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在於清王朝的內外各方勢力平衡做得最好。

滿清任何時期,都沒有一方獨大的局面出現。朝廷內外始終有宗室貴族、文官集團互相制衡,宗室內部有互相牽制,文官集團內部互相牽制,軍隊一直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而八旗中上三旗和其它五旗互相牽制,八旗兵和綠營互相牽制。可以說,歷朝歷代的朝政制衡,清代是做的最好的。

有完善的權力制衡系統,就沒有了使用宦官的必要。這才是清代沒有宦官亂政的關鍵。別說李蓮英。李蓮英雖然利用慈禧的寵幸攬財斂財,但從不敢直接插手國政。前面有一個例子,安德海,囂張了點兒,出了都城就讓丁寶楨砍了。叫你亂政。

實際上,凡是出現宦官亂政的朝代,都在於皇帝瞎操作,導致朝政失去了平衡。

比如,東漢分三國,直接起因是十常侍也就是宦官作亂,而宦官之所以能作亂甚至荼毒後宮廢立皇帝,關鍵在於光武帝劉秀是因為地方豪族起家,即位以後開始打壓豪族,而豪族被打壓,東漢後來即位的皇帝如沖帝桓帝靈帝哀帝等等,大多是沖幼即位。即位時年紀太小,朝中豪族文官集團勢力不振,就不得不依靠後族,也就是外戚。

如此也就造成了外戚專權。皇帝長大,試圖親政掌權的時候,文官集團、武將都無可依靠,就只有依靠身邊的宦官以制衡外戚,試圖奪回權力,因為只有宦官從小陪著長大,熟悉,可信任。外戚和宦官之間的蹺蹺板遊戲,互相攻殺,如是就造成了五侯之亂,十常侍之亂等等宦官亂政的問題。

再比如,唐藩鎮勢大,尤其是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皇帝既不信任文官,也不信任武將,後來更直接建立了帝王直屬的禁軍——神策軍。不敢讓外人領軍,把這隻軍隊交給宦官,就導致晚唐宦官權勢熏天,甚至多次廢立皇帝。

所以說,唐末宦官亂政的原因,也是朝政失去了平衡。

至於清之前的明,應該是宦官最囂張的時期。原因不也是朱元璋把淮西勛貴殺得乾乾淨淨,把武將屠得乾乾淨淨,外戚嚴格限制,皇后都不能挑世家大族,只能從民間選擇,以免外戚與內廷勾結。但總要人治國,使用文官,造成文官集團如東林黨一黨獨大,勛貴沒了,武將沒了,外戚沒了,不使用宦官來制衡東林黨,又能用誰?

在這一點上,清廷是成分吸取了教訓的。從來沒有讓任何一方獨大過,自然也就不用依仗宦官,也就不會有太監亂政的結果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