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声,这篇主要是在探讨新加坡的经济与一些公共政策,内容是从去新加坡之前所阅读的"小国的发展之道-新加坡" 一书与至当地和当地导游讨论新加坡的经济及政策(公积金与医疗)加上旅游时的所思所见纪录而成。)

从新加坡旅行回来,我的感想是新加坡有很多方面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至少,是我目前去过的几个国家对于该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感受最深的,因为新加坡是一个有妥善规划检讨,知道未来要怎么发展的一个国家,而我想,目前台湾最缺乏也就是这种具有明确方向的发展目标吧! 所以就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这几天我的所见所思与所想啰。

    先从经济发展讲起好了,虽然新加坡在40年前与台湾同样都身为亚洲四小龙,以快速高度的经济成长闻名。但近十年来,台湾经济成长趋缓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则持续成长,目前台湾的人均GDP约20364美元;相较于新加坡的52051美元有很大的差距。当然,造成差距的原因牵涉很广,毕竟两国的经济产业、政策与政治情况都很不相同。

    不过就我这次和当地导游聊天得到的资讯,发现到近年来台湾与新加坡的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台湾政府近年的国营企业纷纷民营化,政府对于市场的干涉逐渐缩小;但反观新加坡则不然,新加坡是十足大政府主义的经济模式,也就是政府主宰了新加坡大部分的经济活动,也有人称之为国家资本主义。 

DSC02734  

(新加坡的港口繁忙,无时无刻都有船只停泊。此外,新加坡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炼油中心之一)

    到当地的第一天,导游就和我们提起新加坡的课税很低,是全球最有竞争力的税制之一。在扣除个人免税额后,个人所得税会以累进税率课征,初始税率为0%,最高税率为20%。来自境外的收入或在境外收到的收入无须纳税,亦无须担心资本利得税或房屋税。简言之,根本就是有钱人的天堂嘛,难怪一堆有钱人要移民新加坡。

    听完之后我实在很好奇新加坡的政府如果课税那么低,社会福利要怎么维持呢? 原来秘诀在于新加坡有一项很特别的社会保险制度,也就是公基金,简单来说就是从每月的薪水扣除40%强制加入公积金的户头,而这笔钱则可以用在买房、医疗与购买退休的终身俸上,当然薪水越高的人存越多的公基金也就可以使用越多,算是自己对自己未来负责的一个制度(题外话,前段有提到新加坡政府进行多项海内外的投资,掌握了国家经济产业,这么多的钱就是来自这一大大大笔的公积金拉),这种做法是新加坡独有的社会保险模式,但其实我后来越听觉得越棒(见住宅与医疗)。

    住宅方面,84%的新加坡人口居住在由政府建造的组屋中(即公共住宅),价格非常低廉,并且还可以高价再转售给无权购买新组屋的新加坡永久居民或选择不婚单身独居的新加坡公民。组屋之外最多人居住的是私人性质的住宅楼房,价格一般是政府组屋的四、五倍之多。导游表示组屋购买转卖的规定非常多,例如需结婚、五年后才可转卖等规定,而购买方式则是透过前述的公积金支付,越大越豪华的房屋自然会越贵。

    但让我著实震惊的是,同样是和台北一样居住人口密度超高的新加坡,30坪左右的房屋只要700万台币左右......只要700万耶= =,台北市随便都要1500~2000万才买的到,尔且人家新加坡的人均收入是我们的两倍半耶QQ,台北的房价对一个月收入4万的年轻人来说连贷款都缴不起实在是贵得太扯了(拜托政府快正视这件事好吗??????不要整天只说我们大学毕业生是草莓领22k)。

    医疗方面,新加坡的医疗保险同样也是以公积金所支付,原则上也是你缴多用多,用多少就从里面扣多少,可避免民众医疗浪费,我想这点或许是台湾健保未来不倒的解决知道阿。新加坡的妇产科医师年收入可高达700万台币,医护人员的休假正常福利佳,但至于当地新加坡人满不满意这样的医疗我没问也不知道他们喜不喜欢,但新加坡的医疗水准是世界前几名我想是无庸置疑的ㄎㄎ。

  600599_2892056757199_742021655_n  

(当地国宅,那一根根的是...晒衣架xdd)

    讲到这,大家应该还...醒著? 

旅行心情

这次的新加坡旅游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不过当然不是因为有多好玩还是环球影城有多棒,而是在于所体会到的不同的历史、文化、经济与政治发展,相信对于从小在岛国长大接受日复一日没内容没营养的新闻与谈话性节目我们会带来很多震撼与启发。趁著年轻去国外走走看看,拓展自己的眼界,往往能发现许多原先在台湾所没有发现的问题,又或著是台湾可以借镜学习的地方,最后还是想说:

    台湾,加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