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地產評論:廣州突然宣佈,

深圳+香港+東莞聯手!粵港澳大灣區進入大科學時代!


廣州突然宣佈將再建一座科學城!

40平方公里南沙科學城來了


近日,廣州突然宣佈,除了現有位於黃埔的廣州科學城,將再建一座科學城——即在南沙打造40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學城。這引起深圳方面的密切關注,甚至有人開始預測,廣州GDP追上深圳的可能性很大。2019年一季度,廣州名義增速反超深圳,廣州名義增速爲11.18%,深圳爲10.06%;不過實際增速,深圳領先0.1個百分點,深圳實際增速7.6%,廣州爲7.5%。


據悉,廣州與中國科學院簽署了兩份協議:共建廣州南沙科學城、廣州明珠科學園。中科院表示,將合力打造南海之濱這顆中國科學皇冠上的最美“明珠”。南沙科學城大致包括珠江東、南沙灣、萬頃沙、龍穴北4個片區,預計面積40平方公里。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建設方案,根據未來項目佈局情況規劃範圍可能還有調整。


根據合作協議,接下來中科院和廣州市將:

❖共同佈局規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要承載區建設

❖打造國際一流的科學園區、國家級海洋科學研究基地

❖規劃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共建珠三角大科學研究中心

❖支持中科院重大科技項目在南沙科學城落地

❖共同建設成果轉移轉化基地

❖推動全球創新資源聚集南沙


這意味着廣州南沙科學城的出現,將有力補充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內容。其實,南沙科學城的目標定位就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前沿科學研究和高技術應用的創新高地。

▲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


深圳下一個目標: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依託光明科學城、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


事實上,深圳方面也絲毫不敢懈怠。近日深圳提出力爭“國之重器”,深圳一把手錶示,“深圳正在積極爭取國家佈局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爲一流人才的科研攻關和技術創新搭建更好的平臺。”


深圳副市長王立新近日一次會議上透露:”深圳在一些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重大裝備依然受制於人,這與深圳基礎研究能力薄弱直接相關。爲解決這一現狀,深圳將設立深圳市自然科學基金,繼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積極培育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關鍵領域下真功夫,力爭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


目前, 以國家重點實驗室爲例,北京有116家,上海有44家,廣州有20家,深圳僅有6家。大科學設施建設起步晚,缺乏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國家級基礎研究平臺,難以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很顯然,在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方面,深圳與廣州有三倍多的差距。如果把這些差距落地,就體現在城市空間佈局上了。


深圳將依託

光明科學城

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西麗湖國際科教城

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近期媒體關注到:在深圳的創新版圖上,三個新地名引人關注:


北面規劃建設21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學城,佈局一批前沿領域的大科學裝置;


參閱:光明2019有大事發生!未來深圳的科學、醫療、教育等資源將快速向光明聚集!


南面規劃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推動深港科創合作;



中間則是西麗湖國際科教城


▲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示意圖 


深圳官方已提出依託這三個重點片區,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其中,位於河套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值得關注,深方園區首批11個重大項目已經開工建設,63個合作項目已經落地,合作區的開發建設正在有力有序向前推進。香港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土地面積是目前香港科技園的4倍,香港宣佈投入200億元打造!自兩地在2017年簽署了《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後,香港正積極推進各項規劃和基建工程,積極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目標是在2021年或之前提供首批土地作上蓋發展。


▲來源:香港商報


實際上,2017深圳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提出:要規劃建設國家級綜合性科學、技術中心的目標。與此同時,深圳也宣佈:“十大行動計劃”,包括:十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十大基礎研究機構、十大諾貝爾科學家實驗室、十大重大科技產業專項、十大海外創新中心、十大製造業創新中心、十大未來產業集聚區、十大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臺、十大“雙創”示範基地、十大人才工程。目前這些計劃已在快速實施當中。


香港再定位: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4月1日在明報「香港再定位:邁向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高峯論壇開幕禮發言時說,香港自迴歸以來,多次希望發展創科事業,但礙於種種原因,未能開花結果。今日香港在創科發展方面已經慢慢建立起肥沃的土壤,希望這次可以告別「high-tech 揩嘢(碰壁)」年代,有豐碩的成果。


關於香港如何參與大灣區科技創新?林鄭月娥說:香港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世界級的大學、國際化和市場化的營商環境、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各方面優勢,可以擔當大灣區創科先鋒的角色。大灣區擁有龐大的市場,以及轉化科研成果和先進製造的能力,能夠爲香港的創科企業提供做大做強的空間。粵港澳三地可以通過促進技術合作、產業互動和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大灣區成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她指出,香港是全球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可以爲科技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資金。大灣區不僅具潛力成爲東方的硅谷,亦可以成爲同時具備硅谷和華爾街功能的城市羣。其中香港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將是一個很重要的支撐點。未來香港的自信將不是金融,而是科技,如果攜手深圳,走向科學,那更將是一件幸事!


▲圖片來源: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用在日本推介粵港澳大灣區PPT


香港目前已經擁有五所世界100強的高校、40多位兩院院士、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及六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東莞提出:全面啓動中子科學城

與深圳光明科學城、港深落馬洲河套地區攜手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近期,在東莞松山湖科普館召開的莞深協同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點問題研討會上,東莞市委常委、松山湖黨工委書記黃少文表示,松山湖將聚焦關鍵領域,以積極的姿態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推進中子科學城規劃建設,與深圳光明科學城、港深落馬洲河套地區攜手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努力把中子科學城打造成新時期代表東莞參與大灣區建設和對外開放的戰略平臺。


據稱,2019年,東莞全面啓動中子科學城規劃建設,省政府同意將其上升爲省級發展平臺,並以中子科學城和深圳光明科學城、港深落馬洲河套地區爲核心載體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我們可以從以上消息看到,深圳+香港+東莞將再次聯手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曾經有不少人預測:香港+深圳+東莞=世界硅谷的夢想不遠了!


2018年4月底,深莞惠經濟圈(3+2)黨政主要領導第十一次聯席會議提出:推動在東莞、惠州鄰近深圳地區劃出一定區域,規劃建設跨行政邊界的區域協同發展試驗區,這或許也能爲莞深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撐。



粵港澳大灣區:將進入大科學時代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表面上看廣州南沙科學城建設與深圳光明科學城形成競爭關係,實則是在粵港澳大灣區之下的一種競合關係。如果要面對上海、紐約、東京灣區,粵港澳大灣區需要合力才能進入大科學時代。


比如上海,據新華社報道,上海正在既有大科學裝置基礎上,建設多個國家大科學裝置,總經費達137.75億元。這些科學大裝置包括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超強超短激光裝置、活細胞成像裝置、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首臺國產質子治療裝置在內的一個以先進光源爲載體的更加前沿的國家大科學裝置集羣,計劃於2025年全部竣工並投入使用。


而這些大科學裝置正是深圳正在夢寐以求的。


大科學裝置對於催生世界一流科研成果有多重要?據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吳季曾對媒體稱其調研的結果:“100多年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成果,大概1950年以前,只有1項來自大科學裝置。到1970年以後,就有超過40%來自大科學裝置,比如天文望遠鏡或者科學衛星、加速器等等。到了1990年以後,這一比例高達48%。”


正如媒體報道:細數近年來我國重大科學發現,擁有強大、先進的科研儀器——尤其是大科學裝置,越來越成爲必要條件。“重大突破科研儀器先行”,這在全球科技界早已形成共識。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強化原始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據騰訊指數顯示,“創新型國家”是兩會期間微信公衆平臺熱點話題之一。


“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裏。”大科學裝置,將大幅提升我國基礎研究水平和原始創新能力,下好“先手棋”,勇闖“無人區”,夯實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根基,再攀科技創新高峯。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製圖:蔡華偉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初,位於廣東東莞大朗鎮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完成首輪運行。作爲全世界第四臺散裂中子源,該科學裝置在2018年8月通過驗收並正式運行,爲材料、生命和能源等科學領域的突破提供了重要手段。


對比的例子是:英國牛津郡原來是一個以生產小麥、燕麥、甜菜爲主的傳統農業郡城。1985年散裂中子源落戶於此,迅速吸引了大批世界頂尖科研人才和大量的國際投資,帶動計算機產業、生物科技產業、賽車設計與製造產業等成爲該地區的主導產業和發展主要驅動力,使牛津郡一舉成爲全歐洲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日本散裂中子源建成後,引領了筑波科學城的崛起。目前,全日本40%的國家級研究所聚集於此,匯聚了2.2萬名頂尖科研人才,成爲日本最大的科學中心、知識中心和人才聚集地,是日本在先進科技方面敢於向美國等大國挑戰的重要砝碼,吸引了大批微電子、新材料、生物工程企業。


而深圳隨着2018年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二期、中科院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曾獲得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和中國首個、全球第四個國家基因庫二期的建成使用,深圳的基礎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突破。深圳鵬城實驗室就是與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開展合作,已經初步建成“雲腦”“靶場”“雲網”三個大科學裝置。儘管還有深圳光明科學城首期確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有6個,分別是腦模擬與腦解析設施、合成生物研究設施、材料基因組大科學裝置平臺、空間引力波探測地面模擬裝置、空間環境與物質作用研究設施、精準醫學影像大設施。但對於深圳這還遠遠不夠。據一份大科學裝置全國佈局的城市數量顯示,截至2018年6月,全國已建成的大科學裝置22個,國家“十三五”規劃新建大科學裝置16個。這38個大科學裝置中,深圳擁有的數量爲0。這也正是深圳人比較急迫辦大學、引進人才、規劃科學城、力爭國家重器的原因。


2019年2月18日發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第四章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大灣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交叉研究平臺和前沿學科建設,着力提升基礎研究水平。這意味着大灣區迫切需要佈局大科學裝置和國家實驗室。深圳+廣州+香港+東莞+廣州+澳門+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與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江門(開平中微子實驗站)等,或許一個叫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騰空出世,也值得期待。


創新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科技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不管你同不同意,粵港澳大灣區:將進入大科學時代!


馬克思曾經寫道:“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纔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一切纔剛剛開始!


未來20年最偉大的科學和產品還沒有被發現、發明!

相關文章:

深度長文:過去40年是土地金融,未來40年纔是土地財政|每週地產評論

每週地產評論:政治局會議宣告寬鬆政策結束,房產稅將加快推出!

每週地產評論:2019年中國房地產將負債前行,房貸將成爲重要指標!

每週地產評論:三大消息預言房地產將發生鉅變!


互聯網時代,房產社羣連接者

關注好房子,新地產,新生態、新戰略

歡迎關注"地產號"(ID:wangfanghouse)

相關文章