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乎家樓

  2017年底,PAPI醬在網上發佈了一個視頻,30歲的PAPI對話18歲的自己,你想對當時的自己說什麼?跟很多電影裏橋段一樣,她說的是:“一。定。要。買。房。”

  但也有人不這麼認爲。

  “8年後,中國最便宜的東西可能就是房子。房子如蔥、如樹葉。”同在2017年,“對錢沒興趣”的馬雲,在杭州全球峯會上語出驚人。

  如今兩年過去了,房子還遠沒有變得如蔥便宜,但碧萬恆地產三巨頭創造的利潤,已經直追BAT三巨頭。

  各家出爐的年報顯示,2018年裏,碧桂園(2007.HK)淨利潤485.4億元、萬科(000002.SZ)492.72億元、中國恆大(3333.HK)722.1億元,地產三巨頭共計1700億淨利潤。

  而BAT三巨頭裏,2018自然年裏騰訊淨利潤787.19億元;百度淨利潤275.73億元;阿里巴巴淨利潤696.42億元。互聯網三巨頭合計的淨利潤爲1759.34億元。

  從賺錢能力來看,地產與互聯網實力相當。誰更值得投資?究竟房地產還是互聯網企業?

  如果從業績上來看,阿里在美股以每年3月31日作爲財年起止點,我們以2018自然年爲例,從營收上,BAT三家總營收爲7602.49億元,同比增長54%,地產三巨頭總營收11429.6萬元,同比增長13.6%;

  在淨利潤上,BAT三巨頭總計1759.34億元,同比增長22%。其中主要是阿里拖了後腿,過去一年裏阿里由於受到大規模收購以及期權獎勵的影響,淨利潤下滑較多。

  從市值來看,目前阿里巴巴市值約4650億美元,百度市值約600億美元,騰訊市值約4450億美元,三者(BAT)市值合計爲97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5153億元。碧桂園市值約2719億港元,恆大3417億港元,萬科3565億元人民幣,共計8814億元人民幣,不到BAT市值的14%。

  焦慮的BAT們

  過去一年,BAT股價都經歷了劇烈的變化。52周裏,騰訊股價在251.4元港元至431.6港元之間,百度股價在153.7美元至284.2美元之間,阿里股價在129.7美元至211.7美元之間。

  騰訊最是“高處不勝寒”。

  2017年,騰訊股價一路上漲。從年初的不足200港元,上漲至年底超過400港元,更以40845億港元(約合5228億美元)的市值超過Facebook,成爲全球科技第五大市值公司,僅次於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

  這一年,彭博億萬富翁全球排行榜顯示,代表互聯網的馬化騰已經趕超房地產領域王健林,成爲中國第二大富豪,第一是馬雲。“錯失騰訊”成了從投資人到股民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深創投倪澤望在一次公開場合直言:錯過騰訊是深創投最大的“傷痛”。

  但到了2018年,一篇《騰訊沒有夢想》的文章,令外界開始質疑這家“投行化”的公司失去創新能力,加上頭條系、抖音的進攻,還有遊戲版號停發的寒冬,騰訊股價一路走低。

  騰訊的經歷只是冰山一角。伴隨着人口紅利消失,焦慮的互聯網巨頭們不得不做出改變了。

  或許正如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所說,“所有商業競爭,到最後都會變成組織的競爭”,願景也好,戰略也罷,需要與之匹配的執行力,組織架構也是生產力。

  BAT中,騰訊最早對外釋放變革信號。

  去年9月底,騰訊在原有七大事業羣(BG)的基礎上進行重組整合。保留原有的企業發展事業羣(CDG)、互動娛樂事業羣(IEG)、技術工程事業羣(TEG)、微信事業羣(WXG);新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CSIG)、平臺與內容事業羣(PCG)。

  “沒有產業互聯網支撐的消費互聯網,只會是一個空中樓閣。”馬化騰說。

  兩個月後,馬雲“接班人”張勇宣佈新一次組織架構和管理層調整,涉及阿里雲、新零售、天貓、阿里媽媽等多個業務。

  其實馬雲早有預見。2016年他曾說,純電商時代已經過去。從長期來看,電商的收入增長也將受到流量見頂影響。

  2018年底,李彥宏發公司架構調整信,宣佈啓動新一輪戰略升級,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在“夯實移動基礎,決勝AI時代”戰略下,進一步提升技術平臺核心優勢,同時加速推動AI時代產業智能化的升級。

  股票市場短期來看是“投票機”,長期來看是“稱重機”。

  過去,BAT經歷了一次次泡沫破裂與寒冬淬鍊,仍無法逃脫週期性的挑戰,但也展現出更強大的生命力。

  如果看未來,BAT們的發展空間,包括了信息流、人工智能、擁抱產業互聯網、數字商業經濟體等機會。

  同時,它們也無法割裂與包括地產在內的各行各業的聯繫。一個現象是,近期騰訊投資貝殼找房,阿里聯合諸葛找房,而百度則再次啓動了房產頻道。

  反覆的碧萬恆們

  4月2日,港股上市公司陽光100(2609.HK)發佈公告,公司與融創西南房地產開發集團等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後者同意購買重慶陽光100的70%股權,總代價約13.34億元。

  陽光100主席兼總裁易小迪,和王功權、馮侖、劉軍、王啓富、潘石屹一起,被稱爲“萬通六君子”之一。他們是地產行業第一批創業者,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做項目,接着伴隨“房改”、房地產市場化而迅速壯大,成爲婦孺皆知的明星企業家。但而今,王功權、劉軍、王啓富已經在基本退隱江湖,馮侖忙着觀點輸出,潘石屹忙着推廣他的3Q還有拍照片。

  他們的企業早已退出第一梯隊,新的流量留給了輿論浪尖的楊氏、恣意併購的孫氏、火中取栗的黃氏等人。

  地產行業成爲碧桂園、萬科、恆大、融創的時代。根據年報,前三名的碧萬恆2018年銷售額分別爲7286.9億元、6069.5億元 、5513.4億元(其中碧桂園爲權益銷售額,據觀點指數統計的數據,其2018年合約銷售額爲7016.9億元,仍是行業之首),營業收入分別爲3790.8 億元、2976.8億元、4662.0億元。

  2013年冬天,北京石佛營的產權交易中心徹夜排隊,凍得手腳麻木的人們甚至買黃牛號辦理過戶,還有人做起了生意賣起了熱薑湯。2016年,全民談房,樓市和共享單車一起沸騰。在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5%之前,房地產行業仍有可觀的增長空間。但人口紅利減退,地產增量市場面臨天花板,存量市場證券化工具不足,這些都是事實。

  在這一背景下,頭部企業想持續做大並做強,難上加難。

  一方面規模持續增長,另一方面頭部房企都不再提規模增長,充滿對攤大餅式的低質量增長的焦慮。

  “今天我們特別焦慮。”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9月8日在萬科拉薩媒體溝通會上說,萬科最大的焦慮在於如何找到新的發展渠道、路徑與方法,沒有現成的道路可以學習。過去幾年,一直專注住宅的萬科開始在北京等地佈局商業地產,又積極探索養老等業務。

  彼時,地產行業都在提多元化。孫氏曾在發佈會上說自己看有色金屬礦,並積極接觸鏈家。當然,比這個更廣爲人知的是,他投資了樂視,並曾爲此在發佈會上落淚。

  這一波多元化風潮裏,地產商嘗試了物業服務變現,嘗試了養老、文旅,嘗試了糧油礦泉水,當然不會忘了嘗試更時髦的O2O、新能源汽車。雖然包括樂視在內,這些投資股市還未到終局,但財報裏,給企業帶來營收和利潤,保障員工年終獎的,仍然還是地產。

  因此,2018年萬科高喊“收斂聚焦”、“活下去”,堅持鞏固提升地產主業基本盤。上月融創業績會後,面對是機器人好還是農業好還是汽車好的提問,孫宏斌笑答:“房地產好。”

  拿地行爲也佐證了開發商對主業的倚重。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 29142 萬平方米,同比增長了14.2%。春節後,一位房企的朋友告訴乎先生,跟去年的冷淡不同,最近各家企業的投發團隊都忙起來了,營銷團隊則在觀察“一城一策”的具體政策,期盼着本年度第一個搶收窗口。

  川財證券研報稱,近期廣州、青島、等地都出現政策微調,這符合市場發展需要,符合“一城一策”的政策導向,地方政府根據自身狀況進行政策微調的空間較大,這也意味着當前階段基於政策寬鬆預期的博弈行情仍將反覆。

  “博弈”、“反覆”,這可能是世界上最讓人焦慮的兩個詞了,增量焦慮的開發商們,以及這個池子裏的投資者們,正在等待下一波政策,以及隨之而來的反覆行情。也許等有一天,房子工藝越來越好,配置真正智能,物業服務真正人性的時候,房地產的草莽時代纔會真正結束,房地產的粗放增長故事,纔會真正講完。

  前文中我們提到碧桂園超過7000億元的銷售金額,7000億元,多麼令人震撼的數字。但跟互聯網比如何呢?2018年天貓雙十一當天成交額突破2135億元,這意味着,碧桂園一年的銷售金額,等同於3.3個天貓雙十一。而3月29日華爲剛發佈的業績顯示,2018年其全球銷售收入達到了7212億元人民幣,這家公司去年投到研發上的錢,就超過1000億元。

  另外值得一提的數據是,據世聯行統計,2019年至2021年的三年間,房地產行業共有1.8萬億的到期債務。其中,2019年需兌付的債券規模爲4464億元,比2018年增加近一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