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相關準則來指導大家在不確定情況下進行決策判斷。不確定情況下不是說你對情況一無了解,而是還存在一些未來的可變因素,那這種情況下如何科學、合理地進行決策和行動。大家可以分享具體的案例,不一定要說理論。


還是結合自身的目的出發,想想自己達到目的需要做怎樣的方式,進行粗略的框架性規劃;

分析自己達成目的的幾種途徑,各自的優缺點,或者說最佳結果和最差結果分別是什麼;

我自己相對來說性格保守一些,所以我會先看看每種決策的最差結果是不是自己能夠承受,會有哪些可能性導致觸發這種最差結果,如果無法進行規避,我可能寧願選最穩妥的,而不是最佳結果更吸引人的那個決策。當然如果自己抗風險能力強,可以選擇結果最佳卻存在風險隱患的那種;

對於盡人事也無法扭轉的局勢,那就儘可能的去做些什麼減少自己的遺憾吧。


看最壞的結果你能否接受?

下面介紹了五種科學的決策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至關重要的東西往往無須選擇

著名主持人蔡康永曾經談到自己的父親,父親曾勸說蔡康永一定要拿到碩士學位,對父親來說,碩士是必須的,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而讀博士可能會面臨巨大的時間消耗,這是讓人猶豫的一個選項。


在生活中,父親常常喜歡幫助蔡康永做選擇和決定,在很多事情上,父親都會說「這件事有什麼用」,或者直接說「這件事沒有什麼用」,但是在一些更為重要的事情上,他從不過問蔡康永的抉擇,無論兒子做出了什麼決定,他都不會幹涉。按照父親的理解,一個人在面對非常重要的事情時,沒有必要做什麼選擇,只管去做即可,因為根本不需要選擇。


在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因為是否應該做某件事而糾結,想買又不想買的傢具,想做又不想做的事情,可以選擇一又可以選擇二的東西,這些往往會讓人感到苦惱,人們經常會告訴自己「這些東西還是很重要的,最好不要錯過,但——」,這樣的心態無疑會影響人們最終做事的情緒和狀態。


可是,那些令人感到糾結和猶豫的東西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當人們開始對某些選擇產生猶豫的時候,就意味著他已經產生了質疑,就意味著他已經開始試圖給自己尋找不做這件事的理由,雖然有時候理由看起來並不充分,但是人們或許在心中有一個更高的標準,有一些更為重要的事情。真正至關重要的事情往往是需要立即做出決定的,甚至常常是無條件做決定,而不用糾結於做選擇。


任正非在創辦華為的時候,不僅沒有什麼資源和人才,資金也非常短缺,很多創業者在面對這樣的窘迫境況時可能會產生猶豫和退縮,但是任正非根本沒有給過自己第二種選擇,直接從牆上「中華有為」四個字中截取了兩個字「華為」,然後就創立了華為公司,按照他自己的話說,「不創業的話,自己只有死路一條」。在關係重大的事情上,任正非不會在選擇時猶豫不決,只要大膽去做,不停地追求就行了。


潘石屹早年曾搬過磚,做過電話機銷售員,承包過磚廠,開發過別墅,幾乎每一次都是立即下定決心去做的,沒有任何的遲疑,尤其是在創業的過程中,他從來沒有考慮過「萬一自己虧損了怎麼辦」「萬一自己失敗了會不會一無所有」「我當前的工作好好的,值得去冒險嗎」。作為一個膽大心細的人,潘石屹在人生中所做的重要決定都是果斷而決絕的,沒有任何的拖泥帶水,不會被其他因素和選擇干擾,他不會給自己留下什麼選擇。


反過來說,那些值得商榷和猶豫的事情往往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至少人們還沒有做好去迎接挑戰的準備。很多時候,選擇本身就會造成誤導和混亂,要知道一個成年人每天大約要做 35000 次決定,這樣的數字或許讓多數人都覺得吃驚,但問題在於很多時候我們忽略了那些決定,早上 6 點決定起不起床,早餐選擇吃麵包還是包子,坐公交上班還是開車,是否要帶著水杯去公司,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西服還是休閑服),先去老總辦公室提交方案還是等老總開完會再去提交……人們在面對各種事情時,都有可能產生選擇,而每一次的選擇都會製造一些煩惱,都會導致能量的消耗。

過多的選擇無疑會導致人們的生活方式出現混亂,而且也會影響人們做出決策的效率和質量,正因如此,人們在面對各種事情時應該懂得把握重點,並且盡量在那些非常重要的事情上保持絕對明確的立場。是否願意犧牲健康去做一些嚴重威脅身體健康但高薪水的工作?是否應該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面前選擇前者?是否需要在接見重要客戶和休假中做出選擇?對於多數人來說,這樣的選擇題基本上沒有存在的必要,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應該將其變成一道道選擇題。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抓重點:如何從無效到高效

趙啟

聯合讀創出版社

¥18.98 會員免費


這是一個悖論問題,最優策略的前提就是信息儘可能地窮盡,知道的信息越多,得到最優決策的概率就越大。

所以,遇到信息匱乏的情況,要麼做探究性實驗,用時間成本和資本來探索最優解;否則只能做各種結果的預案,最好最壞的打算,承擔風險,接受一切結果,成不成聽天命了。


謝邀。看需要和風險,需求越高越值得,風險越高越要小心,做最壞的打算,做最大的努力。


信息能力乘以決策能力等於結果。

你啥都不知道還想撈好的,可以學習一下中醫的思維模式。


按照價值觀去決策, 標準就是己之不欲勿施於人


謝邀。

1.把不確定變得儘可能確定;

2.基於可測量的信息現狀數據才有可能得出準確的決策;

3.決策產生行動,行動是對了驗證基於可測量的信息現狀數據的決策是否符合合理,如果不合理,按照新獲取的信息數據迭代/修正你的決策;

4.繼續行動;往複循環;達到你的目標結果;

5.它叫PDCA(戴明環),也叫OODA(包以德循環),也叫MBO(目標管理法);

6.海爾叫OEC(日清工作法);

7.執著於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做決策——它的名字應該叫魔法,不是實踐科學。

希望以上答案對你有幫助。

祝好。


方法:

1、只保留主線

案例:IBM放棄Thinkpad等,保留商用模塊。

2、跟隨趨勢,收縮求生,保留火種,等風險度過後再來。

案例:2015年,萬達開始上岸。

3、保留至少一個點/線存在,作為接觸市場/外界的觸角,跟隨變化。

1和2的案例:

2018年中開始,成都本地的健身行業開始出現頹勢。2019年開始,多個品牌倒閉。這裡,我建議採取的措施是:盡量收縮,賣出門店,保留一個強盈利的店作為最後的火種,也作為接觸市場變化的節點。等待消費水平上漲,市場回暖,以一個店承載一個品牌的信譽,可以頃刻孵化出無數個店。&<已被數個老闆採用&>

4、無法脫離/放棄時,分離/分裂出多個備份,插入多個關鍵節點,利用概率論和大規模綁定大眾完成對大眾的損益成本綁定來保存實力。

案例:阿里生態的形成

5、盡量不讓自己去面對選擇,而是和人合作,分擔風險

6、在注重變現邏輯完整的時候,盡量準備一份備案,以防崩潰後的損失、責任解離、再起。

7、雙邊下注,多邊下注,對衝風險

案例:股票市場上/風投對於生態布局上有足夠案例,請自行搜索。

總結:

1、通常來說,都是現在看未來3-5-10為周期的變化,提前都會布局。

2、面對不定未來,保守有必要,激進也有必要。前提是盈利率覆蓋損失率&。


知乎標椎開頭:謝邀

當一個問題足夠大時可以分解為多個小問題,從能力範圍之內可以確定的做起,不斷的搜集信息修正方向。不要迷信科學而要運用科學,科學是對已知的重複並不負責超驗的事情,因此對於科學化的結論要重複考慮環境參數,在概率足夠大時投入。合理並非掌控規律而是通過理性的認知判斷對事物做理論上的模擬,從而使這個客觀事物存在可以理解性。我想有這些準備就可以有些端倪了,自行斟酌。


生活無處不是選擇,不可能都選到最好的。煩惱的時候,一首小詩,以饗共賞。

未選擇的路

羅伯特?弗羅斯特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但我選了另外一條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條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那天清晨落葉滿地,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你會選擇哪一條?

只要活著……一切都會好起來。


找確定性這個是一個學問,有時候眼光別盯著自己,能確定對自己好的那個團體有利的選擇,將來也許對自己也更有利。


在一個不確定的情況下,也就是說外部的條件可能為好、一般、差三種,但是你不能確定是哪一種,這種情況很常見。在這種情況下,你的決策一般會有三個,1、外部條件好時的對策。2、外部條件一般時的對策。3、外部條件差時的對策。你要做的就是做足應對最壞條件的準備,然後靜待局勢的明朗,等局勢明朗後再採取相應的措施。也就是說,在不確定的情況下,要避免最壞的結果,這是你能控制的,然後等待時機爭取最好的結果,這不是你能控制的,還要看外部條件是否成熟。比如股市,股市下行時沒人知道會到什麼位置,為了避免最壞的結果,就會設置止損線,一旦價格下降到止損價格,就拋掉。至於什麼時候再買入,就得看大的形勢了。


在一個時間段內,自己思考過,也諮詢過別人的意見,感到沒有更好的辦法了。不要再浪費時間瞎想,趕緊去做,這就是做好的決策。


同求如何在彩票號碼未公布前,選出最有可能中獎的號碼這是知乎,不是魔鏡魔鏡告訴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