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1年,範睢改名張祿被王稽帶回秦國。雖然王稽向秦昭襄王推薦了範睢,但範睢並沒有受到重用,而是被扔在了客舍,苦苦等待了一年多時間。

當時秦昭襄王已經統治秦國達36年之久,對楚、韓、魏、趙等國作戰均有所斬獲,領土不斷擴張。因此,他對說客並沒有好感。

直到公元前270年,範睢才被任命為客卿,僅次於相國。公元前266年,範睢成了秦國的丞相,被封為應侯。公元前255年,範睢辭去丞相一職,舉薦蔡澤代替自己,不久病死。

範睢為何能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擔任秦相超過十年之久呢?

直指秦國內政的危機——主弱臣強

範睢晉見秦昭襄王時,說了這樣一句話:「 秦國哪裡有王,只有宣太后和穰侯罷了!」這一句話直指秦昭襄王的內心,數十年都處在宣太后陰影之下的他對此最是心知肚明。宣太后掌握朝政,穰侯魏冉握有兵權,此時的秦昭襄王只不過是秦國的形象代言人而已。這在當時的秦國敢說這話的人不超過一手之數,範睢憑一句話便讓秦昭襄王相信了此人是真心實意幫他而來的。

為秦國開出一統中國的良方——遠交近攻和近交遠攻

釐清秦國外交政策的脈落,把一步步蠶食其他國家奪取土地作為對外戰爭的最終歸縮,為秦國最終終一中國指明方向。先向韓魏兩國開刀,靈活運用遠交近攻和近交遠攻之策讓六國不能合縱對付秦國,不斷擴大秦國領土範圍。

為秦昭襄王大權獨攬冒死直諫

範睢在取得秦昭襄王的信任後,看準時機諫言。以崔杼殺死齊莊王、淖齒弔死齊湣王和李克餓死趙武靈王的例子讓秦昭襄王認識到大權旁落的嚴重後果,堅實了他鞏固王權的決心。

秦昭襄王接受了範睢的建議,奪了宣太后的權,把穰侯、高陵君以及華陽君、涇陽君全部驅逐出鹹陽,免了穰侯的丞相之職。秦昭襄王終於成了名符其實的秦王。

總之一句話,範睢摸準了秦昭襄王的脈,時時處處為王考慮;而秦昭襄王也是一代賢君,重用範睢就在情理之中了!


謝邀。所謂帝王之術,最重要的就是會用人。秦莊襄王作為一個對秦國統一六國有傑出貢獻的君主,帝王之術運用的也一定爐火純青。但即便是金子,也要將自己擦亮才能讓別人發現光芒,下面就來說說範睢做了哪些事讓秦莊襄王如此信任和重用!

第一件事:助秦莊襄王主政成為大權在握的真正的一國之君。秦莊襄王本來不是秦國的君主,因為秦武王巨鼎把自己壓死,他才成為了秦國君主。但開始大權並不在其手,當時其母羋月主政,其舅魏冉主軍,秦國其實在這二人之手,範睢的功勞就是為秦莊襄王擺脫二人控制執掌大權,最後罷黜太后,驅逐魏冉,掌握實權。

第二件事:提供「遠交近攻」策略。這條重要的策略幫助為秦國統一六國做了很大貢獻,使秦國在與六國戰爭中遊刃有餘,攻城略地,逐漸削弱六國力量,使秦國越來越強,為後期統一六國當下了堅實基礎。

第三件事:助力長平之戰。提起長平之戰大家想到的都是戰死白起,當然白起的貢獻最大,不容否認,但范雎在這場戰役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就是其用反間計使趙國啟用無實戰能力紙上談兵的趙括代廉頗為將,使得秦軍在這場戰役中大獲全勝,坑殺40多萬趙軍,使趙軍再無與秦抗衡之力,也標誌著戰國七雄時代結束,一個史無前例的中央集權統一的帝國即將臨降。

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後人對其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個小人,睚眥必報,不是因為他,秦國統一可能會更早,戰神白起也不會被賜死,當然人無完人,他的過錯掩蓋不住他對秦國,對秦莊襄王的貢獻,要不最後秦莊襄王也不會放過他。個人見解,如有意見評論區討論吧。覺得回答滿意請點贊支持,謝謝。

(圖片來自網路,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誠謝邀請,首先想說的問題裏范雎的雎不是睢,其次秦昭襄王和范雎二人生平請大家百度即可,古藏先生就不粘貼複製了。

秦昭襄王之所以重用范雎原因如下:

1、當前的困境和時局

秦武王舉鼎把自己砸死後,年幼的秦昭襄王在母親羋月舅舅巍然的幫助下登上王位,剛開始秦昭襄王可能還覺得蠻不錯,政事不用自己操勞,自己喫喝玩樂就好,沒有那麼多煩心事。可是時間一久,秦昭襄王已經長大了,對於權力的想法和以前不一樣了。但是滿朝文武都是母親和舅舅的人,內心深處渴望改變這一點,卻無法述說,無人籌劃。這時候范雎出現了,他不怕死,不怕得罪當朝權貴。於是范雎好比一根稻草被秦昭襄王緊緊抓住。

2、范雎的才能

范雎出生比較低下,屬於社會的底層,受過無數冷眼和侮辱。秦昭襄王出生於帝王之家,從小接受的教育都是正統的治國之術。兩人巨大的社會落差造就完全不同陰謀和陽謀的治國平天下的策略。

兩人初次見面,秦昭襄王就對范雎對於時局看法耳目一新,善於陰謀的范雎在謀劃朝政和對外策略上完全不循規蹈矩。

在內范雎幫秦昭襄王奪取王權,驅逐三貴!在外他採取遠交近攻的方法,既能離間敵國的昏君能臣,又能收買誘惑威脅敵國的庸君腐臣。

可以說范雎在秦國面對六國的對峙中展現了自己傑出的才能,取得很大功績!

3、范雎的個性

范雎此人雖然心胸狹小睚眥必報,但是也不忘舊恩,並且他對秦昭襄王十分坦蕩,毫無保留。

例如他想賞賜提升幫助過自己的恩人,不採取暗箱操作,直接和秦昭襄王說:他們是我范雎恩人,請大王給予賞賜。

例如他想報復以前得罪過自己魏國使節,他也直接和秦王說:他們是我范雎的仇人,請大王同意我去報復他們。

所以在於秦昭襄王用帝王的陽謀看來,范雎個性猥瑣,卻恩怨分明,對自己也絲毫不避諱,是自己手中的一把毒劍,關鍵還比較好駕馭,不像白起一言不和,就撂挑子。

綜合以上幾點,我們就知曉秦昭襄王重用范雎的原因了。

(回答為古藏先生原創,禁止轉載)

秦昭襄王重用範睢,有客觀環境因素,有戰略需要,有第三人幫忙,也有範睢自己的能力等等。

第一,王稽推薦。

王稽去魏國出使,遇到差點被相國須賈誣陷而死的範睢。王稽看出他是人才,於是把帶他帶回秦國,推薦給秦王。

第二,範睢的「功利」。

範睢就是功利的人,要幹一番大事的,否則也不會被須賈的懷疑。在長平之戰的「離間計」,而後面的嫉妒白起。最後總算放棄榮華,選擇歸隱也是無奈的,這一切都是範睢的功利之心引起。但是在當時,他是很和符合秦國發展的。

第三,「遠交近攻」是範睢的得意之作。

範睢向秦昭襄王提出「遠交近攻」的戰略,反對穰侯的跨過魏趙攻齊國的方案。這在關鍵的「長平之戰」取得巨大的成功,趙國糧絕,齊國無動於衷。範睢立了功。

第四,瓦解合縱。

範睢派人帶著巨額的錢財,出使六國,到處收買策士,最後合縱土崩瓦解了。

第五,加強秦王的權力。

範睢剛到秦國,權力被四大貴族控制著,首當其衝就是穰侯。範睢幫助秦昭襄王把四貴驅逐,加強了秦王自主權力。

第六,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前期權力被太后,穰侯壓制著,他也想做一番事業,吞併六國。只是沒有一個好的客觀環境和方向。範睢來了後,前兩次都說大道理試探,直到第三次兩人才一拍即合。範睢還故意激怒秦昭襄王,說「秦國有大王嗎?沒聽過。只聽過秦國的太后,穰侯」。這下說進秦昭襄王的心裡去了。直到後面驅逐了「四貴」,秦王才揚眉吐氣。


範睢,這個人是一個小人,這一點毋庸置疑。無論是正史上面對於他的記載,抑或是野史上面對於這個人的描述,範睢,這個人都脫離不了一個小人的形象。

那麼問題就來了一個志在天下的秦昭襄王,如何需要這種小人呢?這種人,又能夠做到什麼樣的事情呢?

首先第一條,不得不避開的一點就是範睢,這個人是有才能的,秦昭襄王很羨慕自己的父親秦惠文王擁有一個人才誰?張儀,合縱連橫,嘴上說的很漂亮,實行起來很華麗,但是確實需要一個人才在從中進行各種各樣的微操作,如果沒有人進行操作的話,那麼合縱連橫在外人看來這東西就是一個笑話,一旦玩脫了,這東西就能造成你身敗名裂。

比如說三國時代著名的袁紹跟袁術兩個兄弟展開鬥爭,很顯然,比起人才鼎盛的袁紹,袁術這一邊的人才可以說用少得可憐來形容,袁紹那邊有田豐,沮授,許攸,袁術誰也沒有,他只是憑著一腔熱情跟公孫攢跟陶謙跟孫堅一起結盟,最後導致自己大敗而歸,雖然也有自己方面的原因,但是不得不說他結盟的對象選擇錯誤,元少,反而大獲成功。在此之後,他想用相同的方式去對付曹操,但是曹操手裡面的人才比他還多,郭嘉,戲志才,荀彧,荀攸,賈詡哪一個不是當世頂尖的謀士,在外交問題上這幾個謀士就把袁紹往死裏整。

言歸正傳,我們說到秦昭襄王的身上,這個時候他急需要一個人才替他能夠制定一條制霸天下的道路,為什麼即便是他的那個兄弟秦武烈王,只當了三年的秦王,也拿下了宜陽,使得秦國兵出函谷關,再無壓力,秦昭襄王做的,只能夠比他的這位兄長要做的更好。

這個時候範睢出現了,範睢有一條很好的規劃道路,什麼?遠交近攻,比起華麗的合縱連橫,遠交近攻來得更加實在,而且操作起來更加簡便,這就是範睢的才能,這樣的才能範睢,纔能夠坐上秦國宰相的位置,知道。對於秦國人而言,戰功就是衡量你成就的唯一標準,你如果沒有能力,你就不可能在頭上做那麼久的時間。

當然,我們今天說的主題是秦昭襄王和範睢之間的關係,照理來說,天下有才能的人不少,為什麼秦昭襄王對於範睢,這個人特別信任。

首先還是得說回老的話題,範睢,這個人是一個小人,此時,秦昭襄王,雖然在王位上當了30年的秦王,但是處境還是仍然十分尷尬,秦昭襄王是通過他母親和他舅舅的扶持,才當上了這個秦王,在他執政的早期,可以說整個秦國所有的事情都是他母親,她舅舅他的兩個兄弟說了算的,整個人就是一個擺設。

如果說這個時候在宰相位子上是一個正氣凜然,而且聲明大義的人那麼他會堅決的告訴秦昭襄嗎?你這個時候不能夠鬧騰,你要時刻的配合你的母親,你的舅舅一起去光復整個秦國去,讓秦國志霸天下,所以說,此時此刻,秦昭襄王,肯定不需要這樣的人,當他貼心的夥伴,他需要一個什麼人需要一個小人能夠不顧一切先把他舅舅先把他兩個兄弟給咬死的小人。

這個時候範睢,第一時間看出了秦昭襄王,跟他母親之間的矛盾,也第一時間向秦昭襄王表明了自己的忠心,並且立刻付諸的行動,趕走了他的舅舅還有他那兩個兄弟,逼死了宣太后。

當然,如果說他弄死秦國四貴,這件事情還算得上是進人臣本份的話,那麼他逼死武安君白起這件事情就可以完全看作是替秦昭襄王背了黑鍋。

白起這個人有戰功,而且有資歷,關鍵是他的功勞已經大到秦王都不能夠封賞他了,最後只能夠封他為君,君王的君,也就是武安君白起跟秦王一起平起平坐,但是這個人有脾氣,當初秦昭襄王長平之戰秦昭襄王,讓他停止進攻,不去進攻趙國首都邯鄲,他覺得這是錯失了進攻趙國的最佳時機,因此在第二次進攻趙國的時候,武安君白起選擇直接撂蹶子,不幹了。這下子可把秦昭襄王給氣壞了,我連我的母親,我的舅舅,我的兩個兄弟都能夠踩著自己腳裏下你一個小小的將軍憑什麼看不起我。

範睢立刻體會到其中的意思,秦昭襄王在處死白棋以前曾經派人去慰問過白起。無論是誰,都知道誰去見白起,誰就得為他的死亡負責。就如同秦時明月裡面秦始皇的解釋一樣,白起的死並不是他想去謀反,而是他有能力去謀反,不知道此時此刻白起已經觸怒了秦王,可以說,這個人基本上就廢了,接下來,秦王做出任何形式的處罰。這一點都是情理之中,誰去趟了這趟渾水,誰就等著被挨罵吧。

但是範睢立刻拍著自己的胸脯承擔了這一個罪責,替秦昭襄王,背了這個黑鍋,你們說的對,我就是小人,我就是想害死武安君白起,但是說實話,範睢,這個人跟白起有什麼仇什麼怨?

忠臣有時候是挺忠誠的,但是小人有的時候比忠臣還有忠。


感謝邀請。

秦昭襄王,姓贏,名稷,戰國時期秦國國君,主要戰績:長平之戰大破趙軍,滅東周,奠定了秦國統一六國戰爭勝利的基礎。範睢,魏國人,著名政治家,官居秦國宰相,秦昭襄王重要範睢,最重要的原因是範睢的策略符合秦昭襄王的政治需求:

1、秦昭襄王在位初期,其母宣太后當權,外戚魏冉為宰相,贏稷如同傀儡,毫無實權,範睢的出現助秦昭襄王廢太后,驅趕「四貴」,奪回王權;

2、遠交近攻,蠶食諸國的軍事策略;

3、長平之戰,離間趙國,廢廉頗,啟用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將,徹底擊敗強大的趙國,奠定了秦國統一全國的基礎;

總之,範睢的出現讓一個在位四十一年空有王名毫無王權的秦昭襄王看到了希望,實現了自己的政治抱負,為秦國一統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


因為此時的秦襄王需要他啊!

秦襄王作為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在年輕時候受到的限制實在是太多了。他作為一個皇帝,一沒有可以親近信任的人,二沒有能夠做出讓大家佩服的帝王業績,一時間在其中夾著很是尷尬。

秦國那時候的時代,不是後代那種君主權威至高無上,此時的秦昭襄王幾乎沒有任何實權。掌權的人是他的母親:宣太后,他就是一個有著皇帝名號,而沒有皇帝實權的傀儡罷了。他需要的就是一個機會。

而範睢就是這個機會!

範睢是魏國人,與秦昭襄王交流後,直接就被拍著大腿的秦昭襄王認為是個人才,當時就拜為上賓。

秦國按照範睢的主張,遠交近攻同時不斷加強王權,最終將王權從起母后的手中奪了回來,將範睢拜為相。

秦國依照此主張,不斷擴張,最終促成了今後的大一統,可以說範睢對於秦國的重要性不亞於任何一個宰相。雖然最終他因為恐懼被殺而病死,但是這並不能掩蓋他的功績。

結果

遠攻近交,加強王權,開啟了秦國霸業,實屬實的真才實學之人。


秦昭襄王和範睢的關係,就像是千里馬和伯樂的關係,經典有言:「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秦昭襄王,遇上範睢,是緣份,是一見鍾情,重用範睢,是「郎有情,妾有意」,是形勢要求的,是權利需要!

先說說秦昭襄王早期所處的政治形勢:秦昭襄王的王位,來自上天的垂青,這就是命運(命,玄乎啊!)。在其母親和舅舅的大力的支持下,秦昭襄王屁股終於觸碰到了那把龍椅,可他也發現了,大臣只是對他恭敬,並沒聽他的話,他並沒有因為坐在「龍椅」上,羣臣相信他,聽從他。他忽然之間發現,要想讓自己有話語權,必須讓別人沒有話語權(備註:權利從來沒有分享的,是零和博弈的),所以,在此形勢下,秦昭襄王,有了一個需求就是:奪取權力,鞏固地位,他需要幫手,誰能幫他呢?帶著這個問題,秦昭襄王,求賢若渴啊!

現在來看看範睢,這哥們,混得很不好,他混得不好,不是因為沒能力(以後的事蹟說明瞭這一點),而是運氣不好啊(上天故意整他的),他混了好幾個諸侯國了,他不是這出問題,就是那出紕漏,反正,就是不如意。於是,「跳槽就在所難免」,機緣巧合下,就來到了秦國了。大才不能展,大志不能抒的範睢,內心的期望就是大展宏圖啊!

秦昭襄王需要賢惠的人做幫手,範睢需要一個展現才能的平臺,上天讓他們相遇,他們倆也沒有錯過彼此,最終歷史多了一個「千里馬和伯樂」的故事。來看看,這哥倆搭了班子後,都成就了哪些功業。

第一:秦昭襄王,奪了母親和舅舅的話語權,真正的大權獨攬了,是真正的一國之主了。雖然結果很簡單,過程卻是波濤洶湧,歷來的權力之爭,都不是那麼容易的!

第二:遠交近攻,秦國的這個國策,為其以後秦國滅六國,統一中華大地,是有突出貢獻的。而「遠交近攻」是範睢的手筆啊。如果說,範睢幫秦昭襄王奪權,多少拿不上檯面,但「遠交近攻」是有歷史貢獻的,足以在歷史留下一筆的。

從這兩個事蹟,可以看出,範睢是有才之輩,受重用,也是自然的。歷史中,現實中,有才華的人很多,在臺上,固然也有有才華的,然而,有才,默默無聞的更多,不然哪來那句「高手在民間」,「知遇之恩」!


範睢本是魏國中大夫須賈的門客,由於被懷疑親齊差點被打死,後來在鄭安平的幫助下,跟隨秦國使者王稽來到秦國。到了秦國以後,由於忙於各國戰爭,秦昭王一年多也沒有召見他。後來範睢上書給秦昭襄王,訴說賢明君主應該禮賢下士,我範睢對秦王忠心耿耿,只要能為秦國博得利益,死了也無所謂。但是他的確希望秦王給他一次召見的機會,如果不行就走人,言辭懇切,秦昭王最終動容。

見到秦昭王以後,範睢又是聊表衷腸,很有煽情色彩,是在為下文做鋪墊。最後範睢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具體就是說穰侯魏冉越過韓魏兩國攻打齊國的策略是錯誤的,他這樣做是想把自己的封地陶邑擴大,卻沒有全心全意為秦國著想。大王不應該這樣,而應該首先親近韓魏,控制住韓魏以後,如果趙國強大了你就親近楚國,楚國強大了你就親近趙國,到時趙楚兩國都親近你了,齊國必然恐慌,到時必然也會依附於你,那時韓魏便是大王的了。秦王聽了覺得很有理,於是授予範睢客卿職務。幾年過去了,範睢越來越得到秦昭王的信任。公元前266年,範睢約定和秦昭王議事,說出了秦國只有"四貴",沒有大王的客觀現實。他認為秦國的太后獨斷專行,然後外交從不報告,華陽君、涇陽君懲罰隨心所欲,高陵君任免官吏從不請示,所以說秦國沒有王啊。大王既然要治國,就要把權利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讓百官聽從你的指示,現在大王的侍從沒有一個不是穰侯的親信,百年以後秦國恐怕會易主啊。後來秦昭王廢了太后,趕走了穰侯等人,並任免範睢為相。從此,秦國終於真正的屬於秦昭王,在秦昭王的領導下,範睢的謀劃下,秦國也越來越強大!綜上所述,範睢能夠得到秦昭王終於,最主要就是幫助秦昭王驅趕四貴,掌握國家權利,並提出和幫助實施了"遠交近攻"的偉大策略。

范雎有才能,其次,范雎懂秦昭襄王,能夠讓昭襄王如臂使。扶持嬴稷掌權,計謀除掉以宣太后為首的四貴。

首先,范雎是一個懂得分寸的人,能夠把握君王的心思,能夠做王想做而不能做的事。

一朝君王一朝臣,昭襄王在位時候,長期得不到應有的權力。為了掌握權力,必須得培植自己的親信和人馬。而范雎恰好符合了這個條件而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