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許文貞╱臺北報導】

林立青的口袋裡塞了一本筆記本,記錄著他遊走於工地、各個弱勢NGO組織聽到的故事,近來也開課教街友寫作,「現在臺灣人愈來愈關心發生在社會各個角落的現實,我的書是運氣好,剛好在這個時間點出來。與其我來寫他們的故事,不如讓更多人有能力寫自己的故事。」

過去的底層書寫,多半是報導、社會學或人類學式的寫作。像是顧玉玲寫移工的《回家》、《我們》,魏明毅的人類學研究《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做工的人》的出版則帶出不同的視角,原本被採訪、被寫的人,自己也有機會成為書寫的人,將親身經歷的故事直接透過文字表達出來。

林立青表示,他之前參與NGO團體「人生百味」的活動,跟弱勢街賣者講課,教街友、街賣者自己書寫。從流水帳式的「今天喫了什麼」寫起,到後來有位街友寫下「天九牌粒粒都有血」,讓他印象深刻,「這樣的句子,如果不是身處其中的人,真的寫不出來。」

今年也還有一本《做鐵工的人》,作者是一位入行30餘年的鐵工師傅曾文昌,將自己如何成為工人的故事寫下。曾文昌描述自己由於家道中落,讀復興美工電子科,後來到鐵工廠工作,逐漸成為鐵工師傅。書中也描述他軍中的朋友原本以為鐵工不難做,自告奮勇來當鐵工工人,沒想到兩天就受不了炎熱天氣下炙熱的鐵皮。

除了本地工人的書寫,自2014年起,東南亞主題書店「燦爛時光」也舉辦「移民工文學獎」,今年是第4屆,有來自泰國、越南、菲律賓、印尼的移工以母語書寫投稿,再翻譯成中文評選,篇數高達553篇,反應出移民工在臺灣生活的真實樣貌。

出版人傅月庵則表示,林立青的出現是偶然也是必然,「太陽花以來,年輕人更關心起臺灣的問題,後來有很多的社會運動,像是弱勢、性別、環境,林立青是從這個脈絡下而生的。出版社和編輯也精準的看到了這樣的社會脈動。」

傅月庵表示,許多文青常常因為想太多無法書寫,「想太多就會裹足不前,無法行動,但林立青不是這樣,他很理直氣壯的,帶有使命感的把認為要寫的故事寫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