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公司高管经常做些「拍脑袋」的决策,我想建立一个信息收集的大数据部门,作为市场、产品创新的分析依据。这样是否能解决问题呢?


科学决策是必要的,我们在做决策时要有数据的支撑,但也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假如你面前有100个孩子,其中一个是你自己的,可能他任何一个细微的想法和要求,你都能读懂,然后帮助他更好地成长。但其他的孩子呢?你就未必能满足。

为什么我们能在100个孩子中,敏锐地觉察到自己孩子的需求?那是因为我们对他有足够的仁爱。你对自己孩子的洞察力,是任何数据报告也比不上的。所以,仁爱才是创新的源泉。有了那份爱与赤诚,你才能听到客户「无声的呼唤」,你的创新才会有效。

在你的心里,你到底是把客户看作一批数据、几张PPT上的圈呢,还是真的对他们感同身受、站在他们的位置上思考问题?

当你有一份仁爱之心的时候,你看到的景象和画面,会与那些分析报告上的数字截然不同。

所以,我们既要承认数字的价值,也要尊重商业的经验。我们通过学习阳明心学,修炼一颗柔软且敏锐的心,这才是未来驾驭全局的根本所在,能让我们一生受益无穷。


仁爱是创新的源泉,当企业把用户深深装进心里,听懂他们心中的无声呼唤,便会心生万法,会有很多真正利益用户的创新决策,而不是「拍脑袋」去空想。


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地,但为什么总会做出危险决策?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认清「小我」的模样。人生和事业的风险基本上来自「小我」,找到心中的「小我」,然后将之消除,就可能避开各种风险。

阻碍我们事业和人生成功的「小我」,大体上有十来个:

1、小  我:过度自信 

危险决策:升级时放手

一家企业拥有广泛的业务基础和广阔的发展机会,企业的发展路径也十分清晰:升级战略,深耕客户。

为此,董事长专门任命了两位高管,并放手让他们负责业务推进。

实际上,企业转型比日常的经营难度至少高三至五倍,在企业过山爬坡的关键时刻,董事长最应该「扶上马、送一程」,亲自督战,给予团队更大支持。

然而,这位董事长却选择了「大放手」。他的解释是,企业战略已经很清晰,他人完全可以继续做,这样,自己可以腾出时间来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他的「小我」告诉他:「一切皆在自己掌控中。」

然而,环境随时在变化,人心随时在变化,做企业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懈怠和大意,更何况是在艰难时期,一个闪失,就会让企业陷入困境。

2、小  我:不自信  

危险决策:靠大树融资

一般情况下,不自信的时候,人们会想要找座靠山,让自己的企业靠在一棵大树下乘凉。

现实是,大树下面往往寸草不生,因为小草需要的阳光都被大树夺走了。如果企业家没有足够的本事,无法扎下自己的根,靠大树只会让自己更加被动,结果遭受更大的伤害。

这世上有两件事最难:一是登天难,二是求人难。挂在大树之下,付出的代价一定不会少。要把企业做好,建立真正的自信才是最可靠的办法。

为了建立企业自信,企业家首先要建立自己对个人生命的自信。学习中华文化,开发内心的无尽宝藏,每个人的格局与境界都可以得到提升,这才是真正的「大树」。

3、小  我:不淡定 

危险决策:追逐概念

在互联网时代,概念越来越多,更新的速度也越发地快。一年前火热无比的话题,今年可能就变成了笑谈。

不能透彻领会各种发展趋势的本质时,就会热衷于追逐「新概念」、投资「新概念」、经营「新概念」。最后,很可能换来一场空。

如今,几乎每个人都能看到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在信息如此充分的时代,这不是难事。然而,90%以上的人都会与趋势擦肩而过。原因就是,大多数人只听到了概念,而没有看到本质。

心静如水、良知清澈,才能临事不乱、应变无穷。当你失去那份淡定之时,就会追逐潮流,有时是高朋满座、高谈阔论。这副场景只是看起来热闹非凡,真正的价值极其微小。

真知灼见不是谈论出来的,而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道听途说,并非真正的智慧。

4、小  我:不知敬畏

危险决策:直面大山

所谓「大山」,就是那些很有成就的世界级企业。他们能够实现如今的经营成就,一定是有其道理和缘由的。倘若低估了这些大企业的能量,那么,当几座「大山」迎面扑来的时候,自己的企业瞬间就可能消失了。

所以,面对这样的「大山」,企业家要心存敬畏。既不能幻想挂靠在「大树」之下,也不能直接与「大山」面对面相撞。不知敬畏是一份「小我」,正面与「大山」相撞,肯定是下下策。直面挑战的勇气是可嘉的,但是面对「大山」级别的同行,要讲求策略。

5、小  我:不尊重客户

危险决策:自娱自乐 

过去几年间,人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投资数十亿的新产品、新服务无疾而终。事实上,它们的失败早就有迹可循:从名字上、从logo上,你可以很清晰地得出结论:这样的产品和服务不可能成功——因为他们不尊重客户。

当企业在技术上实现某种创新时,要问问自己:这些创意是否勉强自圆其说?还是真正为客户所喜爱?假如没有把客户真正装在心中,创意再精彩,也不过是自娱自乐,也是一种「小我」,这样的创新和决策就是十分危险的。

6、小  我:不信圣贤 

危险决策:不建设自己

假如说圣贤对人生真理的体悟是一万分的话,我们普通人大体上只有三五分。所以,如果不信圣贤,我们就会错过一个又一个建设自己的机会。这份傲慢会让自己变成一种「优秀的平庸」,所做的决策也很难超越平庸,因而逐渐毁掉自己的事业和人生。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万亩良田,需要不断建设心灵品质,生命才能变得舒展而精彩!

7、小  我:不信真理

危险决策:损人利己

「行为作用与反作用」是人生重大真理。但很多人明明知道不对,却依然要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殊不知,这个世间没有例外,每个人的人生都逃避不了这一重大真理。对于这一真理的领会和认同程度,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讲的就是「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的道理。

8、小  我:贪恋声望  

危险决策:为市值而并购

单纯为了上市、为了市值、为了市盈率而进行的并购,基本都是贪求声名的「小我」在作怪。但凡有这样的「小我」,就无法与天地间的真理大道相应,也就不能获得天地的护佑。

9、小  我:急功近利 

危险决策:转型并提速

开车拐弯时,你会减速,还是提速?答案当然是「减速」。

企业转型时,答案依然适用。有些企业家急于实现企业快速转型,不遵循转型规律,这样急躁的「小我」会让企业遭受极其惨重的代价。

10、小  我:不爱祖国

危险决策:产业外迁

爱国体现一个人的格局和境界。不爱国是最严重的「小我」,它会让你做出最危险的错误决策,比如产业外迁,比如家庭移民,比如道听途说、散播负面信息。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这代人的必将成就。身处其中,乃至居于舞台中央,在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面对如此广阔磅礴的未来,与之擦肩而过将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胸怀大我,报效祖国。」在这样一个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去除心中「小我」,让「大我」升腾,我们不仅可以避免危险决策,更可以让企业拥有无瓶颈的、崭新的、倍增的、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其实觉得有时创新决策只能」拍脑袋「。

因为事先的信息未必搜集得充分。

有时直觉也很重要,而有些直觉未必有数字做为支撑,或者未必有能力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去调查到足够准确的数字。

比如马云当初要做阿里,马化腾当初要做QQ,其中肯定有」拍脑袋「的决策。

有些」拍脑袋「是空想,是妄想,有些」拍脑袋「是直觉、是长期思考的一个灵感闪现,它未必就一定是对的,但也未必一定是错的。

即使是做了信息收集、事前做了大量分析,也有很多决策最终是错误的。

信息收集等等只能为决策提供」辅助「资料,但不能完全依赖于此。

在信息不够充分、不够准确,又必须做决策的时候,只能先拍拍脑袋,做著试试,做的过程中随时跟踪和调整,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最近有所感,重写了这个答案。

拍脑袋的创新决策?我只知道成王败寇,幸存者偏差。有的拍脑袋决策成就了一家公司,大部分拍脑袋决策毁了一家公司。拍完脑袋,成了,自然会事后诸葛亮的想出一堆论据用以支撑这一英明决策,败了,被骂惨,然后被公众淡忘忽略。

举个马爸爸的例子,当初他要做电商,多少人觉得他疯了,是骗子,这是脑袋被拍傻了才做出的创新决策吧,但是结果呢?当然,马爸爸自己肯定不认为自己是拍脑袋,这就涉及到一个拍脑袋如何认定的问题了,是不是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拍脑袋的时候,这就是拍脑袋吗?这里面也隐藏著一个民主陷阱哦。

最后,我想多说两句。大部分被各种机构轮番投资的初创科技企业,每个都能笃定的说我的创新绝不是拍脑袋做出来的,一定是有市场的,不然,某某资本怎么会投我,但是他们失败的概率还是很大,这说明了,创新是多么的难,不仅决策不能拍脑袋,企业运行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比如现金流,管理,销售等任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再好的创新也都要折戟。

以下是原答案:

建立一个信息收集的大数据部门,那么这个部门如何收集信息,收集什么样的信息呢,怎么保证收集的信息是真实有效的呢。倾听一线销售的声音,倾听客户的声音,这些信息的可信度是不是更高。稳健经营(或者叫保守)的决策者都有个特点,不见兔子不撒鹰,从现有产品的周边收集用户需求,慢慢拓展产品序列。


冷静

冷静冷静,分细分细分细,再做决策


决策是瞄准问题、解决问题而产生的,没有问题就没有决策。而问题的根本在于客户心中,或者我们自己心中有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做决策首先要充分的进行调查研究,然后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读懂客户的需求,市场的需求,时代的需求和人心的需求,而这中间最根本的又是人心的需求,解决人心需求最根本的就是建设自己,成就他人。


实现3·0战略方针,利益人心。


当我们绞尽脑汁想不出出路的时候,也许是方向错了。当定下来,想想,怎样能利益到他人心灵品质的提升,仁者爱人,爱他人和帮助他人是最大的利益自己。


「拍脑袋」这个词还是有一丝模糊概念,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天才、伟人的故事,如果对这些人物了解不深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认为他们的决策也是在某种拍脑袋的情形下做出的。所以如果对人对事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深入,人就容易得出「拍脑袋」的结果。

为什么我们会认为一些人的决策和结果,是拍脑袋的呢,一般发这种牢骚的人都是一线部门的员工,因为他们是最终的实施者,他们对于那些不实事求是的东西是最有体会的,所以他们会对那些与自身体会矛盾的决策感到反感。所以避免一些脱离实际的假大空决策的有效办法,就是在决策讨论中加入最前线最有经验的员工,而且要重视他们的发言和建议。

为什么一些决策书拥有详尽的数据和调查报告,但实施的结果却是截然不同呢。数据分析是常用的方法论,这会给人一种信服的暗示,特别是一些拥有权威title的数据或研究报告,会让听者甚至反对者,都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追问或反驳。其实现在市场上充斥著各种各样的数据以及调研公司,真实性和实用性本身就要打出问号,其次分析方法和手段是否足够科学,也是很大问题,最后高大上的计划能否最终有效的执行也是个难题。所以在决策时,应该尽量基于手头的数据和经验,基于现有技术和力量来估算,基于短期可实现来制定阶段性计划,要做成这些,就必须要求由公司当前的技术领袖群来参与决策。

有人会拿醍醐灌顶跟「拍脑袋」来类比,但我觉得只有真正的实施者才有资格去拍脑袋,去发挥灵感,因为他们依据的是脑中长年累月积累的数据和经验,如果只是一帮养尊处优、脱离实践的口号家来决策,终究逃不过「拍脑袋」的结局。


当企业把用户真正的放在心里的时候,就会听懂用户无声的呼唤,就会读懂用户的心,就会真正的做出正确的决策真正的利益到用户!


大数据部门不现实也不太对口,你们缺的是一个市场调研部门和分析可行性的部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