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美尔人的来源及历史文化背景(1)

人类历史,从公元前5000年以后,便逐渐清晰起来了。通过西方考古学家的不懈努力,将西亚的一段历史比较清晰地给淘了出来。这就是目前世界公认的人类最早文明——两河文明。两河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Mesopotamia culture)。主要由苏美尔(Sumerian)、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组成。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巴比伦(Babylon)的所在,也称巴比伦文明。

两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因两河流域的定期泛滥,使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适于农耕的肥沃土壤,称作美索不达米亚平原(Mesopotamia,希腊文,意为「两河之间」,现伊拉克(Iraq)境内)。北接亚美尼亚高原,南临波斯湾,东与西伊朗山脉为界,西与叙利亚草原和阿拉伯沙漠接壤。

由于这一带在地图上好像一弯新月,所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考古学家詹姆斯布雷斯特德(James Henry Breasted)把这一大片的土地称为「新月沃土」。新月沃土上有三条主要河流,约旦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包括今日的巴勒斯坦、约旦河、叙利亚及两河流域,共约40-50万平方公里。

两河文明的中心大概在现在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带。两河流域习惯上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大体上以今巴格达为中心,北部称亚述(Assyria),得名于亚述城(Assur),南部称为巴比伦尼亚(Babylonia),得名于巴比伦城(Babylon)。巴比伦尼亚以尼普尔(Nippur,今努法尔)为界,又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称苏美尔(Sumer),得名于最早文明的创立者苏美尔人(Sumerian);北部称阿卡德(Akkad),得名于阿卡德城及创建者阿卡德人(Akkadian)。两河领域除了这些都城外,还有埃利都、基什、拉格什、乌鲁克、乌尔、尼普尔、舒路帕克、西帕尔、乌玛、阿克沙克、拉拉克、阿达布、尼尼微、马里、埃什努那等许多城市。

两河文明中最早的文明是苏美尔文明。创造这一文明的是被阿卡德人称其为「苏美尔人」。大约经过公元前4千纪近千年的文明积累,形成了许多个城邦国家,历史学家把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之间的苏美尔文明称作「早期高度文明」,这一时期的文化有乌鲁克文化与杰姆代特奈斯尔文化。从考古发现已经得到的史料来看,从公元前2900年开始,苏美尔城邦进入一个「诸国争霸」的时代。这些城市因水权、贸易道路和游牧民族的进贡等事务进行了几乎一千年的、为时不断的互相争战。

本文主要讨论「苏美尔人」的来源,两河文明其他历史有待以后讨论。

一、「苏美尔人」的涵盖范围及早期历史:

约在公元前4500年和公元前4000年前后的两个时段,分别登陆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的是两拨外来族群。两拨间隔约500余年。第一拨被称为「欧贝德人」。将公元前4300-3500年间这一地区的文化称作「欧贝德文化」。在公元前5千纪,南部地区已经出现了金属器,已经有铜鱼叉等工具的出现。传说和考古发掘资料均表明,埃利都是这一带的最古老的居民点之一,是欧贝德文化的发源地。欧贝德文化的主要标志是彩陶和神庙建筑。世界著名苏美尔学家、美国学者S.N·克莱默教授《文明的摇篮》一书认为:欧贝德人是与苏美尔人完全不同的民族,他们是美索不达米亚最早的居民,在苏美尔人来到之前,他们已经在这里定居很久了。在公元前5000年时,两河流域平原上到处都有欧贝德人用泥砖建造的村落,甚至已有了规模宏伟、构造复杂的神庙。到公元前4000年时,他们的影响已不仅限于两河流域南部,而且遍及整个近东。他还发现在后来发现的苏美尔泥板文书中,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分另被称为伊迪格拉特和布朗农,而这两个词都不是苏美尔文,因此推断可能是欧贝德人的用语。另外,诸如埃利都、乌尔、拉格什、尼普尔和基什等,也被认为最早是欧贝德人建立的村镇,后来发展成为苏美尔人的城市。克莱默的观点也不全对,这里将头一拨欧贝德人与后一拨苏美尔人作了一个区别。至少彩陶、土木结构建筑、神庙等皆由欧贝德人开始就有了。甚至农业也是如此。没有发现欧贝德人的文字,但不等于没有文字,语言上两者区别但也有相通的地方。后来的苏美尔人挤兑了欧贝德人的一些地盘。

后一拨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后进入两河流域。直到公元前3500年才显露出来,创造了最早的文化——乌鲁克文化(公元前3500-3100年)。这一时期,恰与关中地区的黄帝时代相对应。这是西亚铜石并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伊拉克境内的古城乌鲁克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年代晚于欧贝德文化,约于前3100年为杰姆代特奈斯尔文化所取代。主要遗址有乌鲁克遗址(12~4层)、埃利都遗址和尼普尔城址等。除石器外,金属制品的盛行也是这一时期的特色,主要为矛、棍棒头等铜制武器及金银制容器等。石斧、石刀等石制生产工具和陶镰仍继续使用。流行轮制的红色或灰色磨光陶器,有的饰以简单刻纹,器形以高柄长嘴的钟形罐为主。居民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已知有人工灌溉。手工业、特别是制陶和采石日益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这一文化的雪花石膏雕像也十分精致。冶铜业的发展不但扩大了手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分工,也促进了与周边地欧早已存在的商品交换的发展,商业的开始活跃,这一点尤其值得关注。晚期,社会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氏族制开始瓦解,并逐步向阶级社会过渡。乌鲁克文化最典型的文物是圆筒印章。印章上有屠杀俘虏或将俘虏送给权贵人物的图案,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阶级分化与对立。这一时期苏美尔人把分散的小村庄发展为成镇,出现了大规模的神庙和宫殿建筑,以其为中心形成庞大的聚落,并向城市发展。神殿建筑较欧贝德文化的规模更大,以神庙为中心,出现了大规模的聚落,并向城市发展,奠定了苏美尔时代城市的基础。这种聚落址以乌鲁克为最著名。其第6层时的城区面积不小于0.81平方公里。其中官方建筑物、园地墓地和民房各占三分之一。神庙建筑物集中在伊安纳塔庙和天神安努塔庙区。前者的代表性建筑是石庙、红庙、迷宫和镶嵌厅。镶嵌厅筑于台基之上,大厅的柱廊由两排直径达2.62米的柱子拱立,围墙以红、白、黑色的圆锥形镶嵌物装饰。这些建筑物的宏伟的规模和高超的镶嵌装饰技术,反映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尤其是这一时期产生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早的象形文字。在基什城址附近的奥海米尔岗发现一小块石板,其两面以直线刻画出表示各种事物的图画符号,其中可以辨识的有人的头、手、脚等,年代约为前3500年,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目前已发现乌鲁克文化的象形文字共有2000多个,大多书写在泥板上。

先后进入两河流域这两拨人,谁是苏美尔人?一种观点认为前一拨欧贝德人不是苏美尔人,只有乌鲁克文化创造者这后一拨才是苏美尔人,他们到达美索不达米亚后,征服了欧贝德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欧贝德人也是苏美尔人,因为从欧贝德时期到苏美尔早王朝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史没有实质性的缺环。

本文观点,这两拨人均可称为苏美尔人。因为一是这两拨人时间上相差约五百多年,但在文化上差异不大。二是后一拨并非对前一拨完全性的征服,实质上是挤兑。在这两拨人没来之前,这里是巴比(伯)人的地盘,第一拨挤占了巴比(伯)人的地盘,使一部分巴比(伯)人西迁,后来在北非形成柏柏(巴伯)尔人。第二拨到来后,又挤占了第一拨一部分地盘,第一拨人还存在于此,共同创造著后续的苏美尔文明。因此,所谓「苏美尔人」,应是这两拨人的统称。

约于公元前3100年取代乌鲁克文化而兴起的是杰姆代特奈斯尔文化,因发现于巴比伦城址西北的杰姆代特奈斯尔而得名。到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早王朝建立时结束。主要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该文化农业在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生产工具多半仍为石器,如镰、锄、刀等,也有匕首、斧头、鱼钩等铜制工具和武器,但使用还不普遍。乌鲁克文化期出现的神庙建筑这时有了进一步发展。最典型的是乌鲁克的白庙。它建造在天神安努的塔庙上,面积约378平方米,为土坯拱墙结构,外表以石灰粉饰,白庙因而得名。该文化以彩陶、印章、泥板文书和石雕像著称。彩陶多用红、黑色绘几何形和动植物图案。印章为圆柱形,或塑成人和动物形象,常雕刻狩猎、宗教崇拜场面。泥板文书上刻写的是象形文字,已发现的主要是关于经济活动的记载和辞汇表。雕刻技术臻于成熟,发现不少优秀的作品,如贵妇人头像、刻有男子与狮子搏斗场面的石碑等。在一件石制水壶上,刻有一圈交替的狮子和公牛图像,逼真而富有动感。此外,还发现有车及各种质料的装饰品、金属制品、玩具等,反映了这一文化生活内容的丰富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普遍使用文字,出现泥板文书,灌溉设施、土木工程、金属加工等技术都有明显进步,有人推测以神殿为中心的城市国家此时已经形成。

约从公元前2900年以后,进入苏美尔早王朝时期,又称古苏美尔时期。直到约公元前2371年为阿卡德王国取代而结束。居民为苏美尔人。主要城邦有乌鲁克、拉格什、乌尔等。这一时期苏美尔奴隶制城邦进入全盛时代,城邦国家林立。这些国家一般由中心城市连同周围的农村公社组成,领土面积不大,居民少则二、三万,多则十几万人。城市以神庙为中心,也有王宫建筑,周围建城墙。城邦的王被称为卢伽尔、拍达西、恩或恩西,其权力受贵族会议和民众会的限制。国家的统治阶级是贵族奴隶主,被统治阶级是奴隶、手工业者和公社一般成员。基什、乌尔、拉格什等国之间为争夺财富、土地和奴隶,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至早王朝中期,基什可能一度称霸于苏美尔,史诗《吉尔伽美什与阿伽》即反映了基什同乌鲁克的一次战争。约公元前27~前26世纪,乌尔比较强盛,乌尔王陵墓中大量精美的随葬品及众多的殉人也说明了这一点。在当时各国中,拉格什的历史比较清楚。公元前28 世纪,拉格什与邻国温马发生战争,并在吉尔苏建立宁吉尔苏神庙。公元前27世纪出现土地买卖现象。公元前 25世纪上半叶,乌尔南什执政,一度在苏美尔称霸。其子安那吐姆(约公元前2454~前2425在位)胜温马,立安那吐姆鹫碑以铭记两国之盟。拉格什的土地分神庙土地和私人土地两种。神庙在其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国神宁吉尔苏、其妻女神巴贝等神,各有神庙庄园,其土地直接由恩西及其妻管理,生产由奴隶和服劳役的自由民进行,产品用于祭祀、对外贸易及支付神庙劳动者的口粮。神庙经济为统治者掌管和占有,但也带有全体自由民共同体经济的成分。其军队包括战车兵、重装兵及轻装兵,后两者分别由贵族子弟和公社成员组成。恩铁美那于公元前2404年即位后,拉格什的政治与经济力量进一步壮大,但国内的社会矛盾也更加尖锐。约公元前2378年,乌鲁卡基那在平民支持下执政。他进行了一系列旨在保护小生产者利益的社会改革和立法活动。这一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社会改革,反映了苏美尔城邦发展中小生产者地位普遍受到威胁的情况。乌鲁卡基那改革的一些原则,如保护小生产、限制王室以外的其他富贵社会阶层的发展等,被古代两河流域以后的立法者所承袭。在乌鲁卡基那活动的时期,各城邦扩张领土的趋势已发展到试图统一全苏美尔的地步。温马城的卢伽尔扎吉西先后占领拉格什、乌鲁克等50个城邦,自称乌鲁克之王,但不久被阿卡德人的国家战胜,随后建立起阿卡德王国,苏美尔早王朝结束。

二、苏美尔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以上介绍了苏美尔前期历史简况。自从西亚文明被考古者淘出来之后,不断有人试图将中国历史与其进行对接。

1894年,法国人拉克佩里发表《中国古文明西源说》。他以19世纪欧洲考古界对近东地区的挖掘成果为基础,提出中国文明源于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汉族是在公元前2200左右从西亚迁来的。并先后发表多部相关著作。拉克佩里「西来说」的根据同样是搜寻中国早期与古巴比伦的种种相似性。主要有天文历法、科技发明、语言文字、政治制度、历史传说方面,拉克佩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于古巴比伦的观点,显然是受到当时欧洲流行的文化传播学派的有关理论的影响。文化传播学派持世界文明的单一起源论,然后就变成了「西源论」,即认为亚非拉等非西方地区的文明或多或少是受到西方早期文明「启示」和影响的结果,这显然带有当时的殖民主义色彩。牛津大学教授C.J.Ball于1913年出版《中国人与苏美尔人》一书,随后还发表了一些其他著作,详细论证古代中国文字与苏美尔会意字的相似之处。Ball与R.Pumpelly等人宣称人类应诞生于中亚细亚,然后分两支东西迁移,一支迁入巴比伦,一支迁入中国。法国人拉克佩里「西来说」在中国人中仍有相当的影响,如1915年浙江学者丁谦出版《中国人种从来考》,以《穆天子传》为主要资料,来考证中国民族西来的有关史迹。

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考察了仰韶文化。1923年,安特生发表了《中华远古之文化》一文,把仰韶文化与中亚的安诺文化进行比较时,却得出了它们有可能同出一源的结论,并且认为最先发现的安诺彩陶早于仰韶,所以仰韶文化有可能从西方经中亚传入。这就是著名的「中华文化西来说」。近年仍有不少史家、学者仍在探索著试图将中国历史文化与苏美尔文化进行对接。

不管这些对接是否正确,但对中国历史文化与苏美尔文化进行了大量的对比较研究,也是一种成就。日本人白河次郎、国府种德于 1899 年出版《中国文明史》一书 ,列举中国与巴比伦在学术、文字、政治、信仰、传说方面之相同者共 70 条以证明中华文明源于巴比伦。从这些比较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的确,中华文化与苏美尔文化之间存在著许多相似点。下面略举几例。

1.象形文字。中国至今还在使用。苏美尔人也使用象形文字,至于苏美尔的文字是不是最早的,这话不能说得太满。即使在两河流域,在苏美尔人到来之前生活在那里的巴比(伯)人,应该是有文字的。

2.土砖:苏美尔人没有方便的石料,也和关中人一样,只能采用土木结构作建筑。他们用的土砖,在关中一直延用至今,用模子压制的叫「胡基」,主要用于垒墙;用泥草制成的叫「泥坯」,主要用于制作土炕的炕面。在中华台至少在5000年前已开始使用烧制的「陶砖」。参见「蓝田新街遗址」。

3.大洪水传说:苏美尔(犹太)的大洪水传说与苗族的大洪水传说是最相近的两个传说,也是最接近大洪水事件的两个传说。「挪亚」与「姜央」在读音在也很相近。

4.多神崇拜:苏美尔人神祇数量众多,国有国神,城有城神,家有家神,人们的每项活动,基本上都与神有关。这与今天中国民间的神祗概念特征基本一致。

5.历法:苏美尔人使用太阴历。他们以月的圆缺,周而复始为一个月。一年分12个月,其中有6个月各为30天,另6个月各为29天,全年共354天。这样每年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少11天多时间,于是他们又创立了设置闰年的办法。这与《颛顼历》非常相似。可能中国人在尧命羲和进行大型天文测量之前,也是使用这种历法。

6.数学:苏美尔人用10进位与60进位并用, 这与中国差不多。

7.天文:苏美尔人划分黄道为十二星座,中国分黄道为十二宫,基本是一致的。

苏美尔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事实存在诸多相似的文化,足以说明苏美尔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存在著某些内在的联系。

三、苏美尔人来自何方?原籍何在?

关于苏美尔人,还有两个问题史学界还没有搞明白。一是苏美尔人是不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早的居民?二是苏美尔人到底籍贯何处?何方人氏?

第一个问题可以作以简答:苏美尔人并非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早的居民。因为之前这里居住著巴比(伯)人,而巴比(伯)人之前住著阿拉比(伯)人;而阿拉比(伯)人之前,住著摩苏(押)人;而摩苏(押)人之前,还住过阿比(伯)人……几万年前……几十万年前……几百万年前……几千万年前,究竟谁是最早?没有答案。

第二个问题,苏美尔人从哪里来?引起了诸多猜测。有说来源于北部,由中亚或高加索或亚美尼亚到达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后延河而下;有说来源于东部小亚细亚山地,每个苏美尔城市都有名为兹古纳的梯形塔,寓为一座山;有说来源于埃及或南部的波斯湾,据苏美尔人的传说,他们最早的祖先住在第尔蒙岛上,此岛可能位于南部波斯湾中;有说来自蒙古,因为他们的语言中含有许多蒙古语音。甚至有说是外星人,由于本人没见过外星人,故不在此讨论。

====================================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