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有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聖書字、印度的印章文字、美洲的瑪雅文字和漢民族的甲骨文。一直沿用至今的只有漢字了。這是爲什麼呢?

  文字的發展經歷了表形——表意——表音的過程,漢字也在適應這個規律不斷髮展。“火”及其衍生的“炎”、“焱”、“燚”幾個字,就表明了這個過程。

  “火”,音huǒ,《說文》解釋爲“象形,大其下,銳其上。”可見“火”是表形的字。

  “炎”,音yán,《說文》解釋爲“火光上也,會意,引申爲火盛陽也”。從“火”到“炎”,說明漢字已經有表意的作用了。

  “焱”音yàn,是一個文言書面詞語,含有“火花”、“火焰”的意思。《說文》說:“凡物盛則三之。”因此,這也是一個會意字。後來這個字加上了聲符,寫成“燄”或“焰”,已經有表音因素的摻入。漢字中絕大多數都是用這種方式構成的形聲字。

  “燚”音yì,這個字完全是表音文字,現只作人名,沒有別的含義。

  時代無論怎麼發展,漢字總能有相應的變化,所以漢字的生命力最強。(作者:王昌銘)

  微信號搜索:中華詩文學習,或shiwen_xuexi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