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青是誰?這個以《做工的人》一書爆紅的年輕人,讓原本非主流的「工地小人物」一躍成為書中主角,讓外界得以一窺市井小民的生活,現在他又有新書《如此人生》要上市了,寫的又是什麼故事?

5萬本,是他第一本書《做工的人》的總銷量,數字仍持續增加中。出書前,他只是想將文章集結成冊,擺個三本在書櫃,跟小孩炫耀「叔叔有出過書」;沒想到刻劃工地生態與人物的文章大受好評,讓他意外爆紅。

新書爆紅 他繼續到工地打零工

《做工的人》大賣,林立青賺了不少版稅,經濟狀況改善很多,但仍會不定時回到工地打打零工。一天領1600到2000元的薪水,從油漆、打石到泥作工都難不倒他。

檢視相片

圖/林立青坦言,回到工地讓他有熟悉的感覺。

對他而言,回工地有種熟悉的感覺,老朋友都在工地,能夠好好紓壓,也能聽到更多故事。現在的林立青,生活圍繞在寫作、演講和打零工三件事上。「你要說斜槓也可以。」林立青笑著說。

他分享,第二本書原本是想寫工地周遭更邊緣的角色,寫到後來擴及從工地下班後會去的地方:比如師傅們會一起喫熱炒,因此認識了酒促小姐和她們的故事;很多師傅會炫耀自己的性魅力,說自己有很多酒店女孩愛,瞭解更多後,他開始寫「八大女孩」。

和《做工的人》相較,《如此人生》關注更多被社會遺忘的角落:失業廠員、夜間工人、外籍移工、小喫攤等。每個可歌可泣的故事,背後都是真實生活著的人。

檢視相片

圖/林立青(後排中)在新書中,打算多寫社會上普遍關注較低的人物,比如外籍移工。

林立青舉例,很多人以為電子廠業務員都是光鮮亮麗去談訂單,但其實他們是長時間坐在那邊寫email「寫到死」。

而竹北「手槍店」成為這些業務員紓壓的另類重要管道,林立青細細描摹兩方共構的特殊生態。「從他們的角度看其他羣體,是一種全新的感受。」他說。

「這本新書出來,一定會有工地師傅開罵。」林立青說,因為很多師傅現在看到他時,都期待能寫出他們的故事;沒寫還會被念,變成另一種壓力。

發揮同理心 溝通從理解開始

7月底的新書記者會席間,林立青聊到之前和電視名嘴鄭弘儀碰面的事。正要往下說之前,先插了一句話介紹鄭弘儀。乍聽之下,這句解釋顯得有些多餘與莫名,沒想到,他是為了在場來自香港的實習記者。

同理心,是貫穿林立青兩部作品的主軸之一。

檢視相片

圖/對林立青來說,同理心是他寫作的出發點。

當有人問及有網友惡搞賴清德說的話,取其諧音「做功德人」,林立青笑說改得很好,站在勞工立場,賴清德的確該罵;但他話鋒一轉,說明政府也有他們的考量,得要穩住國內外投資者的心。

能站在不同立場發聲,成了他作品迷人之處,也改變不少人的既定印象。

他分享,有次去圖書館演講,遇到一位目測年紀約60歲的老奶奶。想法保守的她,以前看到私娼或流鶯,都會覺得這些女生不好好珍惜身體;但看完林立青的書之後,才知道她們有很多「不得不」的苦衷,不應該再罵這些女孩了。奶奶對他說:我能做的事不多,只能買書送女兒,讓親友能多一份理解。

「我好像得到了安慰,心情好到不可思議。」對他而言,很難在短時間內靠出書改變大家的觀感,想要影響和改變政策也顯得不切實際。但能讓更多人理解不同層面的人,促進溝通,時間長了就會出現更多推動改變的力量。

「多看一點,看深入一點,每個人都是完整的個體,」他緊接著補充,讓大家多知道一點筆下人物的苦痛、心酸,和其中不得不的原因,就是他最大的目的。

讓讀者有共鳴,讓大家更理解彼此的想法,是林立青眼中促進溝通最重要的第一步。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