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僅供參考)

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春季將盡,夏季將至,穀雨後雨水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會讓人體由內到外產生不適反應。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如此潮濕的環境,濕邪容易侵入人體為患,造成胃口不佳、身體困重不爽、頭重如裹、關節肌肉酸重等情況。

如果已經患有各類關節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也容易在穀雨節氣誘發,所以穀雨養生要注意健脾除濕。

對症自查,你是哪種「濕」?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馮國湘提示,通常來說濕氣有內濕和外濕之分。

內濕,是脾腎陽虛,運化水液功能障礙引起體內水濕停滯之症。

症見食慾不振、腹脹、腹瀉、尿少、面黃、浮腫、舌淡苔潤、脈濡緩等。

外濕是指外感濕邪,因氣候潮濕,或感受霧露之邪,導致頭重、胸悶、腰痠、肢倦、關節疼痛等。

濕與寒在一起叫濕寒,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

濕邪不去,喫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高脂血症、脂肪肝、哮喘、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痰濕有關。

(網路圖,僅供參考)

此外,濕氣重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比如容易導致婦科炎症、水腫肥胖、長痘長疹、頭臉油膩、肌肉痠痛、畏寒怕冷、倦怠乏力、胸悶腹脹、食慾不振等等。

穀雨養生必須預防5種疾病

1.過敏症。「雨水生百穀」,穀雨前後,百花漸次開放,這時,人們須預防花粉症及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

有過敏史的人要避免與過敏源接觸,減少戶外活動。

2.神經痛。穀雨前後是神經痛的發病期,如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等。

一旦患上神經痛或舊病複發,一定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治療,同時還要注意休養,避免用腦過度和思慮交瘁。

3.感冒。穀雨前後,天氣雖以晴暖為主,但早晚仍有時冷時熱之時,而且南北溫度差異較大,人們極易感冒。

所以,穀雨前後,人們早晚外出要注意添衣,不可忽視大意。

(網路圖,僅供參考)

4.慢性胃炎。「穀雨」作為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處於春夏交替時節,同時也是胃病的易發期。

胃病患者在這個時節尤其需要注意保暖,切忌因為天氣回暖貪喫冷食而「傷」了腸胃。

此外,在飲食上,脾胃不好的人還應盡量少喫竹筍、蠶豆等當季蔬菜,可多喫蓮子、山藥等來養胃。

5.風濕。根據「穀雨」季節空氣濕度大的特性,一些風濕病患者也漸漸「苦惱」起來。

專家提醒,以肌肉和關節疼痛為主的風濕病病人應注意適量運動,但切忌運動過度,尤其是不能在運動後出現乏力感覺。

如果出現風濕病癥狀,應及時上醫院就醫,接受臨牀化驗,確診病情,並在醫生指導下科學治療。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 馮國湘


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這首鄭板橋的《七言詩》,描寫的就是穀雨節氣,天氣回暖,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景象。

穀雨是春天裡的最後一個節氣,所以很多微信公眾號都在說:再不抓住春天的尾巴就過去了!老話說: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過後,寒潮天氣基本結束,各地升溫加劇。而此時的養生也非常重要。

首先,穀雨處於春夏之交,肝氣當令,人的情緒容易起伏不定。應及時進行自我調節,多去戶外活動,保持心情舒暢,情志暢達。日常還可以按摩太沖、中封、中都、期門等穴位來疏肝理氣,調暢氣機。

之前,我們常說春季要春捂秋凍,注意防寒保暖。但是,今天要提醒大家,氣溫過了15℃以上,就不要「春捂」了,防止火熱內生。飲食上,穀雨之後還應順應肝之性,少喫酸味的食物,寒涼、刺激、油膩的食物也要少喫,防止脾胃損傷。

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可以每天用冷水搓搓鼻翼,增加鼻粘膜血液循環,有助於減少打噴嚏、流鼻涕的癥狀。

遼瀋名醫頭條號,用心和您聊健康!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有「雨生百穀」之意,表示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另外,此時天氣較暖,各地降雨量較多,空氣濕度較大。林嬿釗建議,穀雨時節,我們在調攝養生中要順應節氣變化規律,做到「五防三護」,通過人體自身的調節使人體的內環境與外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保持人體各臟腑功能的正常,使精、氣、神充沛,達到陰陽平衡、臟腑調和之態。

  【五防】篇

  第一防:「春捂」要有度,一般以不出汗為宜

  穀雨節氣後,正處由春到夏的過渡階段,南北大風天氣常交替出現,所以穀雨時節也是一年中溫差交大的時期,時而炎熱如夏,時而又會有強冷空氣南下,故有「穀雨寒死老鼠」之說。林嬿釗提醒,在起居衣著方面,仍要適當「春捂」,尤其早出晚歸者要注意及時增減衣服,避免受寒感冒。但此時「春捂」要有度,一般以不出汗為宜。

  第二防:應注意防「春火」,避免熬夜

  穀雨時節自然界陽氣驟升,春陽內應於肝,易引起肝陽上亢,繼而誘發春日常見的鼻腔、牙齦、呼吸道、皮膚等出血、牙痛、頭痛眩暈、目赤眼疾等疾患,這就是所謂的「春火」,老百姓俗稱的「上火」。 林嬿釗強調,尤其是今年年運或太過,更應注意防「春火」,除了避免熬夜、以防「春火」萌生。

  第三防:過敏性體質的人要避免與過敏原接觸

  穀雨時節可謂是春暖花開、桃杏爭艷、楊柳飄絮,此時最易誘發過敏性花粉症、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過敏性疾病。林嬿釗強調提醒,過敏性體質的人要注意防護,戶外活動時要避免與過敏原接觸,不慎過敏反應發生時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不過,防過敏的根本辦法還是調理好體質。

  第四防:注意關節部位的保暖

  穀雨後因雨水較多,空氣濕度較大,風濕頑疾也容易複發。林嬿釗稱,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不要久居潮濕之地,注意關節部位的保暖,尤其裸露部位最易為濕邪所侵,所以穿衣要護住關節,可穿七分袖或七分褲的衣服。天晴時多外出曬太陽,平時適當運動出汗。室內可常燻艾。也可用中藥如蒼朮、艾葉、山奈、白芷、菖蒲、川芎、香附、肉豆蔻、藿香等自製香囊掛於牀頭或隨身佩戴,以起到芳香化濕、祛風驅瘟的作用。

  第五防:穀雨時期運動養生勿過於劇烈

  穀雨正值春夏交接之際,此時人體氣機發散,加上各種運動增加,容易出汗,而汗出過度則會影響人體的氣血健康。林嬿釗提醒,穀雨時期運動養生謹記遵循「懶散形骸,勿大汗,以養臟氣」的原則,運動勿過於劇烈。汗為津液所化,只有注意陽氣的有序升發與津液固護,才能保持人體的氣血充盛。

  【三護】篇

  第一護:宜多食用健脾祛濕之品

  穀雨時節空氣濕度大,因而,林嬿釗建議,飲食上需注意養護脾胃。在遵循「少酸多甘」的同時,宜多食用健脾祛濕之品,如山藥、赤小豆、薏苡仁、扁豆、鯉魚、鯽魚等。又由於穀雨節氣氣溫升高較快,有些人迫不及待喫起冷飲來,容易損傷脾土,民間諺語有言「穀雨夏未到,冷飲莫先行」,固不可喝冷飲,才能保護脾胃。

  第二護:適當用補氣益肺健脾之品

  穀雨節氣因餘寒未盡,又增濕氣,因此肺氣不足之人易受寒濕之邪所侵,易誘發感冒、鼻炎、濕疹、蕁麻疹等發作,因此,適當用補氣益肺健脾之品,比如五指毛桃等,可固表護衛,防止病邪入侵。

  第三護:應注意安養神氣

  穀雨節氣,寒氣開始發生,火氣鬱滯,人們容易寒病於外,熱病於內,易傷心神,出現心熱煩悶等症。故此階段應注意安養神氣,調養心神,切忌大喜大悲,而應保持心情舒暢、心胸寬廣,可選擇踏青、聽音樂、釣魚、春遊、放風箏、盪鞦韆、散步、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以陶冶性情,舒發肝氣,也可選擇靜修調氣以護心神。


穀雨節氣該如何養生?

該喫什麼還喫什麼,不把它當回事。

正常喫飯是最好的養生之道。時刻想著養生,心態就是個大問題。這種人就是「養未病」,沒病惹病。

搞點小菜下飯,抑或小酒一杯,其樂無窮。別瞎扯神馬養生,沒有好的心態養生也沒用,往往適得其反。養生害死人,這種例子多了去了。

養生其實就是忽悠人。一個身體正常的人誰會時時刻刻記著養生?

有病就得求醫問葯。什麼食療、保健品純粹鬼話。錢是小事,如此養生保不準誤了卿卿生命。

一年24節氣,每個節氣都有養生之道。像很多農村人,作田弄地卻每天時時刻刻記著養生,那田地還有收穫?這「養生蛋」就扯遠了不是?

如今網上的所謂養生之道其實就是大忽悠,看著你兜裏幾個小錢眼紅,想方設法使出渾身解數把錢誆到手。

在這給大家提個醒,看緊自己的錢袋子。養生就是大忽悠,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

(附圖一張,大忽悠劉洪斌)

謝謝悟空邀請!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這個節氣的特點是:天氣明顯回溫變暖,但晝夜溫差較大,這種忽冷忽熱的天氣也讓人不好把握。

那麼在穀雨節氣應該如何養生呢?

首先,我們要注意及時、合理的增減衣服,注意保暖,避免受寒感冒;要少與過敏源接觸,以防傳染;多進行一些戶外運動,比如:跑跑步、放放風箏等,以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其次,從飲食方面要注意:少喫酸味食物,多喫甘味食物。清晨要喝杯水。要少喫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健脾祛濕的食物(如山藥、紅小豆、扁豆、鯽魚等),以保護脾胃。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要始終保持樂觀情緒。

願我們大家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順順利利地度過春天,步入夏季!


謝謝悟空的邀請。

為什麼說,中老年人在穀雨期間要注意養生呢?那麼如何做才能起到養生的效果呢?穀雨又怎樣一個節氣呢?下面我來一一解答。

雨谷是春季最後的一個節氣,與夏季相交。穀雨的到來,意味著寒冷的天氣基本結束,農諺講「清明斷雪,穀雨斷霜」,就是這個意思。此時氣溫升高,大風及雨水天氣較多,白天與早晚溫差很大。在這段時間,體質偏弱的中老年人,如不注意防護,身體極易受到風邪、濕邪的侵入,從而出現肩頸痛、關節疼痛、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癥狀。

穀雨期間,春夏交替,天氣易變,驟冷驟熱,當氣溫發生驟降時,可引發中風、心絞痛、心肌梗死;還會使一些舊病複發或病情加重,如消化性潰瘍、慢性腰腿痛等。這是我國中醫學理論,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總結出來的經驗。

穀雨期間,提醒中老年人,在早晨和晚上時要適當加穿衣服,注意適度鍛煉,避免過度出汗,尤其注意,切勿大汗後吹風,以防感冒。

穀雨期間,中老年人可通過運動、飲食及按摩穴道等方法,來調養體內氣血、調節肝膽,生髮陽氣,提高機體免疫力,防止疾病入侵。

一、運動.中老年人可選擇適當的晨練。因為活動是養陽最重要的一環。晨練可增強血液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等體內器官的調節功能。打太極拳和步行都是不錯的運動。另外,天氣好的話,可以去郊外野遊,貼近自然,緩解日常生活的壓力,疏散鬱滯,保持心情歡暢,提高心肺功能,增強抗病能力。

二、飲食.中醫上有「夏病春治」的說法。中老年人宜食用一些益肝補腎的食物,調養好氣血,以順應節氣、陰陽的變化,為迎接酷熱的夏天打好基礎。枸杞紅棗茶,可以補肝腎,愛發脾氣的人,可加一兩朵菊花。韭菜炒蝦仁、香椿炒雞蛋、枸杞子燉蛋、兔肝雞蛋湯等,都是益肝補腎的上好食物。

三、穴位按摩.穀雨時節,天氣潮濕,風邪容易侵入人體。適當地按摩合谷穴、內關穴、足三里穴,堅持每天十五分鐘,能起到防病治病、並排出肝臟內的毒素,調節氣血,使全身氣血通暢的好處。還有太沖穴,是肝經的原穴,俗稱人體的出氣筒。春夏之交,陽氣升發,宜使人肝火旺盛,影響健康。經常按摩此處,有助於疏肝解鬱、調和經血,緩解心情鬱悶,是人體肝臟瀉火最重要的穴道。

穀雨時節,脾臟氣伏,心氣逐漸旺盛,脾氣也處於旺盛時期,正是中老年人補益、養生的大好時機。炎熱的夏季就快要到了,正是考驗人體的體質的關鍵時候。祝中老人在這段時間,調養好身體,疏通好情緒,為安然、愉快地度過盛夏,打下良好的基礎。

謝謝朋友們的閱讀。「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歡迎您的關注、點評和轉發。


以上就是我總結的養生經

每當到了穀雨前後這段季節,因為氣候的轉暖,形成了早晚涼濕午較熱的氣候特徵。南方比較濕悶,而北方乾冷暖疊加,需要中老年注意的是要注意氣候的變化,尤其農忙勞作的人們,接觸水源較多,應十分注意早晚腿腳的保護,利用適當的防護設施愛護自己。俗話說寒從腳上起是有道理的,不讓濕寒入侵,防止腰腿病,關節炎,風濕痛風病症等。調節心態,作息有規,早起適當鍛煉方式很多,最好早上喝乾凈的白開水,注意營養均衡,節制有愛好的煙酒茶習慣的量,發現身體有異儘早就醫,做好個人衛生,室內外經常通風保持空氣新鮮,勤曬各類臥品,防止衣物發黴。總之,在生活中人人都要提高認識,做好重視以及學習各種養生防護知識,有利身體健康。


謝謝邀請!上次已談過了這段時間的養生。這次重點介紹一些問題。這個時間段,是春夏之交,既不春也不夏,氣溫變化異常,時涼時熱,這要求你按時增減衣服。另外,這個時間易患輕形感冒,其癥狀是牙疼,關節痛,胃腸脹滿,食慾不振,喫飯時不想喫。嫌飯沒味。這就要求你治一治,不能忽視!另外,作一些適當地鍛煉,能跑就跑,能走就岀去走一走。有的人肯在大風扇下睡覺,這個要特別注意!防止得病!重要的是,貴在堅持,貴在執行。


穀雨有雨生百穀之意。穀雨時節,雨水增多,氣溫回升,穀物復甦,柳絮飛落,牡丹吐蕊,櫻桃紅熟,百花齊放。

穀雨時至暮春,孟夏之交,這個時節濕熱交加,陽氣旺盛,早睡早起、平心靜氣,以養肝,晨起喝杯水,多飲茶;養陽護肝,清熱祛濕,健脾益腎,要多晨練;可選擇晨練運動如太極拳,跑步運動等,要堅持加強體育鍛煉,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加出汗量,排除體內濕熱之氣。

穀雨暮春時節,在日常生活飲食中應注意低鹽、低脂、低糖、低膽固醇。多喫一些祛濕食物如赤豆、黑豆、薏仁、山藥、冬瓜、藕、海帶、鯽魚、豆芽、芹菜、白蘿蔔、白扁豆、樹上蔬菜香椿芽,黃豆芽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