內,居民需額外購買其他商業保險。


而在香港,醫療體系相對成熟,大致分爲三個層次:香港醫療管理局(下稱醫管局)管理的公立醫療、私立醫院、私人診所,三種醫療體系的價格、服務、醫療水平不盡相同。


香港市民在公立醫院求醫時,只需繳交固定的診費,例如急症室180港元/次,專科門診首次135港元,其後80港元/次,每種處方藥的收費爲15港元,即使是公衆病房的住院費用爲100港元-120港元/天,包含了所有臨牀、生化及病理學檢驗、一般護理費用以及定量的醫藥等。這樣的體系,令公立醫療機構的運作方式可以發揮內地醫保的功能。


雖然在公立醫院就診“物美價廉”,但由於公立醫院的高負荷,看病輪候時間相對較長。目前,不同專科的預約等候時間的中位數超過41個星期;2010年至2017年間,急症室次緊急個案的平均輪候時間增加54%至114分鐘,而同期嚴重醫療事故發生數目上升21%至40宗。此外,公立醫院長年高壓力的工作環境,醫護人員流失嚴重,冬季疾病高發期,有醫生連續工作超過30小時。


因此,不少香港市民看病,會根據病情選擇私家醫療服務。香港的私立醫院,運營偏市場化,費用較高,每家醫院擁有自主定價權,與之相應的服務和醫療水平相對較高。


例如,在香港私立醫院中屬於高端的養和醫院,專科門診首次診費爲1000港元至2000港元,複診從800港元起,部分化驗、檢查費用需另外支付,比如超聲波檢查,不同部位的單次費用從近900港元至4000港元不等,這一價格大概是內地醫院的6倍至30倍。如果病人需要手術,則還需額外支付手術室費、病牀費、醫生巡房費等,這些費用單價從千餘至上萬港元不等。


治療費用高昂,令市民傾向於先購買商業醫療保險,以減輕醫療負擔。



自願醫保計劃


2019年4月1日,歷時近十年,香港政府推行的“自願醫保計劃”(下稱“自願醫保”)終於靴子落地。有專業人士稱,這纔是真正意義上的“稅優健康險”。


所謂“自願醫保”,是香港政府推出的一項政策措施,以規範個人償款住院保險,保險公司和消費者的參與均屬於自願性質,該計劃希望讓受保於自願醫保產品的人士在有需要時可以選擇使用私營醫療服務。其政策目標包括提升住院保險產品的保障水平;爲市民提供多一個選擇,透過住院保險而使用私營醫療服務;長遠可望減低公立醫院壓力。


“自願醫保”的產品由保險公司提供,但須先向政府註冊。港府爲鼓勵市民參與該計劃,對納稅人就自己及親屬在該計劃下交付的保單保費提供稅務扣減,每名受保人每年最高扣除額爲8000港元。從首批推出市場的38個產品來看,平均標準保費爲4000港元,按年階段劃分的保費從2000港元至9800港元不等。如果按香港15%的標準稅率計算,市民可享有300港元至1200港元的稅務扣減。


政策助推商業醫療保險發展在香港尚屬首次,這也是港府2008年推出醫療改革的相關措施之一。究其根源,一是因爲公用醫療體系的超負荷運行,二是商業醫保市場未完全激活。


商業保險市場覆蓋率仍有限、公立醫院資源嚴重不足,上述種種現象直接推動了香港“自願醫保”的改革。



如何有效控費


香港的商業醫療保險同樣面臨控費難題。香港保險業聯會2015年的數據顯示,香港的醫療費用通脹率高達8%至10%。而香港每年的基本通脹率還不到3%。“醫療成本在往上走,這是一個世界性現象。”柳志堅表示,醫療險本身賺錢就不容易,但這也與不同保險公司的經營經驗有關。


柳志堅解釋說,相較於危疾、人壽類按保險條款一次性賠付的特徵,醫療險則帶有高頻賠付的特徵,隨着社會老齡化,投保人住院發生的頻率和住院天數都會上升,且這種上漲通常爲成倍增長,令社會整體醫療費用佔GDP的比例加速上升。他還表示,當一項醫療技術越來越成熟,其成本會下降,反之,創新醫療技術的使用也會拉高成本;另外,香港醫護人員的薪酬水平漲幅也高於基本通脹率,綜合影響推高醫療成本。


在香港從事保險業七年的吳威告訴財新記者,購買醫療險的目的就是去私家醫院治療,買的人越多,用的機會也會越多,這是很自然的現象;此外,有些保險銷售代理在推銷產品時或多或少會鼓勵客戶“濫用”私家醫療服務,但在理賠的時候,很多保險公司很難界定是“濫用”還是病理需求,舉證複雜導致保險公司難以拒賠。



內地赴港投保潮


2003年,在香港向內地開放自由行的同時,也將香港保險市場的大門一併打開。翻查香港保險業監管局數據可以看到,從2004年至2018年,香港向內地訪客發出的新造保單保費佔比從5%左右一路提升至30%,金額也從2004年的18億港元逐步提升至2016年的727億港元。


2015年至2016年,人民幣匯率走軟令內地訪客赴香港投保的趨勢達到一個高度,2014年至2016年,香港向內地訪客發出的新造保單保費分別爲244億、316億和727億港元。2017年人民幣匯率走勢平穩,較美元及港元表現強勁,內地訪客來港購買保險的動力下降;此外,2016年下半年開始,內地資金進出境措施收緊,部分保險公司調整銷售策略,亦造成保費下降。2017年香港向內地訪客發出新造保單保費金額同比下降30%至508億港元,2018年進一步下降6.4%至476億港元。


香港保險主要分爲一般業務和長期業務,內地訪客赴港購買的多爲長期業務下的人壽保險產品。其中,重大疾病、醫療、終身人壽、定期人壽、年金險等屬於醫療/保障型保險;投資連結險、萬能壽險屬於儲蓄/投資型保險產品。萬能壽險的投保人可彈性增加保費,也可按一次性交付或定期交付的方式配置資產,但也增加了內地資金外流的風險。


(以上爲內容節選,全文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熱門文章:


藥房託管落幕

他們爲何喫藥成癮

國產腫瘤免疫藥圈地

腫瘤用藥基因檢測亂象

爭議國家版輔助用藥目錄

帶量採購動了醫院的奶酪

一種誤診漏診率近9成的疼痛

爲什麼每年走失50萬老人?

壓牀:ICU不能承受之重

死在旅居養老路上的老人

心血管疾病中的“癌症”

在中國研發孤兒藥

百白破疫苗憂患

塵肺病案中案

變色的“淡藍

罕見病移民



更多相關文章:


爲什麼你買不到合適的商業醫療險 [2019-04-23]

在支付寶上爲全家人投保了“網紅”商業醫療險“好醫保”之後,禁不住伯父勸說,孟麗(化名)還是在投保後的第三天選擇了退保。因爲伯父告訴她,國家基本醫保體系已相當完善,商業醫療險是雞肋。


孟麗的伯父是中部省份的一個地方醫保局局長。33年醫保局的工作經歷讓他堅定地認爲,中國的基本醫療基本解決了全國逾13億人的“看病貴”問題,可以算得上世界奇蹟。醫保基金維持收支平衡,每年略有結餘,也讓他覺得醫保系統不會“玩不轉”。


然而,一旦個人遇到“看病難、看病貴”的時候,又會提出疑問:爲什麼國外較爲普遍的商業醫療保險就在中國投保無門,難以用來改善就診效率和質量呢?這樣也不利於“構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並忽視了基本醫保當前面臨的沉重壓力。


中國商業健康險爲何發展水平低 [2019-03-24]

“我們整個的商業健康保險發展速度是比較快的,但是發展的水平很低。”近日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的商業健康保險與基本醫療保險銜接機制研究報告發佈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教授朱儁生說。


他指出,中國商業健康險有巨大潛力,但至少有五方面的制度性障礙阻礙了商業健康險的發展,使得其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中的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會上同期發佈了商業健康保險與基本醫療保險銜接機制研究報告。


五大障礙之中,首先就是中國醫療服務市場競爭性不足。朱儁生認爲,當前醫療服務市場主要是公立醫院壟斷,不管是對國外還是國內開放不足,進入、價格、生產、人員等行政管制嚴格。導致保險機構難以控制醫療費用,更難以介入醫療服務過程,與醫療機構整合難度很大。


泰康在線:百萬醫療險“微醫保”如何成爲新“網紅”? [2017-12-29]

8萬億規模的大健康產業市場,引來無數“掘金者”紛紛入局。國內幾家大型傳統保險公司更是將大健康業務列爲集團核心戰略之一。比如平安集團就將健康醫療列爲其兩大核心戰略之一;而十多年前就涉足養老領域的泰康保險集團,目前正在全力打造自身的大健康產業鏈。


2015年成立的泰康在線是泰康保險集團整個大健康業務一個極其重要的互聯網入口。泰康在線也是目前國內大型傳統保險公司中唯一一家獨立成立互聯網保險平臺的公司。


目前,國內共有四家公司拿到互聯網保險牌照,泰康在線是其中之一。另外三家分別是衆安在線、安心保險、易安保險。


閱讀以上精彩文章,請關注財新網


版面|劉登輝 紀思琪


本文首發於財新網

我們堅持並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轉載授權、投稿及爆料請聯絡財新健康管理員

郵箱:[email protected]

商務合作:Fiona  1861289198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