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制度後期的社會危機

——遲滯的勞動力再生產過程與社會生產力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

傑出的思想家馬克思先生用簡明的模型為我們刻畫了人類社會發展內在驅動原理。這其中包含了三個「社會公理」。

公理一:社會性的生產行為是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有機結合;

公理二:生產與消費是社會行為的一體兩面,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根本區別,在於勞動力的主體是參與生產且參與消費過程的社會行為人,而生產資料的主體只參與生產過程;

公理三:生產力的發展需求是亘古不變的。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有機結合」,這裡只有一個形容詞「有機」,它是社會生產行為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生產關係。生產關係決定了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是影響社會生產力的關鍵因素,它是社會制度的築基。社會制度的核心是維繫和保證該種生產關係得到廣泛而穩定的執行。由於生產力的發展需求是亘古不變的,舊的生產關係和基於它建立的社會制度往往會抑制勞動力與生產資料更為高效的結合,從而逐漸被新的生產關係和相應的社會制度所取代。這便是唯物史觀下的社會發展趨勢。

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產關係就是在這樣的趨勢下建立起來的,一方面,在這樣的關係里,勞動力商品化,當勞動力主體出售的勞動力與資本家所佔有的生產資料結合時,勞動力主體能夠保留自身勞動力價值等價的消費力,從而,在封建主義制度下被約束的個體消費力被解放,人的生產積極性被極大激發。其二,資本家攫取勞動生產的剩餘價值,並趨向於將剩餘價值轉換為更多的私人佔有生產資料,投入到擴大規模的再生產過程當中。

這種猶如「利滾利」般的生產關係,理論上的結果,就是巨大生產規模下,物質的極大豐富。馬克思先生認為它的極限,是脫離物質需求的約束後,個人的極大自由和走向共產。但這絕不會像想像的那樣順利。我們需要更詳盡的剖析資本制度下的生產關係中,被抑制的重要因素:勞動力的再生產。

  1. 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再生產過程

公理一中的兩個關鍵名詞,「勞動力」與「生產資料」,它們的社會總量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不斷代謝更新的。

勞動力的主體是社會行為人,勞動力的再生產是,且僅是社會行為人的育成過程(在這裡,請允許我用「勞動力的再生產」這樣冰冷的辭彙描述人類的生長繁衍,它看上去充滿了傲慢和非人性,但會有助於我們的分析)。它包含了生育和教育兩個主要方面。人類的生育周期較長,而伴隨科技發展帶來的勞動複雜化,教育所需要的時間會更多,勞動力的再生產周期會進一步延長。因此,勞動力的更迭是具有延遲性的。需要強調的是,當某種機械或智能出現,代替了社會行為人的某種勞動時,這種機械或智能並不能視為新的勞動力主體,因為它們並不參與消費這一社會行為過程。它們只是新的生產資料。

生產資料的主體是用於生產的物質,從土地到各種複雜器械皆屬於此。土地會貧瘠,器械會老化,生產資料的再生產負責解決和優化這些問題。其再生產過程與商品的生產過程基本相同,依賴於勞動力與原始生產資料的結合,這使它具有資本的屬性。相比勞動力,它的再生產周期較短,且隨著科技發展,生產資料模塊化,其周期往往進一步縮短,因此,生產資料的更迭是具有時效性的。

  1. 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產關係對勞動力再生產過程的影響

簡單回顧從封建主義制度到資本主義制度。封建主義制度下的社會關係抑制了勞動力與生產資料更有效的結合,具體而言,是豐富的勞動力與稀缺的生產資料之間的矛盾。由於勞動複雜程度低,由勞動力(人口)再生產所帶來的邊際收益會高於生產資料(工具,耕牛等)再生產所帶來的邊際收益,因此封建地主儘管佔有生產資料,但最為看重勞動力的再生產過程。

伴隨著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生產資料的再生產快速更迭,更低的時間和物力成本使基於新的生產資料的勞動所產生的剩餘價值提高,直至其效益超出勞動力再生產的邊界收益。這促使了資本家出現,不再像封建地主那樣趨向於佔有勞動力主體以攫取勞動價值,而通過佔有生產資料攫取勞動剩餘價值,並將剩餘價值快速投入生產資料的進一步更迭。

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的生產關係對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再生產過程的促進效用是不同的,封建主義制度下,重視勞動力再生產,資本主義制度下,重視生產資料的再生產,其本質都是追求更低的再生產成本。這種現象被近代以後勞動力(人口)的絕對數量暴增所掩蓋,我們要認識到這種暴增是勞動力再生產的延時性和社會生產總額量級上的膨脹帶來的結果。或者我們可以先將結論停留在這樣的一個層面:

資本主義的出現,源於社會生產總額由生產資料再生產帶來的邊際收益高於勞動力再生產帶來的邊際收益。

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建立,新的生產關係被保障,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物質的豐富保證了人的生存需求。但滿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消費力是無法匹配生產資料(資本)快速膨脹和迭代所帶來的生產力的。新的消費觀念必須存在,人的消費這一社會行為,需要被用於作為生產資料(資本)快速再生產的驅動力。這種全新的超額消費理念,是一種競爭性(優越性)消費理念,它對應勞動力主體在經過更多教育後從事複雜勞動時,勞動力所包含的更多價值。

這個過程在兩個方面對勞動力的再生產,產生重要影響。首先,物質的豐富基本完全解除了人類繁衍和物質需求(性)的先天綁定;更重要的是,由於競爭性消費和勞動複雜化,勞動力的再生產成本並不會隨著物質豐富而降低,但由於生產資料的快速迭代,為了適應不斷複雜和變化的勞動方式,勞動力再生產成本在勞動總價值的佔比會逐漸提高。也就是說: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由勞動價值承擔成本的勞動力再生產,會隨著成本佔比提高被抑制,而由勞動剩餘價值承擔成本的生產資料的再生產,會隨著成本佔比下降被促進。

這種特徵會貫穿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社會的發展進程,直至勞動力主體的勞動價值本身已無法繼續承擔複雜勞動力再生產的成本,而勞動剩餘價值依然全部被用於生產資料的再生產,缺乏新興勞動力會逐漸成為抑制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因素。並且,由於勞動力再生產的延遲性,這種影響通常要在一個或數個勞動力再生產周期後,才會明顯的凸顯出來。屆時,我們將看到資本主義制度後期的主要社會矛盾:

遲滯的勞動力再生產過程與社會生產力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

這樣的矛盾下,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社會生產力凈增長將由於勞動力再生產的停滯而陷入停滯。並且這種矛盾會隨著生產資料的繼續更迭累積而激化,直至變成全社會性的人口危機。這樣的危機我認為會出現在理想的物質極大豐富的世界之前,或許由於人口的停滯甚至減少,從人均效應上達到了馬克思先生理想的共產主義,但本質上,社會的總生產力已不再發展,社會已陷入死亡。

  1. 人口問題

實際上在當下,人口問題已經逐漸在發達國家,或類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國家凸顯出來。舉例來說,為刺激人口回升,部分國家增收單身稅,並為已婚已育家庭提供保障和優惠。但這樣的政策起到的作用,只是在勞動力主體之間進行勞動價值的再分配,依然沒有更多的勞動剩餘價值被投入到勞動力的再生產過程當中,只能緩解而無法改變人口下降趨勢,因為最終,社會勞動力總價值依然會無法承擔社會勞動力總值再生產的成本。屆時將會是資本主義制度被新制度和新生產關係取代的時刻,新生產關係會對勞動剩餘價值進行更好的分配以滿足生產力發展對勞動力再生產的需求。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和使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