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描述:公司高管經常做些「拍腦袋」的決策,我想建立一個信息收集的大數據部門,作為市場、產品創新的分析依據。這樣是否能解決問題呢?


科學決策是必要的,我們在做決策時要有數據的支撐,但也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

假如你面前有100個孩子,其中一個是你自己的,可能他任何一個細微的想法和要求,你都能讀懂,然後幫助他更好地成長。但其他的孩子呢?你就未必能滿足。

為什麼我們能在100個孩子中,敏銳地覺察到自己孩子的需求?那是因為我們對他有足夠的仁愛。你對自己孩子的洞察力,是任何數據報告也比不上的。所以,仁愛才是創新的源泉。有了那份愛與赤誠,你才能聽到客戶「無聲的呼喚」,你的創新才會有效。

在你的心裡,你到底是把客戶看作一批數據、幾張PPT上的圈呢,還是真的對他們感同身受、站在他們的位置上思考問題?

當你有一份仁愛之心的時候,你看到的景象和畫面,會與那些分析報告上的數字截然不同。

所以,我們既要承認數字的價值,也要尊重商業的經驗。我們通過學習陽明心學,修鍊一顆柔軟且敏銳的心,這才是未來駕馭全局的根本所在,能讓我們一生受益無窮。


仁愛是創新的源泉,當企業把用戶深深裝進心裡,聽懂他們心中的無聲呼喚,便會心生萬法,會有很多真正利益用戶的創新決策,而不是「拍腦袋」去空想。


沒有人願意將自己置於危險之地,但為什麼總會做出危險決策?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認清「小我」的模樣。人生和事業的風險基本上來自「小我」,找到心中的「小我」,然後將之消除,就可能避開各種風險。

阻礙我們事業和人生成功的「小我」,大體上有十來個:

1、小  我:過度自信 

危險決策:升級時放手

一家企業擁有廣泛的業務基礎和廣闊的發展機會,企業的發展路徑也十分清晰:升級戰略,深耕客戶。

為此,董事長專門任命了兩位高管,並放手讓他們負責業務推進。

實際上,企業轉型比日常的經營難度至少高三至五倍,在企業過山爬坡的關鍵時刻,董事長最應該「扶上馬、送一程」,親自督戰,給予團隊更大支持。

然而,這位董事長卻選擇了「大放手」。他的解釋是,企業戰略已經很清晰,他人完全可以繼續做,這樣,自己可以騰出時間來參加更多的社會活動。他的「小我」告訴他:「一切皆在自己掌控中。」

然而,環境隨時在變化,人心隨時在變化,做企業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懈怠和大意,更何況是在艱難時期,一個閃失,就會讓企業陷入困境。

2、小  我:不自信  

危險決策:靠大樹融資

一般情況下,不自信的時候,人們會想要找座靠山,讓自己的企業靠在一棵大樹下乘涼。

現實是,大樹下面往往寸草不生,因為小草需要的陽光都被大樹奪走了。如果企業家沒有足夠的本事,無法紮下自己的根,靠大樹只會讓自己更加被動,結果遭受更大的傷害。

這世上有兩件事最難:一是登天難,二是求人難。掛在大樹之下,付出的代價一定不會少。要把企業做好,建立真正的自信才是最可靠的辦法。

為了建立企業自信,企業家首先要建立自己對個人生命的自信。學習中華文化,開發內心的無盡寶藏,每個人的格局與境界都可以得到提升,這才是真正的「大樹」。

3、小  我:不淡定 

危險決策:追逐概念

在互聯網時代,概念越來越多,更新的速度也越發地快。一年前火熱無比的話題,今年可能就變成了笑談。

不能透徹領會各種發展趨勢的本質時,就會熱衷於追逐「新概念」、投資「新概念」、經營「新概念」。最後,很可能換來一場空。

如今,幾乎每個人都能看到所在行業的發展趨勢,在信息如此充分的時代,這不是難事。然而,90%以上的人都會與趨勢擦肩而過。原因就是,大多數人只聽到了概念,而沒有看到本質。

心靜如水、良知清澈,才能臨事不亂、應變無窮。當你失去那份淡定之時,就會追逐潮流,有時是高朋滿座、高談闊論。這副場景只是看起來熱鬧非凡,真正的價值極其微小。

真知灼見不是談論出來的,而是從心底流淌出來的。道聽途說,並非真正的智慧。

4、小  我:不知敬畏

危險決策:直面大山

所謂「大山」,就是那些很有成就的世界級企業。他們能夠實現如今的經營成就,一定是有其道理和緣由的。倘若低估了這些大企業的能量,那麼,當幾座「大山」迎面撲來的時候,自己的企業瞬間就可能消失了。

所以,面對這樣的「大山」,企業家要心存敬畏。既不能幻想掛靠在「大樹」之下,也不能直接與「大山」面對面相撞。不知敬畏是一份「小我」,正面與「大山」相撞,肯定是下下策。直面挑戰的勇氣是可嘉的,但是面對「大山」級別的同行,要講求策略。

5、小  我:不尊重客戶

危險決策:自娛自樂 

過去幾年間,人們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投資數十億的新產品、新服務無疾而終。事實上,它們的失敗早就有跡可循:從名字上、從logo上,你可以很清晰地得出結論:這樣的產品和服務不可能成功——因為他們不尊重客戶。

當企業在技術上實現某種創新時,要問問自己:這些創意是否勉強自圓其說?還是真正為客戶所喜愛?假如沒有把客戶真正裝在心中,創意再精彩,也不過是自娛自樂,也是一種「小我」,這樣的創新和決策就是十分危險的。

6、小  我:不信聖賢 

危險決策:不建設自己

假如說聖賢對人生真理的體悟是一萬分的話,我們普通人大體上只有三五分。所以,如果不信聖賢,我們就會錯過一個又一個建設自己的機會。這份傲慢會讓自己變成一種「優秀的平庸」,所做的決策也很難超越平庸,因而逐漸毀掉自己的事業和人生。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萬畝良田,需要不斷建設心靈品質,生命才能變得舒展而精彩!

7、小  我:不信真理

危險決策:損人利己

「行為作用與反作用」是人生重大真理。但很多人明明知道不對,卻依然要去做損人利己的事。殊不知,這個世間沒有例外,每個人的人生都逃避不了這一重大真理。對於這一真理的領會和認同程度,決定了企業能走多遠。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講的就是「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的道理。

8、小  我:貪戀聲望  

危險決策:為市值而併購

單純為了上市、為了市值、為了市盈率而進行的併購,基本都是貪求聲名的「小我」在作怪。但凡有這樣的「小我」,就無法與天地間的真理大道相應,也就不能獲得天地的護佑。

9、小  我:急功近利 

危險決策:轉型並提速

開車拐彎時,你會減速,還是提速?答案當然是「減速」。

企業轉型時,答案依然適用。有些企業家急於實現企業快速轉型,不遵循轉型規律,這樣急躁的「小我」會讓企業遭受極其慘重的代價。

10、小  我:不愛祖國

危險決策:產業外遷

愛國體現一個人的格局和境界。不愛國是最嚴重的「小我」,它會讓你做出最危險的錯誤決策,比如產業外遷,比如家庭移民,比如道聽途說、散播負面信息。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我們這代人的必將成就。身處其中,乃至居於舞台中央,在這樣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面對如此廣闊磅礴的未來,與之擦肩而過將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胸懷大我,報效祖國。」在這樣一個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的偉大時代,去除心中「小我」,讓「大我」升騰,我們不僅可以避免危險決策,更可以讓企業擁有無瓶頸的、嶄新的、倍增的、廣闊的發展空間!


我其實覺得有時創新決策只能」拍腦袋「。

因為事先的信息未必搜集得充分。

有時直覺也很重要,而有些直覺未必有數字做為支撐,或者未必有能力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去調查到足夠準確的數字。

比如馬雲當初要做阿里,馬化騰當初要做QQ,其中肯定有」拍腦袋「的決策。

有些」拍腦袋「是空想,是妄想,有些」拍腦袋「是直覺、是長期思考的一個靈感閃現,它未必就一定是對的,但也未必一定是錯的。

即使是做了信息收集、事前做了大量分析,也有很多決策最終是錯誤的。

信息收集等等只能為決策提供」輔助「資料,但不能完全依賴於此。

在信息不夠充分、不夠準確,又必須做決策的時候,只能先拍拍腦袋,做著試試,做的過程中隨時跟蹤和調整,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最近有所感,重寫了這個答案。

拍腦袋的創新決策?我只知道成王敗寇,倖存者偏差。有的拍腦袋決策成就了一家公司,大部分拍腦袋決策毀了一家公司。拍完腦袋,成了,自然會事後諸葛亮的想出一堆論據用以支撐這一英明決策,敗了,被罵慘,然後被公眾淡忘忽略。

舉個馬爸爸的例子,當初他要做電商,多少人覺得他瘋了,是騙子,這是腦袋被拍傻了才做出的創新決策吧,但是結果呢?當然,馬爸爸自己肯定不認為自己是拍腦袋,這就涉及到一個拍腦袋如何認定的問題了,是不是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拍腦袋的時候,這就是拍腦袋嗎?這裡面也隱藏著一個民主陷阱哦。

最後,我想多說兩句。大部分被各種機構輪番投資的初創科技企業,每個都能篤定的說我的創新絕不是拍腦袋做出來的,一定是有市場的,不然,某某資本怎麼會投我,但是他們失敗的概率還是很大,這說明了,創新是多麼的難,不僅決策不能拍腦袋,企業運行的任何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比如現金流,管理,銷售等任意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再好的創新也都要折戟。

以下是原答案:

建立一個信息收集的大數據部門,那麼這個部門如何收集信息,收集什麼樣的信息呢,怎麼保證收集的信息是真實有效的呢。傾聽一線銷售的聲音,傾聽客戶的聲音,這些信息的可信度是不是更高。穩健經營(或者叫保守)的決策者都有個特點,不見兔子不撒鷹,從現有產品的周邊收集用戶需求,慢慢拓展產品序列。


冷靜

冷靜冷靜,分細分細分細,再做決策


決策是瞄準問題、解決問題而產生的,沒有問題就沒有決策。而問題的根本在於客戶心中,或者我們自己心中有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做決策首先要充分的進行調查研究,然後透過現象看本質,真正讀懂客戶的需求,市場的需求,時代的需求和人心的需求,而這中間最根本的又是人心的需求,解決人心需求最根本的就是建設自己,成就他人。


實現3·0戰略方針,利益人心。


當我們絞盡腦汁想不出出路的時候,也許是方向錯了。當定下來,想想,怎樣能利益到他人心靈品質的提升,仁者愛人,愛他人和幫助他人是最大的利益自己。


「拍腦袋」這個詞還是有一絲模糊概念,我們經常會聽到很多天才、偉人的故事,如果對這些人物了解不深的情況下,我們可能會認為他們的決策也是在某種拍腦袋的情形下做出的。所以如果對人對事缺乏足夠的了解和深入,人就容易得出「拍腦袋」的結果。

為什麼我們會認為一些人的決策和結果,是拍腦袋的呢,一般發這種牢騷的人都是一線部門的員工,因為他們是最終的實施者,他們對於那些不實事求是的東西是最有體會的,所以他們會對那些與自身體會矛盾的決策感到反感。所以避免一些脫離實際的假大空決策的有效辦法,就是在決策討論中加入最前線最有經驗的員工,而且要重視他們的發言和建議。

為什麼一些決策書擁有詳盡的數據和調查報告,但實施的結果卻是截然不同呢。數據分析是常用的方法論,這會給人一種信服的暗示,特別是一些擁有權威title的數據或研究報告,會讓聽者甚至反對者,都沒有足夠的力量去追問或反駁。其實現在市場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數據以及調研公司,真實性和實用性本身就要打出問號,其次分析方法和手段是否足夠科學,也是很大問題,最後高大上的計劃能否最終有效的執行也是個難題。所以在決策時,應該盡量基於手頭的數據和經驗,基於現有技術和力量來估算,基於短期可實現來制定階段性計劃,要做成這些,就必須要求由公司當前的技術領袖群來參與決策。

有人會拿醍醐灌頂跟「拍腦袋」來類比,但我覺得只有真正的實施者才有資格去拍腦袋,去發揮靈感,因為他們依據的是腦中長年累月積累的數據和經驗,如果只是一幫養尊處優、脫離實踐的口號家來決策,終究逃不過「拍腦袋」的結局。


當企業把用戶真正的放在心裡的時候,就會聽懂用戶無聲的呼喚,就會讀懂用戶的心,就會真正的做出正確的決策真正的利益到用戶!


大數據部門不現實也不太對口,你們缺的是一個市場調研部門和分析可行性的部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