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879191  

(图片来源:四小折绘本日志blog)

周小姐近日发现自己常出现腹泻的症状,

起初她以为是因为中秋烤肉,吃了不新鲜的食物或海鲜,

一直觉得肠胃胀气、绞痛,一天腹泻了好多次还是觉得没上干净

腹泻的味道也很重,她试著将饮食尽量清淡点,

隔个几天就腹泻的症状似乎有好转,

但恢复同样饮食后,没过几天又出现相同的状况,

也常觉得没有胃口,甚么都吃不下,

白天只想喝冰凉饮料或吃重口味酸辣的东西,身体感到很疲惫沉重

很容易觉得口渴,觉得自己口气很重

明明没有便秘却好像身体火气很大,

让她感到很困惑,自己的肠胃到底是出了甚么问题? 

刘先生最近也因为拉肚子的问题感到很苦恼,

身为上班族的他即使在夏天里也必须穿薄长袖上班,

因为公司的空调实在太强冷,外出吃饭后大家又常呼朋引伴订些饮料冰品,

近日忽冷忽热的天气,让他常常觉得身体酸痛好像快要感冒

头痛肩颈僵硬,而且越来越没有食欲

虽然吃的很少却还是一直在拉肚子,甚至只要吃到生冷一点的食物就腹泻

本来以为是肠胃型的感冒,到西医诊所拿药后腹泻暂时停止,

但没过多久又出现了腹泻的状况,

听同事说中医对于肠胃的调理很有效果,

所以至诊所求诊希望可以解决一直腹泻的困扰。

湿气  

每到夏秋季节交替之际,因为肠胃不适、腹泻而求诊的患者就会明显增加

受到气候的影响,这个时节是一年当中湿气最盛的季节,

台湾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即使已经过了白露,

湿盛的气候特征依旧非常明显,临床上一直要到中秋过后,

气候转变,受湿邪引发的疾病才会慢慢的减轻症状。

多雨或潮湿的气候环境,会由外在的「湿邪」引动内在痰湿体质

使原本体质偏虚或湿盛的人,出现体内水湿停聚的病理状态

由于「湿邪」具有阻遏气机,重著黏滞,和容易损伤阳气的特点,

在感受湿邪后,患者常可见头重头晕,身体觉困重,关节疼痛

病情缠绵难以根治等症状

 

人体最易受到湿邪侵犯的脏腑为「」,

中医理论中「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的作用;

脾还有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

会导致水液在体内的滞留,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

因此若脾胃脏腑功能失调,

则容易出现腹胀、大便不成形、食欲不振、水肿、倦怠等症状。

虽然湿气伤人致病,四季均可发生,但因为夏秋交替之时,

湿热交蒸,所以湿邪困脾,最易出现腹泻和各种肠胃疾病。

 

上文中所提及的腹泻,虽然有类似的病况,

却因为影响脏腑以及导致的病因不同,仍然有其症状上的差异,

中医对于腹泻,可大致分类为下列五种常见的证型:

1.寒湿型腹泻

临床症状:

大便稀而不成形,味道不重,肠胃胀痛,胀气,有肠鸣声,食欲差

同时会兼有怕冷或微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身沉重,舌苔白腻等全身症状。

治则:祛湿散寒

常用方剂:藿香正气散等。

常用药物:苍术、白术、茯苓、白豆蔻、砂仁、厚朴、藿香

 

2.湿热型腹泻

 

临床症状:腹泻时有急迫感,大便色深而味臭,肠胃绞痛,肛门灼热

同时会兼有常觉身体燥热口渴而不多饮,肠胃闷胀感,

小便偏黄,舌苔黄腻等全身症状。

治则:清热利湿

常用方剂:葛根黄连黄芩汤等。

常用药物:黄芩、黄连、茵陈、薏苡仁、猪苓、泽泻

3.伤食积滞型腹泻

临床症状:腹泻时腹痛,胀气,肠胃蠕动声明显

大便味重且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腹泻后腹痛感减轻

同时会兼有胸闷,胃酸逆流腹胀,食欲差,打嗝,舌苔垢腻等全身症状。

治则:消食导滞

常用方剂:保和丸等。

常用药物:麦芽、神曲、山楂鸡内金

4.脾肾两虚型腹泻

临床症状:大便有时软有时稀,一日多次腹泻,

吃油腻食物或生冷食物后腹泻

肾虚严重者每日清晨易出现肚脐旁疼痛后腹泻的症状,

大便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同时会兼有面色萎黄,肢倦乏力,怕冷,腰膝酸软,

小便频尿且量多色清等全身症状。

治则:补肾健脾止泻

常用方剂:参苓白术散和四神丸等。

常用药物: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附子、肉桂、人参、干姜

5.肝郁型腹泻

临床症状:情绪紧张时容易腹痛腹泻腹泻前肠胃蠕动声音大

容易放屁,腹泻后腹痛不会减轻或反而加重;

同时会兼有胁肋两侧觉胀痛,食欲不振,

胃酸逆流,打嗝,情绪不佳,眠差等全身症状。

治则:抑肝扶脾

常用方剂:痛泻要方等。

常用药物:香附、柴胡、川楝子、郁金、木香

 

腹泻胀气好苦恼穴位按摩有撇步

饭后30分钟可以尝试自己适度揉按,帮助肠胃蠕动,

可缓解胀气或腹泻等肠胃不适症状!

腹部穴位  

A.中脘穴(胃之募穴,具有和胃降气之效)

取穴:

胸骨底部剑突(沿胸部正中央,往肚脐方向触摸,骨头硬感消失处)为起点,

肚脐为终点,两点连线正中央取穴即为中脘穴。

B.天枢穴(大肠募穴,左右各一穴位,具有调肠理气之效)

取穴:肚脐两侧旁开2寸的距离(胸口正中到乳头间的宽度为4寸,可以此折量)

C.关元穴(小肠募穴,具有补肾健脾之效)

取穴:肚脐正下方3(四手指幅宽)

mn041   

D.上巨虚穴(大肠之下合穴,具有通肠化滞之效)

取穴:上巨虚在外膝眼下6寸,距胫骨前脊1横指。

由膝盖髌前凹窝(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为3寸,重复两次为6寸,

由胫骨(小腿前侧触摸有硬感即为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因为小腿肌肉较丰厚,可以用笔或筷子尾端适度按压,较有功效。

下巨虚  

 E.下巨虚穴(小肠之下合穴,具有清热调肠之效)

取穴:下巨虚在外膝眼下9寸,距胫骨前脊1横指。

由膝盖髌前凹窝(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为3寸,重复三次为9寸,

由胫骨(小腿前侧触摸有硬感即为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因为小腿肌肉较丰厚,可以用笔或筷子尾端适度按压,较有功效。

  

饮食失调 季节变换 健脾去湿茶饮让你保有好肠胃

111  

陈皮4g仙楂6g 藿香4g 白术4g

将上四味药分别捣碎后布包,放入杯中,加入800cc热水,

闷盖15分钟,每日一剂,可依个人喜好浓淡程度,回冲以代茶饮。

 

Drwang  王医师的小叮咛:

现代人因为外食、过度精致和不规律的饮食,很容易让脾胃受损,

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会造成水湿停滞,湿邪停留体则内容易化热,

重口味的饮食会让湿热的症状越来越严重,

开始出现口渴、腹胀、腹泻的症状,再加上冰凉的饮品,

让原本已经很虚弱的脾胃功能更加低落,无疑是火上加油,

因为饮食错误习惯造成的恶性循环会持续伤害身体,

要拥有健康的肠胃,营养清淡的规律饮食习惯是相当重要的

尽量减少饮用冰凉饮料、生冷瓜果的机会

注意食物的新鲜和保存期限,出现腹泻症状时,

也不要只贪图方便自行购买止泻成药、黑药丸等,

因为腹泻通常只是产生的「结果」,如果不处理造成腹泻的原因,

例如寒湿、湿热困脾、脾胃虚损或肝气不舒等,只会让腹泻症状反复发生。

由于造成腹泻的原因多变,本文所建议茶饮和穴位为平日保健之用,

若发现有腹泻或其他肠胃不适的状况,

建议需由中医师依个人体质和病情作确实的诊断和鉴别,

服用对证的中药,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