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2018年,我们站在了教育信息化1.0与2.0的分水岭。在这个关键节点,青鹿智慧教育研究院梳理了2018年教育信息化行业的起点和目标、现状和远景,从事实出发、以数据为依据,尝试解读演进的主干脉络、发展的主要趋势,为更好地服务教育信息化尽绵薄之力,为大家诚意献上《2018教育信息化年报》,今天为是该报告三篇中的第一篇——「回顾篇」。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安排,我国需要在203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按照2017年的统计数据来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提前达到目标,但主要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在职人员的终生教育和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等方面还面临较大挑战。纵观过去的十年,2018年最重要的转变在于,政策的延续性和指导性更强,信息化和教育的结合更紧密,以及对卓越人才的要求更迫切。2018年继往开来,为接下来的中长期规划和「十四五」规划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和更为立体的支撑。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为实现教育现代化2030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发展目标及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2020年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为:高中毛入学率需要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到达11.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

反观2009年这四个数值分别为79.2%,24.2%,9.5年,12.4年,2017年底统计数为88.3%,45.7%,10.5年,13.3年。其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提前完成,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已接近目标。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在校生已经连续五年全球第一

2015年12月教育部网站刊发的《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中指出:高等教育存在高校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学生内在学习驱动力不足,创新创业教育还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

2017年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发布的《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报告》中进一步展望2030年,对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提出了需要聚焦学生和学习,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切实加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从根本上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建立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内生机制,形成自下而上重视本科教育教学的动力,改变单纯依赖自上而下行政驱动的局面。

2018年9月全球化智库与中国教育学会在京联合发布《2018人力资源强国报告——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该报告显示,我国人力资源竞争力排名上升至第13位,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持续提升,开发质量不断提高,更加接近人力资源强国标准。但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大,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标改善十分缓慢,高中及高中以上劳动者的比例不到30%。对于中国来说,提升人力资源开发质量依然任重而道远,人力资源开发进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

十年教育信息化重大政策

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需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自《规划》发布至今,教育部陆续出台了指导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从基础建设到应用完善等方面都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

政策一:三通两平台

  • 政策回顾

2012年9月5日刘延东副总理(时任国务委员),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也就是「宽频网路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路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其主要聚焦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突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新突破、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的新突破。

  • 政策影响

「三通两平台」的提出大大地加快了互联网入校和基础平台的建设进程,并且通过「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省、县(市、区)」及「教育均衡」等关联政策,电子白板、一体机大屏幕、PC及平板开始进入更多的中小学课堂,将中小学的硬体及基础建设推向了较为现代化的目标。


政策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 政策回顾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精神,根据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部署,决定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力争使每位中小学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至少上好一堂课,使每堂课至少有一位优秀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讲授。

  • 政策影响

与2014年度的200万名教师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晒课」,从中评选出2万堂「优课」相比,2018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的「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计划」将原中小学的评课和晒课活动推广到了高校和职校,形成了涵盖所有学段的课程建设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政策三:招生制度改革

  • 政策回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根据《决定》的安排,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于2014年9月4日正式发布。此次高考改革路线图的内容包括:一,实施把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开的人才选拔方式;二,完善高中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各门课程,克服文理偏科现象;三,部分科目实行一年多考,减轻学生高考压力;四、完善高考招生名额分配办法,清理规范升学加分政策,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五,加快建立多渠道升学和学习立交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次选拔机会。

  • 政策影响

自2014年起各省市纷纷出台「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其中参与改革的上海市和浙江省的第一批高中生已走入了大学校门。各省市对「走班选课」、「等级赋分」等相关手段的具体执行细节不尽相同,对高中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政策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政策回顾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 政策影响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我国面临新时代国际环境对于人才竞争的重新审视,也首次提出了「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从《核心素养》出发,每个学科也发展出了符合自己学科特性的《学科素养》,从长期来看STEAM教育也将受到更为深远的影响。


政策五: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 政策回顾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于2018年4月13日正式提出,是教育信息化的升级。要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

计划提出到2022年要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其中,「三全」指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两高」指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一大指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计划》为全国中小学乃至各大高校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供了旗帜鲜明的指导思想,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浙江省等纷纷出台相应的《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促使学校加快教育智能化转型发展,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

  • 政策影响

《计划》的发布承上启下,既是对教育信息化1.0整体推进的肯定,又对教育治理水平、信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学思维、科学扶智、师生信息化素养和终生化学习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更深更广的要求,让教育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演进。

以上,是《2018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年报(回顾篇)》,与大家一起回顾总结了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10年以来的重大事件,下一篇「趋势篇」将会分析2018年的行业动态及发展趋势,敬请期待。更多完整内容搜索公众号「智慧课堂研究」即可查看。

原文点击↓↓↓

重磅发布!2018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年报(回顾篇)?

mp.weixin.qq.com
图标

本文来源:智慧课堂研究,青鹿智慧教育研究院研究院,是一所专注于智慧教育的研究机构,团队成员深耕教育多年,有著丰富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实践积累。研究院联手国内顶尖的教育、教研专家、权威一线教师,共同探索智慧学习全面解决方案,致力于打造独具科研特色、立足教育实践的学术交流平台,与广大从业者携手推动中国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发展。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