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疑問,美式超級英雄的故事就是美國的神話故事,要說與其他國家的神話傳說有什麼不同,除了現今它在全球範圍的恐怖影響力,大概是它誕生的最晚,載體也並非文字而是漫畫。


1


漫畫誕生於20世紀初的紐約,跟傳統的報紙比起來,算是那時候的新媒體。


在漫畫誕生的前幾十年,美國市面上正流行着從歐洲傳過來的“低俗小說”,也叫“一分錢小說”,內容題材以“偵探懸疑神祕類”爲主。花極少的錢便能得到刺激的閱讀體驗,這讓它成了當時工薪階級的消遣良方。


既然是爲了追求刺激,那何不讓它的閱讀門檻變得更低?有人嗅到了其中的商機,在1934年,“偵探漫畫公司(Detective Comics)”就此成立,漫畫的內容題材從公司名上就可見一斑,跟小說差異不大,然而畫面的表現形式無疑是一種講故事的新語法,它天生就適合講述科幻的、不現實的故事。



在美國的1938年,正是經濟大蕭條時期,股市大熊,失業率極高,每個人的日子都不好過。年輕的猶太裔漫畫家喬·舒斯特跟同樣畫漫畫的美國朋友傑裏·西格爾訴苦,自己身在異鄉,還窮困潦倒,畫點漫畫呢,老是被退稿,如果有某種“神”的庇佑,那該有多好。


遠古的宗教神明自然救不了近火,隨着現代化工業科技的發展,古代神明幾乎已經被驅魅消解,那怎麼辦,不如自己創造一個現代的救世主,既是精神上的慰藉,還可以投稿混口飯喫。


於是,他們根據自己的經歷創作了一個外星移民,這就是超人。他高大帥氣,本領高強,打擊各種犯罪且不圖回報。同時超人又並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神,他有一個人類的寄養家庭,人類的情感,日常是位有偵探屬性的記者,穿着西裝上班,彷彿就是人行道中的某一位。這個形象立馬贏得了所有人的喜愛。



不僅在於內褲外穿這一形象特別成功,作爲漫畫,《超人》的每一篇故事都曲折離奇,不說對時人的精神意義,至少也是個成功的原創IP。


也真巧,遠在太平洋這一邊的通商口岸上海,在這時候其實也出現了漫畫。由《申報》出版的新聞連環畫《點石齋畫報》,就會以漫畫的形式展現“時事新知,奇聞果報”,一經推出,大受歡迎。



之後天津和廣州的出版社紛紛效仿,《時事畫報》《醒俗畫報》接連誕生。只是,漫畫形式雖逐漸普及,但原創漫畫故事卻很少見,最多的是把前人經典畫成漫畫,例如上海文藝書局出版的《〈三國演義〉全圖》。


葉淺予曾在1929年開始了漫畫《王先生》的連載,但主角王先生纔不是什麼超級英雄,他是一個普通的上海男人,沒有超能力,騰挪在一幕幕的生活場景當中。



2


美國的漫畫公司嚐到了超級英雄類型漫畫的甜頭,自然是將造英雄的閥門大開。


蝙蝠俠也在1939年於超人之後,誕生在了漫畫上。同樣是打擊犯罪,但蝙蝠俠不像大超那樣有超能力,他靠的是強健的體魄,聰明的頭腦,以及用不完的錢。而《蝙蝠俠》在某種程度上也更像是犯罪偵探類的漫畫,他所訴諸的信條,是用雙手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這也和美國的時代大背景所契合。羅斯福新政的措施是大搞基礎建設,修橋修路修大壩,想從經濟蕭條的危機中走出來,還是得靠自己的雙手,你看,蝙蝠俠不一樣是靠自己作爲常人的雙手。


在之後的好幾年,也不斷有更多超級英雄的形象推出,諸如綠燈俠、閃電俠,漫威的海之王子納摩、霹靂火等等,但人們用以區別他們的,更多是擁有超能力的不同,在精神意義層面,兩大主流英雄,始終是超人以及蝙蝠俠。



直至二戰開始,社會背景的大變革,給了全新概念的超級英雄以空間。這次同樣是兩位年輕的漫畫家,傑克·科比與喬·西蒙攜手創作出了“美國隊長”這一形象。1941年3月,在美國隊長的漫畫創刊號上,穿着星條緊身衣的隊長,隻身在敵營中用拳頭痛錘希特勒。



此時的歐洲已經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隔岸觀戰但疑慮重重,“美國隊長”漫畫書像熱蛋糕一樣傳播開來,第一期銷售量即超過百萬份,這也側面反映了民間對納粹的情緒。並且在這一次,這位超級英雄打破了國界,以反法西斯的正義光環站上了世界的舞臺,似乎昭示,超級英雄不單屬於美國,更屬於全人類。


沿着歷史發展,美國參加了二戰,男的都出去打仗了,留下的女性成了國內生產工作的主力軍。社會狀況如此,女性英雄自然也應運而生。神奇女俠戴安娜公主,性格善良又不畏戰爭和暴力,在最初的故事裏,她的任務便是代表女性暴打軸心國。



3


踩在時代的脈絡上進行人物塑造,在不斷被正反例印證的過程中,成爲了一條超級英雄的創作法則。


超級英雄絕不是美國的獨創,各國歷史上那些身具特殊能力的勇者數不勝數。但只有美式超級英雄,成爲了席捲全球的流行文化,以至於,其他國家的青少年或許對本國文化傳統中的英雄人物“無感”,但卻對美國超級英雄充滿崇拜與喜愛。


不管是受惠於好萊塢強大的電影工業加成,還是以斯坦·李爲代表的人情味英雄塑造,以全球化的議題來生產英雄,纔是重中之重。


不列顛亞瑟王的圓桌騎士保衛的是自己的王;日本勇者源賴光對抗的是自家傳說中,食人的惡魔酒吞童子;我國封神榜裏衆英雄的敵人,是暴虐的商紂王……在大多民族英雄史詩裏,礙於誕生年代的古早,都難以用全球化的背景及語境來編織故事。



美式超級英雄誕生最晚,倒是佔得了某種先機,可以用科學解釋作爲基礎、以現代作爲主要背景、以全人類的敵人作爲反派。


這個敵人或許是具象化的瘋狂博士、邪惡外星人,他們以毀滅或佔領地球爲目的。超人、蝙蝠俠、美隊的出圈,也是在他們面對地球之敵的時候。美隊和神奇女俠倒佔了些優勢,他們生來就是爲打敗軸心國而戰,這本就是全人類的正義,進而過渡到現在的爲地球而戰也算順理成章。蝙蝠俠在現如今表現滯後,難以走出哥譚,或許是重要原因之一。


這個敵人也可以是抽象化的全球話題。


1966年,美國誕生了一個全國性女性組織,用以爭取女性權益。創建人貝蒂·弗裏丹寫出的《女性迷思》,其中的選段還被納入了歷史考試,比如這段“女性爭取的不是讓自己被供成公主或女王,而是有自我選擇的權利,都能夠被尊重和平等對待”。由此誕生的英雄是貓女,她的形象不再少女,性格剽悍且決不依附於男性,甚至常常給蝙蝠俠提供幫助。



女權運動貫穿至今,得到了全球60多個國家地區的響應。最近由布麗·拉爾森飾演的驚奇隊長,同樣在貫徹此運動的宗旨。



對應人們反核情緒的超級英雄是綠巨人;對種族問題進行大討論的X戰警系列;黑豹、獵鷹等黑人英雄的出現象徵黑人地位的提升;神奇四俠的變異史影射了各國的航天競賽;鋼鐵俠最初則是反思了軍備競賽;和平年代,也還有初代蜘蛛俠,用一種屌絲的姿態跟全球青年訴說成長的煩惱。


成爲超級英雄或許需要歷經磨難,通常會遭受父母雙亡等打擊,再在具備超能力的情況下保護他人。而要想成爲受全球歡迎的超級英雄,還得多一個步驟:去弄清楚,當下地球的敵人是什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