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青是谁?这个以《做工的人》一书爆红的年轻人,让原本非主流的「工地小人物」一跃成为书中主角,让外界得以一窥市井小民的生活,现在他又有新书《如此人生》要上市了,写的又是什么故事?

5万本,是他第一本书《做工的人》的总销量,数字仍持续增加中。出书前,他只是想将文章集结成册,摆个三本在书柜,跟小孩炫耀「叔叔有出过书」;没想到刻划工地生态与人物的文章大受好评,让他意外爆红。

新书爆红 他继续到工地打零工

《做工的人》大卖,林立青赚了不少版税,经济状况改善很多,但仍会不定时回到工地打打零工。一天领1600到2000元的薪水,从油漆、打石到泥作工都难不倒他。

检视相片

图/林立青坦言,回到工地让他有熟悉的感觉。

对他而言,回工地有种熟悉的感觉,老朋友都在工地,能够好好纾压,也能听到更多故事。现在的林立青,生活围绕在写作、演讲和打零工三件事上。「你要说斜杠也可以。」林立青笑著说。

他分享,第二本书原本是想写工地周遭更边缘的角色,写到后来扩及从工地下班后会去的地方:比如师傅们会一起吃热炒,因此认识了酒促小姐和她们的故事;很多师傅会炫耀自己的性魅力,说自己有很多酒店女孩爱,了解更多后,他开始写「八大女孩」。

和《做工的人》相较,《如此人生》关注更多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失业厂员、夜间工人、外籍移工、小吃摊等。每个可歌可泣的故事,背后都是真实生活著的人。

检视相片

图/林立青(后排中)在新书中,打算多写社会上普遍关注较低的人物,比如外籍移工。

林立青举例,很多人以为电子厂业务员都是光鲜亮丽去谈订单,但其实他们是长时间坐在那边写email「写到死」。

而竹北「手枪店」成为这些业务员纾压的另类重要管道,林立青细细描摹两方共构的特殊生态。「从他们的角度看其他群体,是一种全新的感受。」他说。

「这本新书出来,一定会有工地师傅开骂。」林立青说,因为很多师傅现在看到他时,都期待能写出他们的故事;没写还会被念,变成另一种压力。

发挥同理心 沟通从理解开始

7月底的新书记者会席间,林立青聊到之前和电视名嘴郑弘仪碰面的事。正要往下说之前,先插了一句话介绍郑弘仪。乍听之下,这句解释显得有些多余与莫名,没想到,他是为了在场来自香港的实习记者。

同理心,是贯穿林立青两部作品的主轴之一。

检视相片

图/对林立青来说,同理心是他写作的出发点。

当有人问及有网友恶搞赖清德说的话,取其谐音「做功德人」,林立青笑说改得很好,站在劳工立场,赖清德的确该骂;但他话锋一转,说明政府也有他们的考量,得要稳住国内外投资者的心。

能站在不同立场发声,成了他作品迷人之处,也改变不少人的既定印象。

他分享,有次去图书馆演讲,遇到一位目测年纪约60岁的老奶奶。想法保守的她,以前看到私娼或流莺,都会觉得这些女生不好好珍惜身体;但看完林立青的书之后,才知道她们有很多「不得不」的苦衷,不应该再骂这些女孩了。奶奶对他说:我能做的事不多,只能买书送女儿,让亲友能多一份理解。

「我好像得到了安慰,心情好到不可思议。」对他而言,很难在短时间内靠出书改变大家的观感,想要影响和改变政策也显得不切实际。但能让更多人理解不同层面的人,促进沟通,时间长了就会出现更多推动改变的力量。

「多看一点,看深入一点,每个人都是完整的个体,」他紧接著补充,让大家多知道一点笔下人物的苦痛、心酸,和其中不得不的原因,就是他最大的目的。

让读者有共鸣,让大家更理解彼此的想法,是林立青眼中促进沟通最重要的第一步。

本文转载自远见杂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