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蟲創意 圖

近日,歐洲央行和美聯儲都暗示全年利率不變,全球主要央行也先後轉“鴿”,營造寬鬆的貨幣環境。

加之3月中美製造業和工廠方面數據狀況良好,美國就業報告和通脹數據強勁,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這些向好的信號意味着經濟“復甦”還是隻是“假象”?

短期內失去動力

雖然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基在4月10日表示未來經濟衰退的可能性仍然很低,同日美聯儲公佈的會議紀要也表示依然看好未來經濟前景,但從外界觀點來看,持悲觀情緒者仍佔多數。

4月9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中,將全球經濟增速預期從3.5%下調至3.3%。IMF總裁拉加德表示,過去全球經濟實現了同步加速增長,如今卻在同步減速,三個月內兩次下調經濟前景,說明世界經濟已經失去動力。

另外,IMF還預測全球經濟或將在2020年回升至3.6%的增長水平。

4月10日,德拉基在新聞發佈會上也表示,至少在2019年,經濟增長將持續放緩。

對此,瑞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保羅·多諾萬認爲,今年的全球經濟增速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球貿易局勢和英國“脫歐”的結果。經濟不會進入上升趨勢,因爲這不是V型反彈,只是暫時平穩而已。

總體來看,無論經濟在中長期能否復甦,短期內的放緩和失去動力已成定局。知名財經專欄作家、財經評論員肖磊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全球經濟低迷的原因其實有很多:歐洲經濟增長低迷其實自歐債危機時就已註定,而美國作爲全球貿易的核心國,卻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時依然採取更多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這導致世界各國進一步受到影響,不得不以更保守的貿易政策來應對。

向好信號只是“假象”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除一些體量較小的經濟體,如希臘、阿根廷、土耳其等出現金融問題,包括美國、德國等國都經歷了超過10年的經濟繁榮,日本股市也翻了三倍。

但肖磊認爲,這種繁榮是以持續的量化寬鬆和超低利率爲代價的。就目前來看,以貨幣政策主導的經濟繁榮已經造成了很嚴重的債務問題,而且低利率本身已經缺乏彈性和空間。所以實際上,各國面對當前全球經濟低迷,可動用的手段已經不多。目前這些向好的經濟信號可能只是暫時的,應是“假象”,而非“復興”。

對此,彭博社分析師也認爲,未來短期的風險看似可控,但其實各國很少有政策空間來阻止經濟放緩,因此要謹慎對待樂觀情緒。

總體看來,目前多數發達經濟體的狀況並不是很好:減稅對美國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正在減弱;歐洲製造業陷入低迷,央行也在考慮採取一定措施保護銀行免受負利率的影響;英國正式“脫歐”期限延長至10月31日,更增加了政治上的不確定性;而本就經濟疲軟的日本,還將在10月份迎來消費稅上調。

但4月9日,IMF在其《世界經濟展望》中將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由6.2%上調至6.3%。MSCI泛亞太指數也在近日刷新了8個月新高。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狀況看起來並沒有那麼糟糕。

對此,不少業內人士認爲新興經濟體可能會成爲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摩根大通資管總部全球市場策略師YoshinoriShigemi表示,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正在接觸大宗商品和一些新興市場,因爲他們正在尋求發達市場之外的增值空間。

新興經濟體或成新“增長極”

肖磊認爲,經濟的發展是動態的,全球需要新的“增長極”,或者說由新技術帶動的產業變革,而這個“增長極”很有可能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出現。

中國目前對全球經濟的結構性貢獻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全產業鏈製造能力的輸出,另一個是數億人口帶來的潛在消費需求。

一直以來,基礎設施建設問題都是制約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在非洲、南美、中東、中亞等地區正在被更多地接受和產生廣泛的經濟作用。肖磊表示:“這一點在短期內對全球經濟的效果不是很明顯,但長期來看,將是一個不可逆的作用力”。

另外,由於中國消費人口增多,在整個消費服務層面有諸多創新,包括金融支付、物流倉儲、信息網絡傳輸等,都能夠給全球貿易帶來新的效率提升。

更重要的是,中國面臨的挑戰也可能成爲全球經濟增長的新機遇。肖磊告訴記者:“由於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問題,中國在城市智能化、設備集成、生物醫藥領域的研發有巨大空間,而這一空間正是由中國的需求推動。這些需求已然爲諸多企業和國家帶來貿易紅利,同時也將爲中國經濟增添動力。”

不過肖磊認爲,中國等新興經濟體要形成全球性的產業帶動能力尚需一段時日,故未來全球仍需做好經濟增長長期乏力的準備。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