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重大政治問題不是用說空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決定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

——俾斯麥。

俾斯麥,普魯士王國首相,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人稱「鐵血宰相」。俾斯麥是十九世紀德國最傑出的政治家,他經過縱橫捭闔的政治手段,成為19世紀下半葉歐洲政治舞臺上的風雲人物。

俾斯麥擔任首相期間,他立即推廣代表容克地主利益的「鐵血方針」。他在議會上揭露宣告:「德意志看得起普魯士,不是它的自由主義,而是它的實力……」

對內他加強普魯士和帝國政府的權力,保護獨裁主義,促進容克和資產階級的聯盟和經濟收益,打壓工人運動。但一起又他經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制度,及社會保險。儘管很多隻屬外表性質,但仍使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具有勞工立法的國家。

一、經濟方面的保護關稅方針

由於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德國的農業狀況不佳,為了保護農業商場、也為了給國內工業部門供給壁壘,德國在1879年改動自由貿易方針,實施保護關稅;這個方針既有經濟結果,也有政治和交際效應;在國內,它締造出聞名的「鋼鐵和黑麥的同盟」。

二、反社會民主黨立法和社會保險立法

俾斯麥是個「保守的政治強人」,這一點在他的內政和社會方針方面表現得最為顯著。反社會民主黨的立法和社會保險立法是很顯著的表徵。這兩項方針互為表裡。

他依靠隻手之力,用一系列撲朔迷離的政治聯盟把歐洲大陸許多利益相衝突的國家包含在一個「俾斯麥結盟系統」內,德國居中調停,成為這個撲朔迷離的交際格局的中心支配環節。可是歐陸各國間撲朔迷離的對立從根本上是無法得以處理的,一起這個「俾斯麥結盟系統」 的工作過火依賴於俾斯麥個人的經歷,所以他平衡均勢的作法卻註定要失利。

俾斯麥是德國近代史上一位無足輕重的人物。作為普魯士德國容克資產階級的最聞名的政治家和交際家,他是「從上至下」一致德國的代表人物,其一生正是德國從封建獨裁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再走向資本主義列強的重要歷史時期。俾斯麥自己儘管退出了歷史舞臺,但他的「鐵血」 方針卻深深地影響了以後的德國歷史。


對於德國的俾斯麥,大家對他最大的印象就是他的外號「鐵血宰相」,的確俾斯麥在德國的統一當中實行的是用完全的武力去完成德國的統一,把當時上百個小邦國德國打碎,用武力把德國重新整合成一個國家,所以大家認為俾斯麥就是個戰爭狂人一樣,其實俾斯麥真正的本事不是他的鐵血手段,而是統一後俾斯麥運用他高明的外交手段把一個剛統一的德國發展成為一個強國,這纔是俾斯麥真正的本事。俾斯麥是一個有著遠大戰略眼光的政治家,其外交手段非常高明,正是俾斯麥的功勞,德國才會變得強大。

在1871年到1890年這近20年的時間裡,統一後的德國在宰相俾斯麥的管理下,德國才會變強,這是俾斯麥老謀深算的外交謀略的功勞。統一後的德國,俾斯麥知道統一後的德國最需要的是安穩和發展,那時的德國處在歐洲中間,周圍國家和德國都有不少的過節啊,如果德國要穩定發展,必須搞好周圍國家的關係。俾斯麥開始了他在列強夾縫中縱橫捭闔謀取德國發展空間堪稱魔術般的表演。德國面臨兩線夾擊,東邊的是沙俄帝國,西邊的是英法兩國,下邊的有奧匈帝國和義大利。俾斯麥首先聯合奧匈帝國來牽制俄國,奧匈帝國叫「布娃娃帝國」,就是實力太差嘛,徒有虛變。奧匈帝國和俄國在巴爾幹半島就有很深的矛盾,現在德國拉攏奧匈帝國,那奧匈帝國很高興,有敲打強大的德國幫助自己,就不怕俄國了嘛!俄國見德國去聯合奧匈帝國,就去問俾斯麥想要幹嘛,是不是聯合奧國打自己啊?俾斯麥就對俄國說,自己不想和俄國作對,只不過是想調和俄奧兩國之間的矛盾罷了,自己是想和俄國搞好關係的。當時的俄國是被歐洲孤立的,現在德國想和自己打好關係,俄國是歡迎的,再說有德國看著奧匈帝國,對俄國是有利的,於是在俾斯麥的運作下,德國,俄國,奧匈帝國三個國家成了「三皇同盟」,這樣下來德國東邊的安全形勢得以穩定下來,搞定了東邊,俾斯麥就開始搞西邊了。

西邊難搞的是法國,法國和德國就是仇敵嘛,通過兩次德法戰爭,法國打敗了,被德國割了兩塊地,法國一直想復仇呢!俾斯麥知道想法國放棄對德國的仇視是不可能的,但是緩和德法兩國的關係卻是可以做到的,而方法就是拉攏義大利。義大利雖然在大家眼裡是膿包,可是在當時的歐洲也是列強之一哦,義大利和法國也有糾紛,就是在北非的殖民地上意法兩國有矛盾,義大利一直想把法國在北非的殖民地搶過來呢!於是德國就去聯合義大利啦,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三國同盟成立,主要是針對法國的。法國看到三國同盟成立就緊張了,你們三個國家結盟是不是要攻打我法國啊,一打三,法國怎麼打的過啊!於是法國找上了俾斯麥希望和德國緩和關係,俾斯麥的目的達到了,德國是關係和法國打好關係的,俾斯麥就對法國說,自己並不是有意針對法國,只想德國能夠安穩罷了,再說德法兩國都是大陸國家,兩國交好可以應對英國的壓制啊!法國出於安全和英國爭鬥的考慮,暫時放棄對德國的復仇,緩和和德國的關係共同應對英國。英國看到德法兩國靠近,心裡也不安啊,於是找上俾斯麥想給一些好處,讓德國繼續對法國保持敵視的態度,俾斯麥把送上來的好處照收,以後改怎樣就怎樣。就是這樣,俾斯麥採取均勢平衡的政策,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左右逢源,為德國贏得了時間和空間,安全穩定後的德國迎來發展的快車道,迅速造成了工業化的轉型,軍力得到了發展,經濟也發展起來,到最後竟然發展成了能夠和當時的全球霸主英國相抗衡的強國。

可惜的是俾斯麥下下臺後,威廉二世放棄了俾斯麥的外交政策,走上了和英法俄三國對抗的策略,導致德國在第一次世界戰爭中面臨兩線作戰中失敗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也是面臨兩線作戰而被打敗了,可見俾斯麥當時的外交策略是正確和高明的,只是別人放棄罷了,讓人感嘆啊!


奧託·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這是鐵血首相的全名,我們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老派的容克貴族。一提起俾斯麥,人們的腦海里就會閃現出「鐵血宰相」的威名,這個「綽號」源於俾斯麥在1862年9月26日的下院演講對議會發表的「鐵血演說」:「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

附圖,1881年的俾斯麥

該如何評價俾斯麥?我想我沒那個能力,這裡只能說一些我個人的看法。

俾斯麥是十九世紀德國最卓越的政治家,他對德國的影響之深估計只有拿破崙對法國的影響可以相比。他在擔任普魯士首相期間通過一系列鐵血戰爭統一了四分五裂的德意志,並成為德意志帝國第一任宰相。

「現實政治主義」

我們前面說過俾斯麥是一個容克貴族,那麼他有容克貴族所具有的一切保守、專制與獨裁,但他又有聰明的大腦與靈活的手腕,腦子裡並不只是花崗巖,因此他是一個「保守的政治強人」。俾斯麥又是一個典型的馬基雅維利主義者,他極度崇尚「政治實用主義」,因此他的身上同時具備「獅子般兇猛」與「狐狸般狡猾」。為了霍亨索倫王朝的王權,俾斯麥可以毫不手軟的去鎮壓社會民主主義者、自由主義者、共產主義者以及一切他視為反動的東西;為了拉攏勞工階級,他也可以通過立法建立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以及社會保險制度,可以實行那時歐洲都少見的成年男子普選制度(儘管選舉方式很複雜,權力很有限)。

普魯士威權主義和國家主義傳統培養了俾斯麥這樣的「鐵血」政治家,也因此實現了德意志的統一。俾斯麥和普魯士官僚的出色表現(實現德意志民族統一的理想),使得和平泛日耳曼主義之下德意志民族國家的概念已經由1848年革命中的自由和民主轉為迎合俾斯麥的保守「現實政治」。彼時自由派還把普魯士與容克視為德國的專制堡壘,現如今他們又為這個專制集團實現了他們所沒能實現的目標而感激涕零。歷史學家特奧多爾-蒙森晚年曾說到,俾斯麥砸碎了德國自由主義的脊樑骨。

1871年至1877年間的「文化鬥爭」

對於普魯士人來說,「國家」的概念並不包括多元化。俾斯麥等官僚擔心天主教徒與教宗的聯繫會使他們對國家不夠忠誠,因此他試圖通過學校、教育和語言政策來限制天主教及天主教中央黨的影響力。1873年的五月法令將任命和教育教士的權力收回國家,此舉導致大量神學院關門和教士數量短缺;而1875年的《會眾法》更是取締了天主教修會,國家停止對天主教的補助,並將宗教保障的條款從普魯士憲法中剔除。但該政策最終還是以失敗告吹。

附圖,諷刺普魯士王國與羅馬天主教會政治角力的漫畫

由於其對德國統一的卓越貢獻,俾斯麥獲封為俾斯麥親王,勞恩堡公爵殿下。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臺票選的最偉大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九,次於第八的歐洲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約翰內斯·古騰堡。

附圖,俾斯麥(左),阿爾布雷希特·馮·羅恩、赫爾穆特·馮·毛奇

俾斯麥的早年時代

俾斯麥出生在一個傳統的容克家族。他的父親是一位地主和退休軍官,思想守舊而專制;他的母親自小生活在資產階級家庭,思想較為開放、先進。他父親希望他能成為一名出色的軍人,為國盡忠;而他母親則希望他成為一名政治家,在政界大顯光芒,但俾斯麥竟同時達成了雙親的願望。

大學時代的俾斯麥業餘生活豐富,遛狗、決鬥、賭博、被女人甩無一不缺。他經常腰間佩劍,並牽著一隻大狼狗到處走;他亦無心向學並染上很多惡習,曾與同學作過27次決鬥。他與在哥廷根時的同學,美國歷史學家和外交家約翰·洛斯羅普·莫特利是好友,後者在其小說《莫頓的希望,或鄉下人的記憶》中談到「當時的俾斯麥魯莽而古怪,但卻是一個很有天分和魅力的年輕人。」

附圖,1836年21歲的俾斯麥

大學畢業後俾斯麥成為一個小公務員,這時他同一位貴族女子訂婚,為了籌集聘金去賭博,結果血本無歸,美人也很快離他而去。其後他結識了一位牧師的女兒並訂婚,但女子亦跟一位富有的軍人離開。所以他只能帶著一身債回家。

步入政壇

1847年5月,年僅32歲的俾斯麥當選為柏林州的議員,正式步入政壇。1849年,俾斯麥普魯士州議員,當時他的立場是「反德意志統一」。此後俾斯麥成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他曾先後擔任過普魯士駐法蘭克福邦聯議會代表、普魯士駐聖彼得堡大使、駐巴黎大使等職務。

1862年的普魯士議會選舉中,自由派獲得了絕對多數,議會否決了普魯士政府的對軍事改革的全部撥款,政府和議會陷入了僵局。俾斯麥成為首相的唯一可能人選,9月23日,威廉一世任命其為首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麥就任首相後,以德國統一大業來轉移自由派議員的視線,並爭取勞工階級的支持來抗衡資產階級自由派。

俾斯麥在外交政策上的成功可能比其在內政上的的成就更偉大。

俾斯麥外交手段在德意志統一的三場戰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通過操縱一系列事件實現了德意志的行政和政治統一。

附圖,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中登基為皇帝

統一德意志之後,他一改與過往「鐵血宰相」完全相反的姿風格,自稱「誠實經紀人」來協調歐洲大國之間的紛爭。普法戰爭後為了防止法國的報復,他採取與俄奧結盟的政策,極力孤立法國。俾斯麥認為地處中歐的德國面臨著東西兩方面的安全威脅,因此1870年後的二十年間,他對外政策的焦點是阻止法俄結盟,為此他編織了一個複雜的條約體系,這個體系在《再保險條約》中達到登峯造極的地步。

但新繼位的德皇威廉二世執著追求「世界政策」,無意繼續俾斯麥所倡導的孤立法國政策,心灰意冷的俾斯麥辭職。

附圖,鐵血宰相俾斯麥


謝邀!

你如果提到俾斯麥,就一定要說到德國,你如果提到德國,就不能不說到俾斯麥!

這是因為兩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一種關係,就好象若是一提到中國,就必須一定要談到孫中山先生和毛澤東主席一樣!

圍繞著萊茵河和德國首都柏林,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曾有兩個德國在此出現過:一個是中世紀時期的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是被希特勒稱為的德意志第一帝國。但它既不神聖、也非羅馬,在公元1806年被拿破崙一舉推翻,它跟現代意義的德國沒有絲毫的關聯!

第二個便是現代意義的聯邦德國,在它之前是希特勒時代的納粹德國,亦自稱德意志第三帝國,再往前推是德威廉二世時期的德國,在1871年德意志統一之前,它的前身是普魯士王國!

也就是說現代意義的德國最初是由十八世紀初期的普魯士王國一步步演變而來!

如今的原普魯士地區雖然早己和德國沒有絲毫的關聯,但有一點不容置疑:那就是如果沒有當初的普魯士就沒有今天的德國!

如果說到德國歷史,就必須說到四個人:弗里德里希大帝,俾斯麥首相,興登堡總統,還有就是納粹元首希特勒!

弗里德里希大帝奠定了一個強大的普魯士王國,興登堡則是現代意義的德國第一個總統,而俾斯麥則在他擔任普魯士首相期間,用鐵的手感腕和血的精神擊敗了德意志境內兩個強勁的對手:奧地利和法蘭西帝國,完成了一個統一的大德意志帝國!

俾斯麥既是普魯士王國的首相,同時也是大德意志帝國的首相!

在他之前叫普魯士王國,而在他之後叫德意志帝國!

是他在任普魯士首相期間,用鐵血精神擊敗了德意志聯邦境內的聯邦主席國奧地利,從而使普魯士成為了德意志聯邦境內的主席國。此後又挾勝利之師於1870年擊敗法蘭西帝國,隨後完成了德意志境內的武力統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國!

作為現代的歐洲人,你如果打開德國歷史的話,那麼你一定要仔細研讀俾斯麥,同時也一定要研讀希特勒。

希特勒給歐洲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同時也把德國帶入了災難的深淵。這是一個在戰略上一根筋的領導人,他如果玩戰略的話,比起俾斯麥低的不是一個層次!

在俾斯麥出任普魯士首相期間,為了建立一個大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時而與曾經的敵人聯手,去對付一個更為強大的敵人,在達到目的後為了自己的利益,一樣會用冷血的手段擊敗自己曾經的盟友。

1861年聯手奧地利擊敗丹麥,在此後不久的1866年結盟俄、法、意三國孤立奧地利並與之發生戰爭且大獲全勝!在擊敗奧地利之後遂與之達成和解,轉而集中力量於1870年的7月份與法國開戰,普法戰爭爆發!

在普法戰爭中獲勝的普魯士王國,籍此機會迎來了統一德意志境內的大好時機,並最終在1871年完成了德意志帝國的成立!

1898年7月30日,以「鐵血宰相」著稱的俾斯麥因病,終年八十三歲。

在他波瀾起伏、極其複雜的一生中,有褒有貶、毀譽參半,在德國統一的過程之中,他縱橫捭闔、順應時勢、全力為建成一個大統一的德國起了決定性的關鍵作用!

可以說,如果沒有俾斯麥便不會有一個統一的德國,這是一個亳無疑問的歷史事實!


大家對俾斯麥的印象或許主要來自他那「鐵血政策」的演講,以及在統一德意志過程中確實體現出「鐵血首相」的一面。

俾斯麥全名奧託·馮·俾斯麥,是來自極有勢力的地主階級,即所謂容克家族。俾斯麥早年頑劣,有點像中國三國時的曹操,是普魯士有名的愛國者。俾斯麥就是為德意志統一而生的,他相信君主專制政體,認為德意志不需要民主。

俾斯麥於1851年作為普魯士的代表參加德意志邦聯議會,處處讓普魯士和老大哥奧地利保持平等的地位。1859年俾斯麥作為駐俄大使派往沙俄。在那裡他竭力的維持對俄國的友好,並在以後1863年幫助沙皇鎮壓波蘭人的起義,可見在當時俾斯麥已構思出成熟的外交政策。回國後,根正苗紅的俾斯麥擔任普魯士的首相,俾斯麥對內採用強權政策,控制議會,強行徵稅和採用普遍兵役制增兵,這都是武力統一德國必備的條件。對外,俾斯麥制定三次戰爭均體現俾斯麥的思維縝密,首先對丹麥的戰爭,明明單幹即可,卻拉著奧地利,然後仔細的觀察奧地利,尋找它的破綻。緊接著就是對奧地利的戰爭,勝利後全國都要將戰爭進行到底時,俾斯麥及時收手,說服國王威廉一世,將主要精力對付阻礙德意志統一的最後一個障礙即法國,在色當大敗法國基本確定了德意志統一的成功。可見,俾斯麥就是那運籌帷幄之人,為了統一制定的對內、對外一系列的政策均瞭然於胸,可以說俾斯麥是統一德國的總設計師一點也不為過。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路,只作為學習交流之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立即撤銷,敬請諒解!謝謝!】


俾斯麥是19世紀德國最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發動王朝戰爭完成了德國統一, 建立各種工人保障制,人稱「鐵血宰相」「德國的建築師」「德國的領航員」等。

1.中年俾斯麥。網路配圖

奧託·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1815.04.01--1898.07.30),勞恩堡公爵。1832--1835年,俾斯麥先後入讀哥廷根大學和柏林大學;1847年當選普魯士議會議員;1851-1858年任普魯士邦駐德意志聯邦代表會的代表,1859年任駐俄公使,1861年改任駐法公使。

2.1862年的俾斯麥。網路配圖

1862年9月23日,俾斯麥任普魯士首相兼任外交大臣,主張用「鐵和血」統一德國,由此得名「鐵血宰相」。1864年,俾斯麥通過對丹麥的戰爭,把丹麥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兩公國(居民多數為德意志人)併入德國。

3.普奧戰爭。網路配圖

繼而,俾斯麥通過1866年對奧地利的戰爭,兼併了荷爾施泰因和戰爭中站在奧方的幾個德意志聯邦諸侯國,統一德意志北部和中部。

4.普法戰爭。網路配圖

爾後,俾斯麥通過1870年的普法戰爭,掃除了統一了德國南部的障礙。1871年1月18日,俾斯麥驅兵直入巴黎,在凡爾賽宮宣告德國的統一,成立德意志帝國,俾斯麥出任德意志帝國宰相,升任德意志帝國陸軍上將。

5.俾斯麥(坐者)在凡爾賽宮。網路配圖

同時,俾斯麥通過立法,在德國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制度,以及社會保險,

6.德皇威廉二世與俾斯麥。網路配圖

1890年,俾斯麥向德皇威廉二世提出辭呈,正式下野。1898年7月30日,俾斯麥去世,享年83歲。


俾斯麥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政治家,是他統一了普魯士,可以說是近代德國真正的奠基人。

以前在課本中看到,他如同一個軍人一樣,一身戎裝,手持寺佩劍,頭戴普魯士尖頂盔,留著滿臉鬍鬚,深邃的目光彷彿可以洞徹世間的一切。就覺得是他一個指揮千軍萬馬的武將,為德國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卻沒想到他是一個文職人員,擅長外交工作。不得不說,和我所想並不相同。

1862年,這對俾斯麥和德意志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被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任命為首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麥大權在握,正式開始了其大刀闊斧地貫徹實施武力統一的「鐵血政策」。他先是征服丹麥,然後迎合拿破崙,換取法國中立,又利用民族矛盾,與義大利結為反奧聯盟,與次同時修好鄰裏,與俄國交好。這樣就可以後顧無憂地和其兄弟奧地利開戰,這可以說這是一場德意志民族的內戰,它決定了未來的歷史走向。最後終於擊敗奧地利,並建立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這已經算得上是一個國家的雛形了。但是俾斯麥並不滿足,因為還有個強大的法國在南邊虎視眈眈。機會終於來了,1868年,普魯士藉口加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這樣就和法國矛盾和衝突升級,最終爆發了戰爭,俾斯麥利用法國人輕敵,在色當擊敗法軍,並俘虜了拿破崙三世。俾斯麥知道,歐洲大陸只有一個國家可以威脅新生的德意志,那就是法國,為此,他竭盡全力削弱法國,於是吞併阿爾薩斯和洛林,可是他沒到的是,這兩個地方使自己招來了法國無盡的仇恨。可以說後面德國的戰爭以及兩次世界大戰都與此有關。但不管如何,在1871年的1月18日,俾斯麥終於實現了他的願望,一個強大的德意志帝國誕生了!俾斯麥作為首相和外交大臣,卻一直都在戰鬥當中,這也許就是被後人譽為「鐵血宰相」的原因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