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亞健康?

亞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狀態,這是一類次等健康狀態(亞即次等之意),是界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狀態”等稱謂。“亞健康”是個大概念,包含着前後銜接的幾個階段:其中,與健康緊緊相鄰的可稱作“輕度心身失調”,它常以疲勞、失眠、胃口差、情緒不穩定等爲主症,如若及時調理,這些失調容易恢復。國內外的研究表明,現代社會符合健康標準者也不過占人羣總數的15%左右,但人羣中已被確診爲患病,屬於不健康狀態的也佔15%左右,那麼70%的人正是處於健康與有病兩者之間的過渡狀態---亞健康。

中醫調攝亞健康的理論依據和方法

中醫在預防與調攝亞健康中頗有優

在理論指導方面,“天人相應”和“形神合一”爲調攝亞健康狀態提供了理論依據;正是在這種理論的指引下,中醫學非常注重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轉歸及養生、防病等過程中的作用,在調治亞健康狀態方面發揮着自己的優勢;中醫“治未病”思想又爲亞健康的調攝指明瞭方向;四診合參的診察手段,有利於對亞健康狀態的早期診斷;三因制宜的思想爲亞健康的個體化診療提供了基本原則;辨證理論的運用,有利於對亞健康狀態的辨識;中醫體質學說又有助於從體質角度認識亞健康;中醫豐富多彩的療法如食療、鍼灸、推拿、氣功、導引、內外藥物治療等等有利於亞健康的調攝;科學的養生理論和保健手段更有利於亞健康的預防和改善,這些都是中醫學的優勢所在,這些優勢均存在於中醫系統論的思想中。

中醫學認爲,人體的陰陽平衡纔是健康的標誌,然而這種平衡是動態的平衡,且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顯然要使之達到絕對的平衡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亞健康狀態”是客觀存在的,於是,祖國醫學有了調和陰陽、補偏救弊、促進陰陽平衡的治療原則。在治療手段上則提出“藥以祛之,食以隨之”的方法,以食物扶助正氣,並確立了“五穀爲養,五果爲助,五育爲益,五菜爲充”的配膳原則,還提出應做到酸、苦、甘、辛、鹹的“五味調和”,不能偏食偏嗜,這種使人體趨於健康的飲食結構具有科學性,也是人們常說的“藥補不如食補”的道理所在。選用食療是調整“亞健康狀態”的最佳方法。因爲許多天然食物營養全面、無毒副作用,長期服食,可達益氣、養血、扶正、健腦、強身、抗衰老的目的,特別是對中醫認爲的各種虛損症的調養更具有實用價值。

中醫調攝亞健康的理論依據和方法中醫調攝亞健康的理論依據和方法

武威醫學科學院中醫科

中醫科簡介

甘肅省武威醫學科學院中醫科組建於1998年,成立以來用“大醫精誠”的實際行動走出了一條個人有專長、科室有特色、醫病有專藥的中醫專科發展之路。先後研發出中醫藥22種,發明瞭6項與中醫藥相關的國家專利,成爲武威醫藥界的一朵奇葩。2016年,以中醫醫學碩士陳玉霞爲代表的專家加入,使甘肅省武威醫學科學院中醫科煥發出勃勃生機,該院中醫科成爲武威市碩士研究生醫師最多的中醫藥學術團隊。

中醫調攝亞健康的理論依據和方法

杏林春暖爲蒼生

甘肅省武威醫學科學院中醫科先後引進了體外高頻熱療機、微波熱治療儀、DYY-83多功能頸、腰椎牽引牀、神經肌肉刺激儀、神經肌肉電刺激儀、燻蒸治療儀、中藥離子導入儀、蠟療機等先進的理療設備,科室年門診接診量15000人次,開展了16項中醫適宜技術,大大減輕了腫瘤放化療所導致的難治性不良反應,從而提升腫瘤患者的綜合生活質量,延長其生存期。常年聘請裴正學、何天有、王福林等省內著名老中醫到我院指導工作,傳承經典、弘揚國粹、集聚智慧、多措並舉、精準施治,促進了武威醫學科學院中醫藥事業的全面發展。

近年來,甘肅省武威醫學科學院領導班子高瞻遠矚,求賢若渴,從省內外各大醫院及地方醫院引進各類中醫藥專業人才,使得全院中醫團隊持續壯大。目前,擁有中醫藥專業人員40名,其中市級學科帶頭人3名,主任醫師2名,副主任醫師5名,主治醫師18名,住院醫師2人,博士1人,碩士3人。他們先後承擔市級科研項目3項,獲市級科技進步獎2項,在國家級醫學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7篇,省級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餘篇,具有良好的臨牀、科研、教學綜合能力。

中醫調攝亞健康的理論依據和方法

陳玉霞

學科帶頭人陳玉霞,醫學碩士,現任中醫科主任,她在從事10多年中醫診療中博古通今探索精奧,厚積薄發診研並舉,以紮實的學術積澱和臨牀經驗考上研究生,是真正的臨牀應用型高學歷人才。師從陝西省著名中醫、溫病學專家孫守才教授學習溫病學,真知灼見頗具造詣。她在診治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婦科疾病、慢性肝炎、慢性腎炎等方面有獨特路徑,用藥配伍超脫常規,平凡中見神奇,獨闢蹊徑又簡便價廉,常有出奇不意的顯著療效。經多年臨牀實踐,總結出“診斷必依其脈,辯證必求其源,治病必除其根”等根治疑難病症的獨特思路與方法。曾在國家級及省級醫學刊物上發表論文8篇,參與陝西省鹹陽市科技局項目1項。

中醫調攝亞健康的理論依據和方法

楊秀芳

中醫科副主任楊秀芳,主治醫師,從事臨牀工作20餘年,曾多次在省內外醫院進修深造,在內科及雜病方面臨牀經驗豐富,擅長利用中醫、鍼灸、拔罐、艾灸等各種適宜技術治療頭痛、面疼,面癱、咳嗽、氣喘、神經性耳鳴耳聾、頸椎病、肩周炎、網球肘、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帶狀皰疹引起的神經痛等疾病,尤其對各種原因引起的呃逆,靜脈曲張、腱鞘囊腫、中風後遺症以及前列腺炎、痛經、便祕、腫瘤患者的康復治療及養生保健有獨到醫技手段,曾在國家級及省級醫學刊物上發表論文4篇,參與甘肅省武威市科研項目1項。

中醫調攝亞健康的理論依據和方法

李應宏

中西醫科主任李應宏,碩士研究生,畢業於蘭州大學,從事中西醫結合臨牀工作25年,曾在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進修學習。獲得市級科技進步獎3項,在國家級與省級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

目前,一批擁有豐富臨牀診療經驗的中醫專家,如樑柏主任醫師、付全德副主任醫師、蘇安平副主任醫師(醫學碩士)、黃振東主治醫師、劉生永副主任醫師、李清成主治醫師等中醫骨幹力量在中醫科、中西醫結合科、消化內科、肝膽中心、心臟血管病專科、呼吸內科、骨科、腫瘤等學科上突出中醫優勢,法簡效宏,頗有聲望,絡繹不絕的遠道患者慕名求診。

技術裝備兩支撐

中醫調攝亞健康的理論依據和方法

建科以來,中醫科充分發揮中醫特色,不斷加強中西醫結合內涵建設,秉承中醫傳統,採用辨證與辨病、中藥與西藥、內治與外治相結合,開展了鍼灸、熱療、拔罐、推拿、牽引、埋線、鋪灸(艾灸)、刺絡放血、穴位注射、穴位敷貼、穴位埋線、中藥導入、射頻電療、中藥燻蒸、中藥塌漬、蠟療、殘疾康復等中醫特色療法治療各種疾病,集中醫傳統療法和物理療法爲一體,形成醫療康復互補、理療與訓練結合及康復延伸治療的綜合實施手法,讓古老的中醫薪火相傳、大放異彩。

我院中醫科以中醫藥爲主多學科綜合治療腫瘤,提出“整體調節、綜合療法貫穿於腫瘤治療全過程”的理論,對於配合放、化療治療各種腫瘤,是臨牀腫瘤治療中最有優勢的治療方法,尤其對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腸炎的便血療效顯著。不僅可以減輕放化療所產生的副作用,加快正常組織細胞的修復,提高患者的耐受力和生活質量。

經過多年臨牀實踐,我院中醫科對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雜病治療形成了一系列獨特的診療方案,取得了較好的臨牀療效,爲衆多患者擺脫了疾病的困擾,深受廣大患者好評。

躬身杏林謀發展

幾十年風雨磨礪,幾十載精益求精,我院中醫科已逐步形成了科有特色,人有專長的中醫診療發展模式,在中醫內科、消化病、呼吸系統疾病及風溼免疫病、頸肩腰腿痛病、腫瘤患者康復治療等方面形成極富真知灼見和臨牀特色的學科品牌,診療水平日臻完善,療效十分顯著。強勢的中醫團隊在金武地區名聲顯赫,常有遠在新疆、張掖、白銀、酒泉、嘉峪關等地的患者絡繹不絕地前來診病療疾。

伴隨着醫院的蓬勃發展歷程,我院中醫科從無到有,逐漸發展壯大。院領導班子積極應政府號召,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全科醫務工作者立誓“秉承傳統,精研中醫,弘揚國粹”,走“博愛、健康、和諧”之路。用智慧和汗水凝結成了一個“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可持續發展共同體,懸壺濟世施仁術,大愛無疆行善舉,以優良的醫術精心建造生命的方舟”。

中醫調攝亞健康的理論依據和方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