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流行樂壇上,旭日陽剛是個流星般存在的組合,繁華一時又疏忽即逝。在剎那芳華之中留給社會大衆的,是用其飽滿的人生閱歷傾情演唱出的《春天裏》:

  如果有一天,

  我老無所依,

  請將我留在,

  在那時光裏。

  歌詞雖然充滿着詩情意境,然而對於社會洪流下的一個個生命個體而言,如何處置個人的養老,確是一個需要嚴肅面對的人生課題。

  養兒防老?

  對於儒家文明下的社會而言,“不孝有三,無後爲大”,養兒,不僅僅是一個社會觀念問題,更是農業社會裏解決養老問題最爲直接有效的方式。

  然而,時間到了21世紀的今天,這一招明顯不靈了。整個社會,尤其是年輕一代越來越不願意結婚、生孩子,使得“養兒防老”這四個字,已經缺乏了邏輯的根基。

  1、出生率

  根據國家統計局於年初發布的人口統計數據,2018年,我國實現新生人口1523萬人,較2017年的1723萬下降了200萬,同比下降11.61%。對照我國的人口總數,出生率爲10.94‰不僅創出二胎政策以來的新低,更是創出最近幾十年的新低。

  財華社彙總國家統計局的信息,梳理出過去10年國內的新生兒數量以及出生率,管中窺豹,在變化中略見其間的趨勢。

  數據可見,過去10年,我國的新生兒數量保持了相對的穩定性,大致穩定在1600萬上下。自2016年國家對計劃生育政策進行了微調,實施了“二孩政策”之後,國內新生兒在接下來的兩年裏,釋放了一個小高峯,增至1700餘萬。然而,這樣的政策紅利明顯缺乏持續性,甚至存有對未來透支的嫌疑。一個明顯的事實是,至2018年,新生兒數量就陡然下降了200萬至1500萬的新低,顯示出“二孩政策”的政策紅利基本釋放完畢。

  2、結婚率

  與新生兒數量持續走低相比較,一個更應該引起注意的社會現象,即是結婚率的持續下降。

  在中國這樣一個處於急劇變化的社會中,雖然未婚生育的情況屢見不鮮,但是婚後生育仍然是主流社會現象,婚姻仍然是生育的基石。然而,民政部的數據顯示,自2013年以來,中國國民的結婚率持續下降。

  財華社亦根據民政部公佈的歷年數據,梳理出2013年後國內的結婚登記對數與結婚率。

  結婚對數的持續下跌,自然有90後人口總量遠遠小於80後人口總量這一大背景,但是,一個更大的時代背景是,區別於80後僅僅被貼上“晚婚”的標籤,越來越多的90後的年輕人,在繼承“晚婚”標籤的同時,對“不婚主義”持接納與開放的態度,亦是結婚對數持續下跌的一個社會文化因素。

  隨着千禧年之後的00後逐步進入婚育年齡,成爲結婚的主力軍。可以預計,國內的結婚對數與結婚率將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仍將保持目前持續快速下跌的態勢。

  由是可見,展望未來,“養兒防老”雖然是存在的,惟恐只存在於少數的家庭裏。

  政府養老?

  1、老齡化

  一邊廂是結婚率和出生率的持續性下跌,另一邊廂則是老齡化的持續性攀升。

  如果老齡化只是個別城市和個別家庭的情況,那相對來說還只是具體家庭的問題,一旦演化成一個廣泛關注的社會現象,必然催化爲一個全民關注的社會性問題。

  繼續用數據說話。同樣來自於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年末,國內60週歲以上的老人近2.5億,佔總人口的17.9%,其中65週歲以上的老人爲1.67億,佔比達11.9%。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按照國際上通用的劃分標準,當一個國家或者地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佔總人口數的10%,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佔總人口數的7%,則意味着這個社會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而在這兩個指標上,我國的數據分別爲17.9%和11.9%。均遠超國際標準。

  隨着上世紀60年代生育高峯一代逐步在2020年以後進入60歲,預料60週歲以上的老齡人很快將超過20%,人口形勢將進一步嚴峻。

  2、撫養比

  隨着人口老齡化加劇以及出生率逐步下降,整個社會的撫養比,也在發生着驚人的變化。

  所謂撫養比,就是整個社會非勞動力人口數與勞動力人口數之間的比率。按照國內目前的實際情況,15到60週歲被劃分爲勞動力人口,除此之外的未成年人口和老齡人口被歸於非勞動人口。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8年統計公佈,按照我國目前60歲退休的標準,我們可以看到,2018年國內社會的撫養比已經達到了驚人的55.51%,這也意味着,每2個工作的人要養活一個需要撫養的人,而如果單看老年撫養比,則達到了27.80%的高位。

  然而,這只是理論上的一個結論,由於16週歲尚處於高中教育階段,隨着高中教育的普及和大學入學率的提升,實際生活中,不論是老年撫養比還是總撫養比,都會比理論值更高一些。

  撫養比的提升,帶來的就是整個社會養老保險的喫緊。根據公開報道,遼寧、黑龍江等老齡化較高、出生率較低的省市已經出現了養老基金當期收不抵支的情況,不得不通過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來實現當地省份養老金的足額按時發放。

  自從2018年7月1日,國家實施養老保險金中央調劑制度,通過中央統籌的方式,解決部分省份養老金虧空的問題。

  雖然從全國的角度而言,全國養老保險基金收大於支,滾存結餘不斷增加,2018年實現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收入3.7萬億元,支出3.2萬億元,累積結餘4.8萬億元。但是,部分省份養老金的當前困窘局面,也爲我們敲響了警鐘。隨着老齡化的進一步加劇,入不敷出的局面,恐將會在全國進一步蔓延。

  單純寄望於政府養老,恐怕亦是一個不切實際的願景。

  社會養老

  人是社會性動物。

  政府確實可以提供養老金,哪怕是微薄的一份。但是,養老這件事情,並不單純是金錢的問題,更多的,是需要解決人與生俱來的孤獨問題,以及有尊嚴地活着的問題。

  對於傳統家族式的中國人而言,看兒孫滿堂,享天倫之樂。不僅不存在孤獨的問題,作爲一個家族的長輩,在鄉土中國,享受着無可置疑的權威——孤獨與尊嚴是完全不存在的兩個話題。然而在快節奏的當代社會,當“不婚主義”與“丁克家庭”成爲時代的一股洪流之後,則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社會課題。

  從一個宏觀的角度而言,這是社會化養老的產業空間,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

  然而,現實並不是那麼完美,對於能夠行動自理的老年人來說,大部分國人往往選擇住家保姆的方式進行照料,以便於能夠保持原有的生活環境和人際關係;而對於養老機構而言,若是選擇臥病在牀的老年人,則意味着繁重的工作內容以及不可預知的風險。

  所以,這個行業一直存在着“雷聲大,雨點小”的窘狀。

  就資本市場而言,內地“養老概念”的股票可謂不計其數,但是深耕其中的公司可謂寥寥無幾。原因無他,整個行業尚處於市場培育期,可操作性差。缺乏介入的切入點以及盈利模式,以及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而只能以單個項目形式進行運營;而在港股上市的公司中,聚焦於養老行業的公司少之又少,鬆齡護老集團(01989-HK)以及恆智控股(08405-HK)兩家公司,算是其間的典型代表。但是香港本土市場狹小,亦缺乏明顯的增長空間。

  同爲華人社會,同樣的文化傳統,面對着即將洶湧而來的老齡化社會,如何總結香港養老產業的運作經驗,並把其複製到內地,不僅僅是產業界人士的焦點所在,亦爲整個社會和政府所關注。

  基於此,財華社在舉辦港股100強之際,特邀請社會各界人就養老產業這盤大棋出謀劃策,爲政府解憂,爲民衆紓困,爲產業謀發展。

  作者|陳永

  編輯|彭尚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